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bet体育_188体育投注-在线APP官网@

图片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市政府办公厅文件

188bet体育_188体育投注-在线APP官网@办公厅关于印发昆明市“十二五”商贸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来源: 188bet体育_188体育投注-在线APP官网@   2011-07-08 15:28   字号: [        ]

昆政办〔2011〕90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国家级、省级开发(度假)园区,各直属机构:

《昆明市“十二五”商贸服务业发展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一一年七月五日


昆明市“十二五”商贸服务业发展规划

前  言

商贸服务业是指国民经济中从事商品流通、商务服务和居民服务的产业,主要包括批发零售业、餐饮住宿业、物流配送业、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业及其他服务业。它的发展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是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力量。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经济结构的加速调整、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商贸服务业日益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不仅发挥着刺激消费、引导生产的媒介性作用,而且发挥着降低资源消耗、节约社会成本的先导性作用。

昆明作为我省经济发展的龙头、连接国内外交通的枢纽、面向中国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城市,商贸服务业的发展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是联系生产与消费的纽带,是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重要手段,是推动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力量。“十二五”时期,加快发展商贸服务业,对于我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新型工业化、高端信息化和全域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扩大社会就业,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为了全面、充分地实现商贸服务业的产业功能,促进我市商贸服务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总体部署,特制定《昆明市“十二五”商贸服务业发展规划》。本规划的实施期限为2011年至2015年。

在制定本规划的过程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全面发展,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坚持协调发展,从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坚持可持续发展,注重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适应。在认真做好基础调查、信息搜集的前提下,规划突出战略性、宏观性和政策性,强化空间指导与约束功能,力求制定出具有较强科学性、权威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发展规划,为我市商贸服务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行动纲领,以便于进一步明确商贸服务业的发展目标,统一思想认识,理清商贸服务业发展空间和产业布局思路,科学地进行政策引导。

第一章  “十一五”发展回顾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一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商贸服务业规模迅速扩大,结构日趋合理,业态、业种不断丰富,经营模式不断创新,组织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已成为市场开放程度最高、最活跃的行业,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搞活流通、扩大消费、增加就业、促进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总量和速度稳步增长

“十一五”期间,我市消费品市场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的运行态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6年的484.20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1060.19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7.0%(如图1所示)。与此同时,我市居民消费结构快速升级,家用汽车、住房相关商品、通信器材、数码电子产品成为居民消费的热点和重要的市场增长点。

111

图 1  2006~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变动情况

另外,我市的对外贸易也实现了快速增长。2010年,我市对外贸易总额为101.0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9.4%,占全省外贸总额的75.6%,较2006年(47.04亿美元)增长1.15倍,年均增速达16.5%。我市特色农产品、林产品、小五金、小旅游产品已逐步进入东南亚、南亚市场并占有一席之地。

(二)结构不断优化

首先,我市商贸业的地区结构日益优化,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进程不断加快。2010年,我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60.19亿元,比上年增长22.6%;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8.3%。城乡市场共同发展,全市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007.14亿元,比上年增长22.9%;乡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3.05亿元,比上年增长17.0%。

其次,我市商贸业行业结构的优化度不断提升。从行业上看,批发零售业的贡献十分显著。在2010年实现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批发零售业完成896.91亿元,占84.6%,比上年增长22.8%;住宿和餐饮业完成163.28亿元,占15.4%,比上年增长21.6%。从所有制结构上看,非公经济拉动非常明显,展现出非公经济在我市商贸业中心区建设中的优势。2010年,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零售额916.23亿元,占86.4%,比上年增长23.3%;公有制经济实现零售额143.96亿元,占13.6%,比上年增长18.5%(如图2所示)。

222

图 2  商贸业的所有制结构(2010年)

(三)流通方式日益现代化

“十一五”时期,随着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和优化,市场主体在市场规律的影响下,自觉定位、自主经营的市场环境基本形成,一个由大型超市、专业品牌超市、各类市场及社区便利店等多层级的现代流通结构初具形态。

我市商业网点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促使城市商业中心、区域商业中心和社区商业中心定位日益清晰。商业步行街、专业特色街以及专营店、便利店、大型综合超市、百货商店、购物中心等多种零售业层次分明。各类商品市场规划布局更趋合理,为“大市场、大流通”格局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边缘商圈的流通市场和商品流通体系逐步完善,借助于乡镇的社区化工作,加快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基本形成了以城区中心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以连锁、加盟经营为主要方式的新型远郊社区流通网络,城乡消费差距逐步缩小。

另外,我市新兴业态发展较快,流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随着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网购邮购、信用消费等新兴流通方式和超市、大卖场、购物中心等新兴业态的兴起,流通领域各项改革逐步深化,我市部分流通企业步入集团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道路。先进流通经营管理技术得到快速推广,出现了一批设施现代化、管理经营水平高的大型商场、餐饮企业和物流企业。

(四)空间布局呈现多元化

“十一五”时期,我市商贸服务业的空间布局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

1.具有相当高级别的商贸服务业,主要在市内交通优越的地段和交通要道口局部集结,如以南屏步行街为中心的五华中央商务区、龙泉路与白云路十字路、北市区片区、广福路新螺蛳湾片区等。另外,我市的会展服务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就国际会展中心而言,无论是展会数量还是展会质量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主题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

2.中等级别的商贸服务业,如洗染、冷饮、纺织、鞋帽、汽配、菜市、服装销售等零售业态形式,主要是离心并沿环城干线集结分布,并随居住区外迁而沿路跟进渐进布局;部分商务服务业如大商厦、金银首饰、大宗百货、星级酒店等呈现局部聚集和离心沿主导干线集结分布;家具、建材、汽配、五金、交电等批发行业主要在北市区、南市区、环城路东北部等区域集聚化发展。

3.较高级别的商业服务业,如自选商场、鲜花、照相、灯具、礼品店等连锁经营业态形式,主要呈向心分布,沿北京路、人民路、正义路、金碧路、东风路、环城路、滇池路、广福路等由城中心向外延伸的主要道路上集结,渐次稀疏。

4.服务等级较低的商贸服务业,如面包糕点、录音录像带、美容理发、药店、小百货、小吃等居民服务业,主要散布于市内各个地段。

上述布局,是我市近年来城区功能分化、居住区外迁的结果,也是我市商贸服务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产生的一种必然趋势,表明我市的次级中心城区正在逐步形成。

(五)政策性商务活动的拉动作用显现

建立完善的、适应经济发展和居民消费需求的商贸服务体系,是促进商贸业健康持续发展,增强商贸业吸纳就业、扩大消费、引导产品(服务)结构调整与创新的重要基础性工作。2009年以来,我市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的要求和部署,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扩大“家电下乡”、“摩托车下乡”、“汽车下乡”的实施范围,促进农村消费;深入实施“双百市场工程”,打造农产品现代流通网络;着手推进民生服务业发展,方便社区居民消费。通过上述举措,使得政策性商务活动对我市商贸业的拉动作用日益显现。

