188bet体育_188体育投注-在线APP官网@

图片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规划信息

解读《昆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来源: 中国昆明   2009-06-20 17:27   字号: [        ]

昆明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昆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现代新昆明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规划。

昆明市《纲要》的内容可以从“六个新”和“十个更加”等方面来把握。

一、 新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

规划理念上:由过去以物为本转向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规划方法上:由过去规划行业、领域发展转向规划行业、领域与空间布局相结合,重视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在空间上的有效配置和均衡发展。

规划内容上:由政府和市场的定位不明确转为强化政府履行职责的领域,弱化市场调节的领域,增强针对性,突出有限目标和重点任务。

规划形式上:由过去的共性过强、个性不足、表现形式单一,转向特点鲜明、图文并茂,规划更直观、更丰富、更科学。

规划编制程序上:由过去的重编制与重实施转向建立规范化的民主制度、衔接制度、论证制度、公示制度以及评估制度,形成落实规划的制度保障。

二、 新起点:“十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是在“十五”取得成就的基础上,着眼于今后五年和长远发展,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勾画的蓝图。

“十五”期间,昆明市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062.3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0.2%,人均生产总值达17588元;地方财政收入突破百亿元,达110.5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7.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500亿元,达522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5.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00亿元,达415.5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1.6%;进出口总额突破30亿美元,达34.4亿美元,五年年均增长24.5%。

城市建设和发展呈现新格局。启动现代新昆明建设,完成昆明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市政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取得成效。建成区面积由142平方公里增加到212平方公里。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7%。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绿化覆盖率、全市森林覆盖率、城市供水设计能力、城市气化率、烟尘控制区覆盖率、噪声达标区覆盖率、水利化程度、农村电网改造普及面等都有了新的提高。同时,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城市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组织实施336项重点科技项目,科技对工业、农业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成果得到巩固。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支持重点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事业繁荣活跃。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五年控制在3%以内,各类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形成新态势。国有企业改革面达93%。农村税费改革取得实效,农民减负率超过60%。成立土地储备及交易中心,构建了国有资产、城市建设、土地、交通、滇池治理、呈贡新城建设等投融资平台。实施阳光政务,行政审批项目取消精简率达66%。

县域经济迈出新步伐。制定优惠政策,促进北部县区、少数民族地区和东川再就业特区加快发展。完善市对县的财政管理体制,加大对县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县区基础设施投入,推动乡乡通油路、农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

人民生活达到新水平。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6.6%,达9616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5.9%,达3258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均增长17.5%。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小康标准,绝对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25.4万人减少为11.6万人。

三、 新环境:未来五年发展总体面临有利的发展环境

一是全球经贸合作、产业转移和跨国资本流动步伐加快,特别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与开发,有利于昆明市参与国际及区域经济合作,扩大和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与水平。

二是随着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沿海地区产业和生产要素加快向内地和西部地区转移,有利于昆明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拓展发展空间。

三是经过两年多实践和探索,现代新昆明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基础设施建设开始启动,思想和组织保障工作深入扎实。

四是云南省提出要把以昆明为重点的滇中地区发展成为全省经济核心区和对内对外开放中心,为昆明市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作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 新思路:全力推进现代新昆明建设

昆明市建设现代新昆明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以人为本,规划立市;建设“一湖四环、一湖四片”的山水园林城市;实施工业强市,做大做强产业,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和城市竞争力;注重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不同地区之间、人与自然统筹协调发展;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为发展增添动力和活力;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构建和谐昆明。

工作中,重点是把握好“五个必须”:

一是必须保持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避免片面追求GDP增长的倾向,积极推进集约化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着力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状况,实现增长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开放意识、市场意识和机遇意识,积极推动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和其它各个方面的创新,自觉从不合时宜的观念、体制和做法中解放出来。

三是必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投融资改革作为重点,着力加以推进,形成更具活力的制度保障和体制环境。

四是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优化区域主体功能,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缩小北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差距,形成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五是必须让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人民安居乐业,使全市上下心齐、气顺、劲足。努力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五、 新目标:加速迈向融“春城”、历史文化名城为一体的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区域性国际化城市

