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bet体育_188体育投注-在线APP官网@

图片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市政府文件

188bet体育_188体育投注-在线APP官网@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

来源: 188bet体育_188体育投注-在线APP官网@   2010-12-08 16:06   字号: [        ]

昆政发〔2010〕98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国家级、省级开发(度假)园区,各直属机构:

为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意见》(云政发〔2010〕67号),进一步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促进昆明科学发展新跨越,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现就我市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重要意义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是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气象灾害在特定条件下会成为激化社会矛盾、引发公共危机的“触发器”和“催化剂”,气象灾害监测不到位、预报不精确、防范不及时、应对不科学,会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客观需求,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实现昆明科学发展新跨越的重要保障。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对于科学应对气候变化,保持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近年来,全市气象事业及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得到长足发展,但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干旱、洪涝、冰雹、雷电、低温等气象灾害频繁发生、强度不断加剧,给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危害不断增大。我市各类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占70%以上,全市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1至3个百分点。各级各部门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减灾也是生产力、减灾就是增效、防灾就是维稳”的理念,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始终把气象事业和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作为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来抓,加大对气象事业发展的投入,不断创新工作方式,使气象工作更好地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争先进位、富民强市目标,以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社会和谐稳定为目的,以提高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测预报预警、灾害信息发布、防灾减灾保障能力为重点,形成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协作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新格局,促进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由减轻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为把昆明建设成区域性国际化城市提供可靠保障。

(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昆明科学发展新跨越作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坚持预防为主,建设公共信息服务及防灾减灾体系,实现公共气象服务的均等化和气象防灾与减灾的协调统一;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将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集中财力解决好最急需最迫切的问题;坚持科技创新,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三)主要目标。到2013年,气象灾害监测、预测预报预警、增雨防雹、防雷减灾等能力不断增强,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明显减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率达到95%以上,气象防灾减灾能力达到西部一流水平。到2015年,建成结构完善、功能齐全、布局合理、技术先进、反应迅速、保障有力的气象防灾减灾现代化体系,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迈进全国领先行列。

三、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

(四)综合监测能力建设。完善天气雷达监测系统建设,提升灾害天气雷达监测水平。到2013年,完成乡镇多要素、村(居)委会温雨两要素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增加监测布点,提高监测的精细化水平;在中心城区、交通干线、重点水库、产业园区、旅游景区、森林火险和地质灾害易发区、中小流域和滇池沿岸等重点区域,加密建设一批区域气象观测站,提高重点区域的气象灾害监测能力;加强烤烟、蔬菜、花果等特色农业气象观测站建设,满足重点特色产业气象防灾减灾的需要。

(五)预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干旱、洪涝、低温等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要天气预报体系以及森林火险、地质灾害等突发性灾害预警体系。提高气象灾害趋势预测水平及短时临近预报、预警能力。

(六)灾害信息发布能力建设。以提高灾害信息覆盖率为目标,按照“政府主导、部门参与、各负其责、共同推进”的原则,到2013年,以气象电子显示屏为主的公共信息发布终端覆盖全市所有自然村,整合部门信息资源,丰富信息内容,解决农村公共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问题。通信运营企业要与气象部门密切配合,开通气象信息绿色通道,提高气象短信订制率,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要适当增加天气预报节目的播出时间、频次和栏目,对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要及时宣传、插播、滚动播出。到2015年,在学校、医院、车站、宾馆、公园、广场、体育场馆、高速公路等人员密集公共场所必须全面建成电子显示屏等信息发布设施,实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全覆盖。

(七)增雨防雹减灾能力建设。加快城乡供水主水源库区人工增雨常态化作业基地建设,增加蓄水,确保城乡供水安全。加强人工防雹工作,促进现代农业持续发展。完善作业基础设施,改善作业装备,建设现代化作业指挥系统,提高作业人员素质,强化安全管理,实现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科学、有效”的目标。

(八)防雷减灾能力建设。建立完善闪电定位、大气电场监测等设施,健全雷电预警业务和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不断提高雷电监测预警能力。开展雷电风险评估和土壤电阻率检测,制定雷电灾害应急预案,提高防雷减灾科技水平。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防雷减灾工作的支持,协调配合气象部门,加强防雷设施管理,建立完善防雷装置设计、施工和竣工验收制度,提高各类防雷装置年检率、防雷安全隐患整改合格率,最大限度减少雷电灾害损失。

(九)基层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各县(市)区要建立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开展以应急预案到村、风险调查到村、科普宣传进村为主要内容的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加强气象信息联络员队伍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其在气象信息传输、灾情收集报告、科普宣传等方面的作用。

(十)基础设施及通讯网络能力建设。加快市、县(市)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建设步伐,提高通讯网络保障能力,建立市、县(市)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可视化会商系统和现代化业务平台,夯实气象防灾减灾基础。力争在“十二五”末把昆明市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中心建设成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区域性国际化气象培训中心和气象防灾减灾技术交流平台。

(十一)气象防灾减灾信息共享能力建设。各级气象部门要及时向气象灾害涉及地区和部门提供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各有关部门要及时向气象部门提供有关水情、灾情等监测信息。完善气象、农业、林业、水务、滇管、环保、国土、民政、公安、住建、交通运输、卫生、安监、旅游、电力等相关部门气象防灾减灾信息互联互通机制,建立全市统一的气象防灾减灾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四、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保障措施

(十二)建立健全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组织领导机构。县(市)区政府要成立气象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并加挂县(市)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和防雷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牌子,领导小组组长由县(市)区政府分管领导担任,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办公室设在气象部门,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各级政府要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列入年度目标管理及考核和督办项目,对工作推进不力、任务完成不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严厉问责。

(十三)切实加大气象防灾减灾投入。县(市)区发改部门要把气象防灾减灾列入本级总体规划和“十二五”188bet体育_188体育投注-在线APP官网@,并认真组织实施。财政部门要建立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机制,把气象防灾减灾所需基本建设和设备设施投资及运行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随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年增加。优化整合农业、林业、水务、国土、滇管、环保、民政、扶贫等相关部门的防灾减灾资金投入,使有限的资金在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中发挥最大效益。本着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鼓励和引导企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资金投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十四)切实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科技支撑。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大力研发、引进和推广气象防灾减灾先进实用技术,充分发挥气象科技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市、县(市)区科技部门每年要从科技经费中安排必要的科研经费支持气象防灾减灾的应用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

(十五)切实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法制化、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气象防灾减灾地方性法规规章,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和《昆明市雷电灾害防御管理办法》、《昆明市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和传播管理规定》。严格执行气象防灾减灾有关国家和地方标准,积极参与国家、地方气象标准的制定工作。加强法制教育,严格依法行政,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加强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促进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和标准化。

(十六)切实加强气象科普宣传工作。教育部门要将应对气候变化和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教学计划。气象部门要利用“‘3·23”世界气象日和太华山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搞好气象科普宣传。市、县(市)区要利用科技活动周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大力开展气象科普和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提高全社会的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普及水平。

各县(市)区要根据本实施意见,结合实际提出组织实施的具体措施,认真抓好落实。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