(六)重点企业的带动性日益增强

商贸流通领域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我市分别通过合作方式在流通领域引进外资以及国外先进的流通业态、经营意识、营销方式和管理方法。国际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家乐福,国际快餐业巨头麦当劳、肯德基,国内知名商贸流通企业国美、苏宁、五星等纷纷进驻,促使我市商贸流通业在竞争中提高组织化程度和经营管理水平,极大地满足了城乡消费的需要。数据显示,全市重点商贸企业的社会消费品销售总额的比重明显提高,对商贸业的带动性十分显著。

(七)市场经济秩序得到有效改善

加快发展连锁经营,全力推进“退批进零”工作,提升了行业的规范化水平;大力开展各类专项整治工作,流通领域一些突出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健全完善协会组织体系,行业自我规范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特别是加大研究制定标准、规范的力度,加快商业地方立法进程,流通领域标准规范体系逐步建立起来,对改善市场经济秩序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水平仍然较低

我市目前整体上仍处在工业化中期的初级阶段,产品技术和价值的低端性导致社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低,以及居民的消费水平低,从而导致商贸流通业生产效率低、专业化程度低。主要表现为:

1.商贸流通方式落后,亟须升级。连锁经营发展步伐不快;物流配送总体水平不高,局限于初级的仓储和运输功能上,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不强。

2.商贸企业粗放型经营,缺乏商业竞争力。从我市的商业空间结构来看,繁华的商业街区主要集中在南屏街、青年路、正义路、小西门四个传统的商业繁华中心地段,以大型商场和国外的商业连锁经营为主要产业组织结构,商业生存的基础依旧是依靠传统商业繁华中心地段的优势,独立分散地进行经营销售活动,商业组织形式仍然属粗放型。

3.商贸企业信息化建设滞后,制约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多数企业的基础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较低水平,在单品管理、供应链管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离商贸流通的现代化管理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二)商贸流通业的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1.现代化商业业态发展不完善。近年来,我市新兴商业业态偏重外商投资的大型综合超市,而中小型现代商业业态和特色商业不完善,没有形成有组织的结构体系。零售业经营内容雷同,缺乏当地特色,作为零售商业重要组成部分的特色商店较为稀少;同时,与市民生活关系密切的便民连锁店发展水平依然偏低,发展不规范且缺乏后劲;遍布城市街道的均为经营内容单一的日用品小商铺,既不方便居民生活,又影响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干扰城市交通,给城市管理工作带来大量的负担,对城市商贸业的发展起不到补充和推动作用。商贸业发展未能形成网络系统,服务水平较低,处于初级服务阶段,制约了我市商贸业的进一步发展。新型商业业态发展缓慢,管理不规范,科技含量低,商业企业组织化程度不高,规模小,缺乏跨地区、跨行业,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作为市民“菜篮子”主要供货载体的农贸市场很多是以路为市的“马路市场”,严重影响交通和市容市貌。

2.商业网点的空间结构不够合理。(1)零售网点布局。大型零售网点过于集中在市中心地带,新建区域商业配套服务欠缺,零售网点购物环境亟须改造。另外,很多大型零售商店(场)在建设前缺乏充分的自身商业定位分析,未能较好地解决与城市发展和其它商业设施的关系,缺乏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导致目前布局不合理及发展的局限性。(2)批发市场布局。分布点多面广,除新螺蛳湾国际商贸城以外,其余的批发市场规模均不大,设施落后,管理水平低,没有形成规范化的现代物流体系。(3)商业街布局。许多商业街在建设中存在着照搬照抄的现象,没有结合本街区的自然、历史、区位条件而形成自己的特色,缺乏对商业街发展进行系统性规划和管理,市场定位不明确等。

3.商贸业网点管理法规和体系不健全。长期以来,由于缺乏一个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商贸业网点建设规划,管理严重滞后。近年来受全民经商思潮的影响,各单位利用闲置土地、房屋兴建市场、商场,有的甚至推倒围墙开商店,新建房屋底层随意改建为商铺,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导致商贸业网点无序发展。由于城市商贸业网点管理法规不健全,商贸业网点建设通常是“一抓就死,一放就乱”,不利于政府发挥宏观调控职能。由于监管力度不够,城市商贸业网点建设无序,加剧了市场的无序竞争,导致新型业态发展迟缓,传统业态重复建设。

(三)商贸流通业的资本投入有待加大

由于缺乏政策引导和鼓励,近年来,对流通业的资本投入多为自发、自然投入的社会零散资本,投资方向多为小型的品牌代理和餐饮服务业,而缺乏集中的优势资本的投入,没有大型投资项目的拉动。政府对发展流通业缺乏政策引导和专项扶持资金,金融部门对传统零售服务业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小,使传统的流通企业投入减少,流动资金短缺,经营困难,许多企业处于苦苦支撑和勉强经营的状态,企业抗风险能力严重不足。

(四)农村和边缘商圈的市场基础设施有待健全

我市主城区共有41个街道办事处,现有农贸市场169个,分别为五华区48个、盘龙区46个、官渡区42个、西山区33个。由于城市发展需要,主城建成区农贸市场最近两年减少10余个,总体呈现农贸市场数量不足、分布不够合理的问题,常造成有的市场密度过大,而有的市场则有场无市,形成资源浪费。因此,上述市场不但满足不了这些区域所有居民的生活需求,而且满足不了边缘商圈和远郊社区迅速发展的生产生活需求,农产品卖难问题依然存在,社区居民消费不方便、不安全、不实惠等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另外,我市农村基础设施依然十分薄弱。据调查,有近60%的乡镇没有集贸市场,一些边远乡镇仍沿袭千年来逢单数或逢双数日子“赶场”的传统交易方式进行商品交易,既阻碍交通又不安全。目前,农民购买的商品有60%以上是来自流通方式落后的“夫妻店”、“代销店”、流动商贩和集市,这种现状如不尽快改变,农村现代流通的格局将难以形成。

(五)商业利用外资水平有待提高

与制造业相比,我市商贸流通领域的外资企业规模偏小,商业利用外资仍处于较低水平。目前,我市所列的中央商务区重点项目中,内资企业的比重偏高,外资企业的比重明显较低。目前已有沃尔玛、家乐福、百盛、百安居、麦当劳、肯德基等外资零售企业进入昆明市场。这些企业大多是大型综合超市和连锁店,依靠其自身的优势,多布局在城市商业中心区,打乱了城市的商业格局,在带动城市商业发展的同时,也造成商业网点布局上新的不合理局面,对本土的商业零售企业造成很大的冲击。

第二章  “十二五”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以新型工业化、高端信息化和全域城镇化推进科学发展新跨越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我市商贸服务业将面临新的发展环境和格局,进入持续稳定发展的新时期。