通过“十一五”的努力,昆明市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业强市、建设新城、完善主城功能、改革开放、和谐昆明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为在2020年初步建成现代新昆明,努力把昆明建设成为融“春城”、历史文化名城为一体的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区域性国际化城市的宏伟目标迈出关键的一大步。

一是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10年超过1700亿元;到2008年实现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提前两年实现翻番目标;到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超过27000元,经济发展进入人均生产总值3000美元阶段,经济发展处于全新的发展阶段,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是城市功能更趋合理。坚持高起点、高水平规划建设呈贡新区和空港经济区。经过五年的努力,随着新机场建成,带动30平方公里空港经济区的形成;随着高校新区、行政中心和一批产业片区的开发形成,现代化城市新区初步形成。在加快新城建设的同时,以实施创建园林城市、卫生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为契机,实施一批改善环境、交通和园林绿化的重点工程,再现“春城”风貌,居住、生活和工作的环境明显改善。

三是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0%以上,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12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基本达到医疗卫生服务供需平衡,14个县(市)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扩大,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四是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年均增长6%。2.3万户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得到妥善解决,基本解决城镇4万贫困群众的生活问题,基本解决11.6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提高42.4万农村低收入人口的温饱水平。

五是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20%左右;环保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2%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0%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力争使草海、盘龙江水质达到景观水效果。

六、 新举措:着力抓好十大重点任务

(一)更加注重“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国家确定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新建30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6万亩花卉标准化生产基地、15万亩加工型马铃薯生产基地、5万亩出口豆类生产基地、5万亩洋蓟生产基地、4个林果业基地、2万头优质奶源基地。着力培养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农产品加工和流通龙头企业。到2010年,力争产值上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10户以上、上千万的达到70户以上,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达到30%以上。

二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到2010年,基本解决103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实现乡乡通油路达100%,力争行政村通达率达100%,行政村公路路面硬化率达60%。实施5万户沼气池建设,配套进行改圈、改厕、改厨。规划建设50个生态示范村。

三是加快发展农村公共服务事业。建设100个乡镇卫生院,新建600个标准卫生室,改建300个不达标村卫生室。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

四是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实施1815个贫困自然村为单位的整村推进扶贫规划。抓好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劳动力15万人以上。完成1万人易地扶贫开发任务。实现基本消除11.6万人绝对贫困现象、提高42.4万贫困人口温饱水平的目标。

五是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建立处理农村各种社会矛盾的有效机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健全农村“一事一议”制度,推行村务管理民主听证制度。

(二)更加注重产业发展,着力推进工业强市

面对新一轮全球产业分工调整重组的浪潮,昆明将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强昆明在全省商贸、旅游、文化、金融、物流、信息的中心地位。

一是加快工业集中发展。城市总体规划为工业发展提供空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工业布局提供土地保障,确保不低于30%的建设用地用于工业集中发展。推进工业发展重心向呈贡新区、空港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安宁工业区、北部五县区等六大产业片区转移,引导产业向安宁、东川、海口、杨林、呈贡5个省重点规划发展的工业园区集中。各县(市)区根据资源条件、基础设施状况及经济技术条件,改变工业发展布点分散的状况,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相对集中规划和发展特色产业集聚区,形成特色突出、布局合理、配套完善的工业发展新格局。

二是推进优势产业集群化。加大工业投入力度,增强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云烟”规模超百万箱、税利超百亿元的世界知名品牌;把昆明建成全国重要的铜、铝工业基地和面向全省及周边地区的钢铁工业基地;建成我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建成全国高浓度磷复肥基地、磷精细化工和钛化工基地;建成全国重要的生物医药研发、孵化、产业转化基地和新型疫苗工程研究中心。

三是实现旅游业的新跨越。实现向观光度假、康体休闲、会展商务复合型旅游转型。打造石林世界地质公园、世博园、阳宗海、环滇池旅游圈、轿子雪山、安宁温泉等六大景点,把昆明建设成国内外重要的观光、休闲康体和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度假胜地。

四是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围绕培育广播影视业、文化旅游业、文化娱乐业、体育服务业、会展文博业、民族民间艺术品创作业、现代传媒业、艺术教育培训业、文化信息服务业等九大文化产业,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以上。