一、外部环境

(一)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步伐加快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持续快速增长以后,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新阶段中国经济面临两个基本课题:一是外部需求在较长时期内难以恢复到国际金融危机前水平的情况下,如何有效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改变经济增长对外部需求的过度依赖;二是随着生产要素和环境成本的不断提高,如何有效提升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改变经济增长对低成本要素高强度投入的过度依赖。解决这两个基本课题,最根本的是要推动中国经济的战略性转型。在此背景下,我国的产业结构在本世纪中叶前将呈现不断优化升级的基本趋势。第一产业比重呈现持续稳步小幅下降态势;第二产业比重先升后降,总体上仍呈上升趋势,在2015年前后达到最高比重,此后开始回落;服务业比重呈稳步上升趋势。因此,我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必须考虑这一实际,服务业的优先发展将成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推力。

(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力实施

在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对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作出了重大部署,出台了《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政策含金量之高,优惠力度之大,支持项目之多,前所未有。面对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复杂的变化,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目标确定为上“三个大台阶”,即:西部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上一个大台阶,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一个大台阶,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与东部地区差距明显缩小;生态环境保护上一个大台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为此,我市商贸服务业的发展必须顺应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变化的形势,积极推进商贸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

(三)我省“桥头堡”战略的稳步推进

随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我国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指导意见》编制工作的正式启动,标志着“桥头堡”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桥头堡”建设将成为我省新时期发展战略的核心。把我省建成我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就是要充分发挥我省从陆上连接中国腹地、直接沟通东南亚、南亚乃至印度洋沿岸国家的优势,加快将其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前沿、桥梁和窗口,从而通过建立健全合作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为构建和谐周边、和谐世界做出应有贡献。该战略的实施,将使我省从开放的末端进一步变为开放的前沿,实现开放与开发的双轮驱动。为此,我市商贸服务业的发展必须适应我省“桥头堡”战略的要求,确保商贸服务业的发展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市场化的理念和本土化的味道。

(四)我市“十二五”加快发展的趋势明显

当前,我市正进入工业化加速、信息化升级、城镇化提升、市场化转型、国际化拓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存在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之间相互不协调的突出矛盾。“十二五”将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将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此,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紧紧围绕争先进位、富民强市目标,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加速新型工业化、拓展高端信息化和全域城镇化,奋力推进我市科学发展新跨越。不难发现,“三化”联动是我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是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的关键举措。只有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加注重结构调整,更加注重自主创新,更加注重统筹发展,更加注重改革开放,更加注重生态文明,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才能够促使我市商贸服务业的发展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二、内部优势

(一)区位地缘优势

我市具备了成为国际区域贸易物流链的重要结合点的潜力和条件,具备了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商贸流通中心的客观基础。我市是东南亚和南亚国家进入(中国)内陆的必经之地,虽然没有与相关国家直接接壤,但承接产业转移的地缘优势却已转变为前沿优势,将使我省的区域经济合作延伸到东南亚、南亚,最终实现中国、东南亚、南亚三大市场的结合。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和“泛珠三角”区域经贸合作的深入,我市的地缘优势条件将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加强经济合作与贸易流通,助推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关系的良性互动,对改善我国地缘政治格局、扩大战略回旋余地、加强内陆对外关系的地缘支撑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经济发展优势

“十一五”以来,我市国民经济整体上呈现稳步增长。2010年,我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120.37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占全省的29.4%,是2006年(1207.29亿元)的1.76倍,年均增长11.9%(见图3);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3500元,比2006年(19730元)增加13770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6.8:46.2:47.0调整为5.7∶45.3∶49.0。分产业看,2010年实现农业增加值120.3亿元,年均增长8.1%;工业增加值960.86亿元,年均增长11.3%;服务业增加值1039.21亿元,年均增长13.2%。另外,我市地方财政总收入占全省的30.9%,年均增长17.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4.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876元,年均实际增长11.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5810元,年均实际增长10.5%。不难看出,我市经济发展的优势,在全省发展格局中进一步具有了“龙头”和“领头羊”的地位,这势必成为商贸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

333

图 3  2006~2010年昆明市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亿元)

(三)市场环境优势

随着我市人均收入增加,城市化推进,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多元化消费逐步形成,城乡流通体系不断完善,为提高流通业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创造了新优势,为商贸服务业开拓市场需求扩展了新空间。首先,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升。“十一五”期间,我市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均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增长。其中:城镇居民年人均消费性支出由2006年的7745.64元增长到2010年的13244元,年均增速达到11.3%;农村居民年人均生活费支出由2006年的3753.44元增长到2010年的5810元,年均增速达到9.1%。其次,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结构不断调整。2009年,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42.3%,比1980年的62.2%下降了19.9个百分点;衣着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1.3%,比1980年下降了2.1个百分点;娱乐文教服务支出的比重为8.2%;家庭设备用品、医疗、交通、通讯等的支出比重为25.9%。第三,对外开放面临两大国际市场。一个是拥有10个国家、约5亿人口、充满活力的东南亚市场;另一个则是拥有7个国家、约13亿人口的南亚市场。我市较具竞争力的电子、机械、机电等产品将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2010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60.88亿元,比上年增长35.0%,其中,城镇投资2121.12亿元,增长36.4%。全年海关出口贸易总额为53.27亿美元,增长79.2%;全年海关进口贸易总额为47.82亿美元,增长79.6%。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83户,实际利用外资10.09亿美元,增长38.2%。综上所述,我市已具备了一定规模的经济“流量”和产业基础,烟草、矿产资源、花卉、果蔬、农林产品、医药、旅游产品等特色专业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

(四)产业发展优势

首先,我市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商贸业带来无限商机。我市是世界驰名的国际旅游热点城市之一,旅游业已成为我市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购物、娱乐、吃住等商贸服务业的发展。

其次,随着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调整,我市商贸业布局逐步向东南部、南部转移。中心城区以存量资源的整合、配置、提升为主,不适合在中心城区发展的商业业种和业态逐步向城市外围迁移。新建大型商业设施将以呈贡新区、空港经济区、中心城区外围、轨道交通站点和节点为主来统筹布局发展。

第三,适应居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的新形势,家务劳动逐步社会化,休闲消费、体验消费不断增长,新型服务业将大量涌现,生活服务业趋向个性化、精细化,商务、生产服务业趋向标准化。餐饮住宿业高速发展,整体水平大幅度提高,并呈多元化发展趋向。连锁商业市场覆盖面将继续扩大,大型连锁企业的市场主导地位将得到巩固和增强,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运营效率进一步改善。

第四,在土地和能源等资源日益紧张,我市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经济的新形势下,商贸业发展从以“圈城设店”为主的外延扩张模式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的产业素质优化发展模式转变的内在要求将更加突出。

第三章  “十二五”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我市加快建设面向中国西南开放的区域性国际城市为契机,以商业和商务为重点,围绕“提高产业贡献、扩大流通规模、降低物流成本”三大目标,突出“临空经济、通道商贸、敏捷商贸、虚拟商贸”四个重点,按照“核心带动、轴线拓展、商圈聚集、板块承载”的思路,实现“商业强市,商务兴市”的战略转型,通过体制创新、科学规划、市场培育、总量扩大、层次提升,重点发展具有较大辐射半径的商贸园区、商业特色街区,建设餐饮娱乐等服务业集聚区、特色市场集聚区、现代物流业集聚区,引进大型多功能现代化购物中心、大型超市、特许专卖、便利连锁等新型业态。

二、发展战略

(一)“总部带动”战略

通过政府有计划的推动、行业商会的大力宣传和辖区企业的示范带动,提升对跨国公司和知名企业的吸纳能力,在国内外树立我市作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总部经济集聚地的良好形象,规划建设好主城的中央商务区,打造昆明总部基地。着力打造“区域龙头为示范、重点楼宇为载体、品牌企业为带动、优质服务为支撑”的总部经济发展新格局。

(二)“商业强市”战略

用现代技术手段和先进经营方式来改造创新传统商业;积极发展新型业态,延伸服务层面和服务对象;走专业化、品牌化、高档化路线,形成鲜明的个性、品牌、服务特色;利用即将建成的轻轨、地铁线站,加强网点规划和业态配套,加快轨道枢纽型商业中心建设;加快专业市场离岸化改造,走节约高效发展之路。

(三)“商务兴市”战略

充分利用区域综合环境优良的优势,围绕构筑总部经济的乐园、现代服务产业的高地的主城区发展目标,加大商务型城区建设力度。打造品牌公司集聚发展的理想之地,实现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充分发挥中心城区聚集辐射能力强的优势,重点发展新兴商贸业、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休闲产业、文化娱乐产业,不断提升服务产业规模和水平,将我市打造成为优秀人才汇聚的创业之地,优质企业争相涌入的发展之地,打造商务型新型城区。

(四)“协同发展”战略

注重四个结合:一是注重把发展商贸服务业和发展新型工业结合起来;二是注重把改造传统服务业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结合起来;三是注重把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结合起来;四是注重将商贸服务业的品牌化、节约化与国际化结合起来。

三、发展原则

(一)以人为本,务实高效

商贸业关系到百姓生活质量和城市形象,商贸业的便利和繁荣有利于城乡居民的日常消费,便民利民是商贸业经营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满足本地居民消费的基础上,加大商贸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提升商贸服务水平,满足外来人口、投资者和旅游人口的消费需求也是商贸规划必须考虑的。所以,在规划商业网点时应做到立足本地,兼顾游客,满足不同类型顾客的需求,促进商业运营进入良性循环。也只有从市场运行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满足顾客的消费需求,才能实现商贸业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

(二)前瞻谋划,适度超前

充分考虑我市总体发展规划要求和政策环境因素变化特点,坚持以发展为主线的方针,尤其要考虑到信息技术进步对商贸业的影响,考虑到我省“桥头堡”战略实施对我市商贸业的影响,以国际化视野和市场化理念,比照国内外先进水平进行规划,打造我市现代商贸流通可持续发展的格局。

(三)协调发展,优化结构

主要是协调好商贸与其他产业之间,尤其是和小商品制造业、五金制造业、旅游业、特色农业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商贸同自然环境的关系;协调好商贸内部的生活服务、生产服务和科技服务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大型商业设施建设与中小商店生存发展的关系;协调好商贸设施的新建与改造之间的关系,使不同行业、业态、规模的设施互补互利、布局优化、协调发展。

(四)凸现特色,发挥优势

充分发挥“区位、资源、名城”三方面的优势,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多功能、多样化、多层次的商贸业服务体系,把商贸业的发展与旅游文化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满足本市购物需求和向西南地区、全国市场乃至国际市场的拓展结合起来,形成辐射拓展型的商贸业发展体系。同时,要注意我市在环境、水资源、绿化、气候等方面对商贸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和不足之处,注意扬长避短,逐步做到化短为长,促进商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五)实事求是,开拓创新

坚持一切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资源条件出发,做好市场调查、数据采集、问题分析、规划设计等工作。在此基础上,发扬开拓创新精神,以奋起赶超先进、实现跨越式发展为目标,将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与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有机地结合。既要注意发挥政府职能机构的调控功能,减少无序竞争、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更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的作用,让市场主体在竞争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切不可让规划大包大揽,代替或抵消市场机制的作用。

四、主要目标

总体目标:按照国际化门户、“桥头堡”中心城市和区域性国际城市的战略构想,全力构建与我市发展新定位相匹配的安全、规范、便利、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商贸服务体系,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更加合理,经营行为更加规范有序,商业服务功能更加配套完善,居民消费更加便利舒适,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得到比较充分的满足,率先基本实现商业现代化,支柱产业地位得到巩固,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能力进一步增强,力促我市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

主要预期指标:

——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00亿元以上,年均增速达到16%以上;

——2015年,人均零售商业营业面积达到1.2平方米;

——2015年,商贸服务业在全市第三产业中所占比重达到55%以上;

——2015年,连锁商业实现零售额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达到35%以上;

——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刷卡消费的比例达到40%以上。

五、发展重点

遵循上述思路,为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我市商贸服务业要按照“安全、规范、便利、繁荣和低碳”的总体要求,完成“四大任务”,完善“五大体系”。

(一)四大任务

1.扩大居民消费

加强消费问题研究,完善扩大消费的政策体系。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促进商贸业和旅游、娱乐、休闲、文化创意和服务行业的融合发展,积极开拓新的消费领域,加快我市发展新区、郊区和社区“三区”商贸服务业发展,积极发展租赁、信贷等多种形式的信用消费,鼓励新型消费方式。鼓励企业进一步细分市场,适度发展高端商业,引进高端品牌,增加有效商品供给。培育引导文化创意产品消费,鼓励发展时尚消费,打造“时尚之城”,将我市建设成为国内时尚消费中心。积极开发老年消费市场。

2.促进行业升级

提升发展零售业,本着突出特色、完善功能、规范提升的原则,建成国际化的现代都市零售商业体系。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配送业,统筹规划建设物流体系,优化城市配送网络,培育一批重点物流企业。创新发展现代批发业,推进和完善代理制,培育一批规范化的批发市场和专业化的品牌代理商,增强我市的市场辐射能力。大力发展餐饮业,鼓励国内外名优餐饮品牌落户昆明,荟萃国内外餐饮精华,打造“美食之城”、“泛亚美食之窗”。规范发展生活服务业和特殊流通业,推广现代流通方式,扶持品牌连锁企业,培育龙头企业,提高行业组织化、集约化发展水平。

3.抢抓“桥头堡”机遇

紧紧抓住建设“桥头堡”的发展机遇,助推国内商贸业的梯度转移,促进国际间的经贸交流与合作,形成产业链式和跨区域中心化的发展;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商品市场的组织化、规范化、标准化程度;打造与“桥头堡”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泛亚商贸物流圈,在国际市场上培育出口品牌,增强昆明的国际竞争力与持续发展能力;树立服务区域的战略思想,探索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区域性中央商务区(CBD),大力发展商务会所、休闲娱乐、金融服务、电子信息等现代服务业。