五是改造和提升传统商贸业。主城区一环路以内重点改造建设六条特色商业街和九个商业区,主城二环路以内控制发展大型购物中心、仓储式商场、大型超市及批发市场,重点发展特色店和精品店。

六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建设官渡金马—阿拉现代物流中心区、呈贡昆南集装箱中心站为载体的物流园区、昆明航空港物流园区、安宁重要生产资料及磷化工产品物流园区。加快构筑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中城市群物流核心圈,初步形成面向东南亚、南亚的现代物流中心基本框架。

七是促进房地产业稳步发展。推进普通商品住房建设,合理安排和规范经济适用房建设,完善廉租住房制度,建立面向大众的住房供给体系。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规范土地市场,政府控制一级市场的开发和供给,激活、管好二、三级市场,增强市场服务功能和管理水平。

(三)更加注重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努力建设宜居城市

解决主城人口密度过大、交通拥堵、环保压力大、城市功能不完善等制约城市发展的问题,围绕构建区域性国际化城市目标,在继续完善主城功能的同时,重点在新城建设上取得突破。

一是聚焦呈贡新区和空港经济区。

呈贡新区:高水平规划和实施30平方公里核心区开发建设。主要完成城市道路、供排水、环卫等市政设施和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市级行政、商务、教育等新区主体功能的建设,使三个开发区在呈贡新区开发的产业片区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以行政、教育、文化、商务、居住等功能为主的现代化新城区。

空港经济区:重点是加快外部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推进空港物流产业核心区的开发建设,把新机场建设成为西南地区枢纽机场和我国重要的门户枢纽机场,年旅客吞吐能力达到3500万人次。高水平规划和开发建设30平方公里空港经济区,引导企业投资临空物流业、服务业和加工业。

二是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实现主城外部交通高速化、网络化。配合省完成昆安高速、西部交通枢纽工程建设;完成高海高速公路,建成国道东连接线和南连接线,形成过境交通的绕城系统和快速便捷的出入城交通体系。配合省推进成昆铁路昆广线、贵昆铁路沾昆线、南昆和内昆线提速扩能改扩建工程,完成火车南站南广场、昆南集装箱中心站建设,使昆明成为国内连接东南亚铁路网的铁路客货运枢纽。

加大主城路网改造建设力度。完成二环快速系统改造和广福路改扩建等重点工程建设,构建三环交通体系。继续实施道路畅通工程,改造一批次干道,打通断头路,形成主、次干道城市交通路网。

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设立专项资金,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到2010年,公交专用线达到60公里以上,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30%。

三是实施“三创”工程。以主城核心区为重点,点、线、面相结合,多渠道增加园林绿化投入,大幅度增加城市园林绿地。打开临街单位封闭式围墙,扩大屋顶绿化、立交桥立体绿化、小区绿化;沿城市干道和主要入湖河道,实施沿线绿化工程,新建城市道路严格执行绿化带规划建设标准;市和四城区建设一批大型绿地和园林公园。“十一五”期间,建成区绿地率达33%以上、绿化覆盖率达36%以上、人均绿地面积达8.1平方米以上,实现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目标。

以城市水环境治理、空气质量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噪声控制、垃圾处置等方面为重点,加快滇池河道综合整治、工业废水治理,提高居民小区生活废水集中处置。力争2008年获得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

以改造城中村、治理城郊结合部脏乱差现象和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置为重点,采取搬迁、建筑规范和环境设施改造等办法,有序有力推进城中村改造;2006年至2008年,每年新建垃圾中转站25所、公共旅游厕所100座;加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东、西郊垃圾焚烧处置场,完善配套设施,力争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四)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北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区域开发将更为理性和科学,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区别对待、体现特色将成为重要的发展准则。

一是优化发展布局。《纲要》根据各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状况和内外经济联系等因素,将市域空间划分为优化整合、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区域,逐步形成功能定位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区域开发格局。

优化整合区域:在国土开发密度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弱的主城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完善和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成为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

重点开发区域:在三个国家级开发(度假)区、呈贡新区、空港经济区、安宁工业区、省重点规划发展的工业园区和县域工业聚集区,推动产业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与人口布局联动发展,为未来大项目规划选址预留发展空间。