4.打造商贸服务业的“总部之都”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综合考虑空间布局规划、用地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甚至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等的有机协调性和系统性,逐步摆脱传统楼宇经济、造楼买办公区的概念,加速推进总部经济空间与总部经济项目的有机结合,形成全新的商贸服务业总部经济发展模式,力争打造商贸服务业的“总部之都”。为了适合各类总部企业的发展,突出发展商贸服务业,对总部经济进行梯级规划和功能组团分区,有针对性地为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大公司、国内行业龙头企业、区域龙头企业、中小企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实力强劲的大公司、大企业,可以在我市量身定做自己的“企业城”;中型企业,可以在我市新城区中购置总部楼宇,设立自己的区域总部;一般性的企业,以及为大、中型企业提供配套产业服务的小型企业,可以在我市购置或租赁总部楼宇,设立自己的总部办公室。

(二)五大体系

1.市场监测和调控体系

健全城乡市场信息服务网络。建立完善生活必需品市场监测系统和重点流通企业监测系统,进一步加强我市商贸业信息咨询中心及县(市、区)分中心建设,完善市、县(市、区)两级市场信息监测网络,扩大市场监测覆盖面,及时、全面、准确掌握我市生活必需品市场供求动态和重点流通企业经营状况,为确保生活必需品市场稳定和商贸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完善生活必需品政府储备制度和市场应急预案。不断完善生活必需品政府储备制度,调整储备商品结构,运用市场化运作方式改进储备商品管理模式,保证储备商品安全。完善城市生活必需品市场供给应急预案,加强市场预警监测,完善市、县(市、区)两级生活必需品应急分销网络,确保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安全。

建设新型农产品流通体系。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把农产品市场基础建设作为公益性事业,着重扶持市场的供水、供电、场地硬化、交易和冷藏设施、通讯和信息系统、电子结算系统、质量检验检测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发展多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组织,增强农民组织起来进入市场、获取市场信息、参与市场谈判和市场竞争的能力;鼓励个体运销户和农村经纪人向企业化、公司化、集团化方向发展,扩大营销规模;培育发展一批具有自主品牌的大型农产品流通和出口企业;引导和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农产品加工和营销企业、物流配送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与生产基地建立比较稳定的产销关系,完善“订单农业”。

2.市场秩序维护体系

健全标准化、规范化体系。加强商贸业标准体系建设,普及标准化知识,增强标准化意识。制定和推行大型商场(超市)购物环境规范,创造安静舒适的购物环境。制定和推行餐饮业服务质量标准、餐饮企业等级标准和洗染、美容美发、摄影、一般旅馆、家政等生活服务业、特殊流通行业管理规范。全面推行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强化食品流通安全管理。整顿规范流通秩序,加大保护知识产权力度,规范商品促销、进货交易、特许经营等行为,严厉打击商业欺诈、商业贿赂和假冒伪劣经营行为。

健全安全监管机制。严格执行国家、云南省和昆明市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制定并落实商场超市、餐饮企业等安全管理规定,完善大型商业服务场所安全应急预案,强化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制,提高企业处理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组织能力和员工的安全意识。加快制定服务标准与行业技术规范,使服务业在行业标准、业务范围、价格管理和社会监督等方面有章可循,增强实施政策措施的约束力。全面推广服务业价格听证制度,规范服务业消费行为。建立服务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完善信用监测体系,创造优质、安全的消费场所,提升消费质量和扩大数量。

3.现代化流通服务体系

大力提高连锁经营水平。支持和引导连锁经营企业根据城乡建设规划和市场需求制定企业市场发展战略,扩大销售网点,推进城乡连锁经营网点的合理布局,满足消费需求;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将企业改制与连锁经营的跨部门、跨地区、跨所有制发展相结合,积极探索通过不同方式、不同渠道推进连锁企业战略性重组与改造的途径,实现低成本扩张,扩大连锁经营规模,提高连锁企业的质量,优化连锁企业内部运行机制;积极引进外来连锁经营企业落户我市,推进连锁经营企业与外来企业的合资合作,学习借鉴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连锁经营企业做大做强;结合我市商业网点规划,支持有条件的连锁经营企业加快建设自有配送中心,引导连锁经营企业逐步实现仓库立体化、装卸搬运机械化、拆零商品配货电子化、物流功能条码化和配送过程无纸化,并建立自动补货系统,为连锁经营提供安全可靠的高效配送体系;鼓励大型骨干连锁经营企业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再造企业业务流程,提高规模化和现代化管理水平。

加速零售业态创新发展。鼓励和引导传统百货业加快商品经营结构调整,强化品牌经营,突出主打特色,完善业态服务功能,向现代百货业过渡;进一步提高超市业经营管理水平;引进专业化、细分化的新业态,鼓励食品、化妆品、玩具、花木、娱乐用品、文化创意产品等专业店的发展。探索开展二手商品专卖店试点;鼓励发展方便居民日常生活的24小时便利店和不同业种的折扣店;推进网上购物、电视电话购物、邮购等无店铺商业发展;引导有条件的小商品市场加快调整经营方式,促进批零功能分离,向现代百货店、专业超市等业态转变。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充分发挥我市的区位及交通优势,积极改造传统的运输和仓储企业,发展面向商贸及工业企业服务的社会化物流配送企业。引导和扶持大型连锁企业运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加快建立高效率的配送体系,提高商品统一采购和集中配送比例。支持大型连锁、批发代理、第三方物流和大型工业企业进行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加强连锁企业内部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催生一批规模大、功能强、信息化和标准化程度高、技术先进的大型物流集团。

健全现代批发业功能。推进和完善代理制,培育一批专业化的品牌代理商,鼓励发展佣金代理制,积极培养“职业买家”;规范发展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有利于发展我市优势产业的食品、花卉、服装、建材等以批发为主的专业市场,增强商品集散和辐射能力,巩固和增强我市作为西南地区商品流通中心的地位。

4.特色化经营服务体系

改造和提升重点商业街区(市场)。参照国内外现代商业街的成功模式,对我市重点商业街区进行整体改造提升,突出街区特色,提升设计水平,完善停车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聚集品牌企业和品牌商品,增加休闲娱乐服务设施配置,调整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提高商业街区的经营档次和综合服务水平,满足消费者现代化、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根据城市功能区定位的要求,配合呈贡新区的总体开发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重点新城商业。完善重点新城商业服务体系,优化商业服务环境,为中心城区产业和人口的转移创造条件。

实施品牌化战略。实施“品牌兴昆”战略,建立品牌促进、保护和推介的政策体系,逐步形成有利于流通领域自主品牌成长发展的机制,营造良好的服务品牌发展环境。重点培育和支持发展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发展潜力的昆明商业企业品牌和商品品牌,组织评选推介“特色商店”、“特色风味餐厅”、“特色清真餐厅”、“服务体系服务管理名牌”等四大品牌系列,培育商业和餐饮企业知名品牌。

振兴昆明老字号。突出历史文化名城优势,秉承民族文化传统,促进老字号体制变革和创新,运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生产经营模式,推动老字号传承与发展相融合,鼓励企业深度开发具有昆明老字号文化特色的商品,用现代营销理念和完善的服务重塑品牌特色和企业形象。加强优秀老字号企业集中宣传推介,支持老字号企业通过直营或加盟连锁方式向国内外市场延伸发展。

提升餐饮业服务水准。统筹我市餐饮业发展的空间布局和结构,减少餐饮网点空白,提高商务就餐、居民就餐和外来旅游人员就餐的便利程度;促进餐饮企业达标升级,扩大国家特级、一级酒店的比重;培育厨师队伍,增加烹饪大师、名师数量;培育和推广滇味特色餐饮店、民族餐饮店、清真餐饮店,鼓励国内外各种风味特色的名优餐饮品牌落户昆明,积极打造西部美食之都、泛亚美食之都。

5.低碳化发展支撑体系

实施商贸流通企业建筑低碳化。尤其是能源消耗重点的大型现代商场、星级大酒店、物流仓库、高档商务写字楼、国际会展中心、娱乐服务设施等,从规划设施和施工,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光源、新能源、新材料,打造生态商业,达到节能、减排、环保的要求;按照商务部提出的要求,建筑玻璃采用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玻璃幕墙,顶部采用晶硅太阳能电池发电;建筑物内使用LED节能灯照明,运用太阳能光热技术供应热水,运用地源热泵等调节建筑内温度和湿度;建筑材料采用环保新材料,起到保温隔热的效果;鼓励各类商贸流通企业实施低碳改造;对于新建项目,实施绿色低碳标准。

规范经营与应用节能技术及产品。积极研究适合商贸流通业的节能环保新技术,有效开采和利用地热,进行循环利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广使用节能环保设备,改造营业场所灯光、暖通等能源、资源消耗的重点设施,更新物流冷链系统,引用无氟制冷设备;规范商业物流企业经营管理,合理控制制冷设施,增加电源感应控制系统;大力发展网络电子办公系统、网络结算系统、网络货物配送系统,推广无纸化办公,实行网络审批决策;大力发展公用视频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实施公共场所禁烟、公务人员禁酒管理。

培育专业从事低碳经营的市场主体。从我市实际出发,商贸流通业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培育专业化的市场主体,用激励性的政策措施,发展一批专业从事商贸物流技术的研发中心、产品与技术推广中心、专业设备经营与分销企业、节能产品销售中心、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分拣与加工中心等。

第四章  “十二五”发展布局

一、总体构想

依照《昆明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描述:到2020年,昆明的城市性质为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门户枢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我国重要的旅游、商贸城市,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云南省省会。

从昆明的地理环境特点、产业发展状况、县域经济联系等多方面特征来看,昆明市商贸服务业的发展必须按照“凸显昆明优势,构筑商务平台;依托主城,整合三区一市七县;实现贸工联动,协作共同发展”的要求,着力打造商贸服务业发展和全域城镇化互动推进的“一核五区”格局,形成“三大圈层、五大梯次”的现代化、都市化、国际化商贸服务经济带。

——“一核五区”

以“一主四辅”为昆明市商贸服务业的发展极核,“一主”即构成主城区的北城、呈贡新区、空港经济区、昆阳海口西城、晋城南城,“四辅”即安宁、富民、宜良、嵩明四个辅城;以晋宁、石林、禄劝、东川、寻甸等五个次级城市为发展的外围区,加速培育和壮大商贸服务业。

——“三大圈层”

“中央商务区”为第一大圈层,充分利用主城区优势,吸引国际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企业总部和区域总部机构,发展总部经济和高端服务业,力争建成商贸总部集聚、高端品牌云集、电子商务发达,辐射中西部的时尚化、现代化、高端化的商贸高地;“商贸物流中心区”为第二大圈层,加快推进“主城区批发及批零兼营市场搬迁改造提升三年工程”,同时在内绕城线交通节点附近具有较好区位优势和基础条件、发展潜力较大的区域,新建14个规模大、档次高、竞争力强、辐射面广的泛亚商贸物流中心,以实现商户向市场集中、商家向商城集中,从而为打造“服务昆明,带动云南,辐射西南,沟通全国,面向东南亚、南亚”的泛亚商贸物流中心奠定坚实基础;“县域商贸拓展区”为第三大圈层,充分发挥安宁、富民、宜良、嵩明等四个辅城的优势,形成支撑主城区商贸服务业发展的新增长极,同时加快扶持发展晋宁、石林、禄劝、东川、寻甸等外围县域的商贸服务业,实现以县城为中心、联动周边乡镇的县域商贸圈。

——“五大梯次”

第I梯次:商务和商业核心区。主导产业为高端商务办公、专业服务、中高端品牌商贸业、高端百货业,配套产业为中高端酒店、餐饮、传统商贸业。

第II梯次:特色街区。主导产业为高端综合旅游休闲、中高端品牌专卖、特色休闲餐饮,配套产业为特色文化休闲业、特色旅游酒店、区域特色商业服务业。

第III梯次:社区商业中心。主要发展居民日常生活必需的商业与生活服务业,包括连锁超市、便利店、百货店、生鲜食品店、折扣店、理发店、照像点、物品维修、家政服务等多种商业业态。

第IV梯次:大型商贸物流中心。主导产业为批发物流业,是集展示交易、仓储、配送、运输于一体的综合型商贸物流和为企业提供分拣、加工、包装及配送的中转物流中心。

第V梯次:农村商业网点。积极实施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重点的农村商业网点建设,以农家店建设为重点,逐步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不断缩小城乡消费差距,提高农村流通的商品质量。

二、商业空间布局

总的原则是优化核心、延伸两轴、拓展外围、强化特色。

优化核心:以存量结构调整升级为主,聚集精华,突出特色。根据昆明城市商业现状特点,结合中心区功能定位,不断优化“四心六街九区”的商业业态,提高商业集聚程度,增强城市繁荣繁华气息,推进经营结构调整,拓展新型的经营服务领域,形成服务全市、辐射全省及周边区域、充满活力的商业区。“四心”即:近日公园、小花园、白塔路片、小西门四个商业核心区;“六街九区”是六条特色商业街和九个商业区,即:正义路三市街、南屏街东风西路、青年路、白塔路、东风东路、北京路;威远街中心商务区、文明街、祥云街、金马碧鸡、昆明站前、昆都、翠湖、圆西路、螺蛳湾商业区。这些区域将主要以新型综合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精品店、连锁店、服务网点为主,以名品、新品、中高档商品为主。