限制开发区域:在松华坝水库、云龙水库、清水海等重点水源保护区,以及生态环境脆弱、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的东川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天然林保护区和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地区,实行保护优先,发展可承载的生态农业,引导人口自愿、平稳、有序转移到重点开发区域。

禁止开发区域:在依法设立的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批准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以及松华坝水库、云龙水库、清水海等重点水源保护区的核心区,禁止任何开发建设。

二是促进区域联动发展。根据各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将14个县(市)区划分为三大板块。

四城区、安宁市和呈贡县:体现加快发展,率先推进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一批中心镇、中心村,实现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镇)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集中,发挥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的“领跑”作用。

石林县、宜良县和晋宁县:依托资源优势,抓住新城建设和旅游转型机遇,依托资源优势,重点扶持旅游、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区域,积极“跟跑”。

北部五县区:加大“助跑”力度,落实优惠政策,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建设以交通、水利、电力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发展能源、重化工和农副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力争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城镇化水平由13%提高到25%。

三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设立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加快民族地区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发展,搞好扶贫开发,建设一批对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基础设施项目,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增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五)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社会公共服务是指在社会发展领域中,以满足公众基本需求为主要目的、以公益性为主要特征、以公共资源为主要支撑、以公共管理为主要手段的公共服务。

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十一五”期间,昆明市将排除农村中小学危房8万平方米,每年新增寄宿制学校30所,新建10所以上、改建50所高中阶段学校。到2010年,全市教育水平接近国内发达地区水平,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招生和在校生规模大体相当,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以上,优质高中在校生比重提高到75%,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

二是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将尚未参加医疗保险的困难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职工将全部纳入医疗保障体系,14个县(市)区全面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同时,大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每3~5万人设置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到2010年,完成主城四区8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标准化建设,全市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10个,覆盖人口350万人以上。建立500张病床的平价医院。

三是发展文化体育事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政府对文化的管理逐步由办文化转变为管文化,由直接管理过渡到行业管理。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历史街区、优秀建筑、历史文化遗产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与传承,逐步形成覆盖城乡、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到2010年,市级文化先进县稳定在全市县(市)区的50%左右,完成10个县(市)区有线电视数字转化,昆明人民广播电台在昆明地区覆盖率达到90%以上。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全面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力争成为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城市。

(六)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城市

资源和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纲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强调未来五年必须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着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大中水回用系统建设力度,创建节水型城市,努力建成资源节约型社会。

一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水平。建立科学有效的土地管理制度和最严格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保护耕地、控制建设用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确保全市耕地保有量控制在35万公顷以上(不含退耕还林减少量)。科学配置城乡建设和二、三产业用地,城市(镇)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00~110平方米范围内,全市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12.3万公顷,新增建设用地控制在2万公顷以内。改革土地征用制度,完善现行土地征用程序,健全土地补偿、安置和社会保障机制,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完善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严格执行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制度。

二是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用水管理。严格执行各行业耗水标准,抓好冶金、造纸、化工等高耗水行业废水处理再利用。推广节水器具和设备,鼓励再生水、冷却水、工艺用水循环使用和再生利用,促进废水资源化。推广滴灌、喷灌等农业新型灌溉节水技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严格控制开采地下水资源,关闭擅自开采地下水的单位。加强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重点做好松华坝水库、云龙水库、清水海等水源保护,建立长效机制,保证饮用水源安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大于96%。坚持“以水养水、以水养林、以水扶农”的原则,推进水资源商品化改革,配套改革城市用水机制,通过水价调整征收水资源费反哺保护区。

三是加大节能力度。以工业节能为重点,突出抓好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和年耗能5万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节能工作。促进节能科技成果产业化,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设备,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降低单位产值能耗,实现技术节能。强制淘汰高耗能工艺和设备,关停5万千瓦以下的燃煤机。

四是加强矿产资源的开发管理。建立严格的矿产资源开发准入制度,规范矿业权市场,加大矿产资源整合力度,对磷矿等优势矿产资源实行全市统一管理,实施开采配额和开采许可证制度。依法关闭破坏资源、布局不合理、污染环境、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矿山和冶炼厂。