延伸两轴:在东西、南北两轴延长线建设大型多功能商业设施,形成各具特色的商业集群,发展出相应的区域商业中心,以服务于本区域居民消费为主,兼有一定的集散辐射功能,结合各个区域的特点及商业发展的基础条件,突出本区域购物、交易、餐饮娱乐、文化休闲、服务等功能。具体包括两个方面:(1)结合轨道交通和交通枢纽的发展,重点发展三大区域商业中心。即:北部区域商业中心,建设重点地段为北市区北京路延长线、烟草路;南部区域商业中心,建设重点地段为十里长街、前卫西路、海埂路、广福路、滇池路草海片区、巫家坝国际机场搬迁后片区;东南部区域商业中心,建设重点地段为春城路延长线、彩云路沿线、官渡古镇以北的区域。这些区域商业中心的设置以块状为主、条状为辅,主要发展百货店、大型综合超市、专业店、专卖店、超市、便利店、餐饮网点、文化娱乐网点等。(2)以居住区为载体,从便民、利民出发,大力发展社区(居住区)商业中心,满足居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多种消费需求。这些社区(居住区)商业中心将以新型社区购物中心为主体,建设发展融合各种新型业态、各种服务功能的现代化社区商业,主要包括:社区型购物中心、农贸市场、超市、便利店、专业店、餐饮网点(餐饮网点设置应注重环境保护及不影响居民正常生活)、生活服务网点、文化娱乐网点等。

拓展外围:根据呈贡新区的城市功能定位,建立体系完整、功能完备的新城商业,实现高起点、高标准、跨越式发展,不断强化为现代制造业发展服务的功能;以大学城、螺蛳湾国际商贸城、东盟自由贸易港、空港经济区等建设为契机,配套构建生活服务体系和产业服务体系。安宁、富民、宜良、嵩明等四个辅城商业,要配合职业学院园区、空港物流基地、新型工业园区、主城商务中心区等方面的建设,强化现代服务功能,继续发展建筑、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休闲旅游商业,着力拓展金融保险、科技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晋宁、石林、禄劝、东川、寻甸等县(区),根据其产业主导型、交通枢纽型、旅游主导型、现代居住型等各自的特点,形成各具特色的经营结构、业态结构,主要包括:超市、便利店、农贸市场、专业店(农资)、餐饮网点、生活服务网点、文化娱乐网点等。

强化特色:适应昆明建设面向中国西南开放的国际化门户和“桥头堡”城市的要求,在城市新兴繁华区、大型居住区、新城中心区开发建设一批反映昆明传统、民俗风情的特色商业街,规划建设一批具有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和周边国家民族生活习俗、宗教、文化特点的专题购物、餐饮、娱乐街区。进一步完善层级型商业经营系统(见表1)。商业街包括:(1)正义路商业步行街(金碧路口——人民路口);(2)南屏街东风西路商业观光街(人民西路口——护国路口);(3)青年路精品街(金碧路口——圆通街口);(4)白塔路旅游商品街(拓东路口——环城东路口);(5)盘龙江沿岸休闲娱乐街(金碧路——环城北路);(6)东风东路体育用品街(白塔路口——环城东路口);(7)北京路通讯产品街(东风东路口——人民东路口);(8)关上花卉街(关上镇);(9)滇池旅游度假区旅游休闲产品街(滇池旅游度假区)。专题街区包括:(1)威远街中心商务区:依托现有的西南商业大厦、正义百货商场、昆明世纪广场等商业设施,结合该街区目前诸多的商住楼以及该区域内的建设改造可能性,建设昆明的中心商务区;(2)文明街步行商业区:依托昆明历史文化名城的重点保护区——文明街片区和景星街、庸道街、文庙直街,建设集旅游观光、购物休闲为一体的民族特色旅游商业区;(3)祥云步行街商业区:依托传统商业街的积淀,建立集餐饮、购物、休闲、文化娱乐、夜市光观特色为一体的商业区;(4)金马碧鸡商业区:依托金碧商城,与东西寺塔步行街、东寺街构成旅游购物、夜市观光、餐饮娱乐的商业区;(5)昆明站前商业区:依托北京路南段、永平路、永安路、永胜路以及昆明站新客站的建设,建设旅游购物、餐饮娱乐的商业区;(6)昆都商业区:依托大观商业城、昆都休闲娱乐中心、五一路、国防路商业街构成都市购物、娱乐休闲的商业区;(7)翠湖商业区:依托圆通街、翠湖环路构成旅游观光、休闲、茶饮文化特色的商业区;(8)圆西商业区,由圆西路、圆通北路、民院路等构成电子产品专业商业区;(9)广福路商业区:昆明大商汇商贸物流中心区是以多个专业市场、大卖场和商业步行街为主体的复合型商业项目,新螺蛳湾商业区批发功能正逐渐向精品零售转变,形成以服饰类为主的旅游购物商业区;(10)江东商业城区片区:依托现有的餐饮设施,形成特色风味餐饮休闲商业区;(11)宝海公园商业区:以餐饮休闲购物为主的商业区;(12)梁源小区商业区:依托兴苑路、碧鸡广场周边餐饮设施,形成滇味特色餐饮休闲商业街区。

表1   层级型商业经营系统

第一

层级

由近日公园、小花园、白塔路片、小西门等以满足市内外、境内外消费者休闲、旅游消费需求为主的广域型城市商业中心构成。同时,促进昆明大商汇商贸物流中心、中国昆明螺蛳湾国际商贸城等大型现代商业中心加快发展,完善功能,提升客流集聚能力,扩大知名度,为四大商业中心提供必要的补充。

第二

层级

由商圈范围涵盖较大城市范围的区域型商业中心构成。进一步完善目前基本成型的北市区、西市区、关上片区等以满足消费者的选择性购买和一般性休闲消费为主的区域商业中心。大力推进呈贡新区商业的创新发展,加快推进安宁、富民、宜良、嵩明等辅城商业的融合发展,不断推进晋宁、石林、禄劝、东川、寻甸等县(区)商业的稳步发展,逐步形成承载主城区产业和人口转移的新区域。

第三

层级

由社区商业构成。包括社区商业中心和便民终端设施,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消费需求为主。

三、专业市场空间布局

遵循“控制规模、调整布局、优化结构、整体提升”的指导思想,对专业市场进行“规范、调整、发展、提高”,对主城区内的市场逐步进行调整升级和外迁,在主城外围地区发展适应昆明产业升级和为城市功能服务的具有强辐射能力的集散型专业市场,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专业、满足城市发展需要的专业市场体系。