五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积极推进安宁、晋宁、海口循环经济试点工作,重点抓好滇池流域年废水排放量大于1万吨企业的清洁生产。限制食品、化妆品、保健品等行业过度包装,加强废旧汽车、废旧轮胎、大型家电、电脑等回收行业的规范管理。逐步建立生活垃圾和生产废弃物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建立生活废弃物循环再生利用体系。政府采购优先选用节能、节水、再生利用产品和简易包装产品,推广使用节能灯具。鼓励居民建立绿色消费观念和绿色消费方式。

六是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与治理。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完成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110万亩和退耕还林工程建设4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51平方公里。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全力推进滇池污染治理工作。以草海治理为突破口,实施截污、清淤、河道整治、生态修复等工程项目,实施滇池北岸水环境综合治理,完成船房河、盘龙江等主城入湖河道综合整治和滇池底泥疏浚二期工程,继续推广农村卫生旱厕,建立完善沿湖农村生活垃圾收集、清运及处置系统,有效控制农村面源污染,使草海水初步达到景观水要求。到2010年,争取滇池入湖河道和湖泊水质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水质逐步改善。

(七)更加注重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转变生产方式,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必须破解科技和人才瓶颈。《纲要》强调,昆明市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中心环节。

一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先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有选择地开展原始创新。主要措施是:发挥政府科技资金的引导作用,向关键领域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倾斜;努力建立基础设施完善、资源配置合理、创新能力突出、成果转化高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的活力。到2010年全社会研发(R&D)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6%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0%以上。

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调要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乡土人才“五支人才队伍”建设。通过人才机制的改革和人才环境的优化,营造人尽其才的良好氛围和人才集聚的区域高地。

(八)更加注重改革开放,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未来五年,昆明经济社会发展要实现新一轮更高水平的发展,必须把改革开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一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纲要》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第一项改革任务,强调改善创业发展环境,建设服务型政府。在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实行阳光政务、改进公共决策机制、简化行政审批程序等方面进行实实在在的改革。

二是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关系到现代新昆明建设的成效,是改革的另一个重点。《纲要》提出要大力推进投资市场化进程,确立企业在投资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职能,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健全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度,严格政府投资项目监管,提高政府投资效益。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公益性项目和基础性、引导型项目。

三是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纲要》强调,要紧紧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广泛开展与东盟的教育、文化合作,建设面向东南亚、南亚的教育基地和文化交流平台。加强与滇中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推进以昆明为重点的滇中地区成为全省经济核心区和对内对外开放的中心。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突破口,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把三个开发区和省级工业集中发展片区、呈贡新区、空港经济区、东川再就业特区和其它工业园区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鼓励外资进入基础设施和城市公用设施领域以及文化、卫生、教育等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努力实现招商引资新跨越。力争实际利用外资比“十五”末翻两番以上。

(九)更加注重和谐昆明建设,让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和谐社会是一个更加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社会。《纲要》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在谋划经济较快发展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同时,注重在方方面面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实惠,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市民。

一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纲要》强调把扩大就业作为政府宏观调控重要目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统筹城乡就业,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十一五”新增城镇就业人口3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纲要》还明确提出,要逐年增加社会保障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扩大社保覆盖面,基本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制度比较完善、管理比较科学、体系比较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合理确定保障的标准和方式。到2010年,昆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90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30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2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0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2万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6万人(其中:被征地并完全失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3万人)。

三是改善城乡低收入居民生活。《纲要》提出要关心和重视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通过健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济和医疗救助制度,基本解决4万贫困群众的生活问题,切实解决好2.3万户城镇低收入家庭和困难企业职工的住房困难问题。同时,《纲要》还提出,要提高老年人、残疾人和孤残儿童的福利保障水平。重视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十)更加注重规划组织实施,保障各项目标和任务全面完成

《纲要》是引领未来五年及今后一个时期昆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也是对各市场主体的指导性意见。为保障实现规划目标,必须加强和改善政府的综合调控,明确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导向,加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规划实施机制,实施一批提升城市功能和承载能力的重大项目,合理把握规划实施的重点和时序,不断提高政府调控运行的能力和优化公共资源配置的水平。同时,还将通过加强各类规划的衔接,建立规划实施监督考核评估机制,扩大公众参与,保障规划的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