主城范围交易市场。主要是以工业品、副食品为主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并可考虑设立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的“特别自由贸易区”。这些市场的布局必须与城市发展规划和环境建设相一致。二环路以内城区及二环路周边地区不再新建综合性市场或批发市场,原有市场应向城市外围地区和郊区交通便捷地域迁移,以适应昆明城市功能布局和环境发展要求。具体包括:(1)盘龙区农产品综合商贸物流中心,主要经营粮油、果蔬、肉禽蛋等;(2)经开区清水生物医药商贸物流中心,主要经营生物医药、中药材等;(3)新螺蛳湾国际商贸城,主要经营日用百货、珠宝玉石、茶叶、五金电器、食品等;(4)金马-阿拉工业品综合商贸物流中心,主要经营建材、家具装饰等;(5)长坡工业品商贸物流中心,主要经营建材、家具装饰、汽车汽配等。

主城范围外交易市场。主要包括:(1)空港经济区,主要发展花卉、水产品、林产品等专业批发市场;(2)呈贡新区、晋宁县,依托铁路和物流基地的建设,建立花卉、蔬菜、机械、种子、化肥等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3)安宁市,依托良好的工业基础,重点发展大型钢材、木材、石材、橡胶、金属物资等生产资料批发市场,打造安宁工业生产资料商贸物流中心;(4)嵩明县,重点发展杨林工业品商贸物流中心、嵩明县小街农产品商贸物流中心;(5)晋宁县,重点发展昆阳农业生产资料商贸物流中心、晋城工业品商贸物流中心;(6)宜良县、富民县,重点发展农副产品、苗木等专业批发市场;(7)寻甸县、禄劝县,重点发展畜牧产品、烤烟、特色林产品等专业批发市场。

四、中央商务区(CBD)的空间布局

要进一步加快我市经济结构的调整,抓住现代新昆明建设、市级行政中心搬迁及城中村改造的有利条件,以主城区、呈贡新区的中央商务区建设为基础,以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招商引资软环境建设和加强政策扶持力度为主要手段,积极创造条件,广泛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省内大型企业总部,特别是南亚、东南亚的企业,在中央商务区内设立区域总部或管理总部,吸引各类商务商贸企业集聚发展。着力推进“一主三次”CBD区域建设,即主城主中心区(CBD),南市副中心区(次CBD)、北市副中心区(次CBD)、西市副中心区(次CBD),打造出相互交融、构成多元、特色鲜明、文化浓厚、品质一流的CBD硬件基础和基本格局。

——主城主中心区(CBD):北至人民路以北200米、南至金碧路以南200米,东至白塔路以东200米,西至祥云街片区。这一区域是我市的都市经济发展核心,主要发展总部(楼宇)经济、高端商贸、金融保险业、中介服务业,构建都市经济新体系,完善现代服务业功能,提升都市经济运行质量,拓展发展空间,提炼竞争要素,形成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模式,建设成为昆明城市中央商务核心区。

——南市副中心区(次CBD):巫家坝机场片区。着重打造集高端商务办公、大中型特色餐饮、家电连锁中心、康体娱乐中心、特色品质餐饮街、生鲜超市为一体的片区大型生活配套商业中心。

——北市副中心区(次CBD):金星立交桥以北,至霖雨路的北京路两侧区域。主要发展高端商务楼宇、高档住宅、特色餐饮、评估评价、信息咨询等核心产业,配套建设教育、文化、医疗等设施。

——西市副中心区(次CBD):人民西路以南,海源路的改造片区。主要集聚金融商贸、商务服务、旅游休闲与技术服务等核心产业,配套建设商务办公、酒店、公寓、会展、文化娱乐等设施,使其成为我市现代服务业集聚的“新高地”。

在发展步骤上,总体规划按照“分步实施,分块建设,重点突出,整体推进”的原则,按近期、中期、长期三步进行实施,采取成熟一块开发一块的办法,全面推进中央商务区的开发建设。主城区中央商务区的整体框架,应延续我市的历史文脉和城市肌理,形成方格状基本路网结构:突出以现代商务办公为主的功能,将主要商务办公设施集中布置在东风广场—原市政府片区,北京路沿线、白塔路、东风东路、人民东路等路段作为重要补充;重视文化功能,强调周边的文化设施与商务设施有机融合;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强调中央商务区内应有大面积的公共绿地,建设好主城区的中央公园,并通过绿化带的连接,形成完整的绿化体系;塑造完美的城市形象,高层建筑相对集中,形成重点突出、错落有致的空间形态;强调公交设施的建设,创建便捷的交通环境;建设完善的信息网络设施,构筑统一开放的信息网络平台,为中央商务区信息化建设提供便利的条件和有力的保障。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积极实施发展规划

构建由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市场贸易、发改、工商、国土、住建、财政、税务、交通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昆明市商贸流通业发展协调机制。主要任务为:(1)协调解决商贸业发展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交通发展规划、城市道路建设规划、旅游规划和古城保护规划等的相互关系,使各个规划能够相互衔接,有机结合,保证商贸业发展规划的实施;(2)根据商贸业发展的总体规划,组织制定区域设计、项目安排、业态结构、人才培养、资金筹措等方面的188bet体育_188体育投注-在线APP官网@;(3)研究制定商贸业发展的重要政策措施,统筹解决商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为商贸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4)收集分析商贸业发展的信息,加强对商贸业发展的监测和考核工作;(5)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逐步形成覆盖我市商贸业的知识产权服务网。

二、加大对商贸流通业的支持力度

加大财政资金对商贸流通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和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对公益性和公益性兼经营性的项目,如菜市场改造、社区商业建设、农村流通网络建设等,运用贴息、奖补和产业基金投入等市场化手段,推进重点工程建设。

三、推进大型商业网点管理的制度创新

(一)实行商业网点建设的“听证制度”。要根据昆明市建设重点和市区网点规划要求,滚动提出商业网点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定期发布建设指南,引导社会投资。建立听证制度,在商业网点规划实施的区域范围内,新建营业面积超过5000m2的商业设施,应由市场贸易组织,规划、工商、交通、国土等部门以及有关专家、行业协会、市民代表参加,根据当地的人口密度、现有商业网点数量、服务范围和对本行业的影响、交通环境和就业机会等因素进行论证。

(二)实现商业网点用房产权的差异化管理。市、区政府投资建设的,属国有资产,按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由市、区商业管理部门负责管理;单位和个人自筹资金建设的,产权归投资者所有;共同投资建设的,产权按投资比例共有;商业企业自筹资金对原使用的公房投资扩建的,新增加面积产权归投资者所有,或按双方协议处理。由市、区规划配套建设的商业网点用房工程竣工,由同级商业管理部门参与验收后方可交付使用。由市、区规划配套建设的商业网点用房交付使用后,配套商业网点的产权所有者应与市、区商业管理部门签订经营责任书,确保配套商业网点的使用面积和功能不变;如需改变的,应送同级商业管理部门审核后,按原规划审批程序报批。租赁经营的商业网点,租赁双方应当签订租赁经营合同,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

四、不断拓展流通新载体

(一)积极引进和组织各类商品洽谈会、展销会、交易会,吸引客商,引导消费;利用节庆活动活跃假日经济;鼓励商贸企业参加市政府组织的国际国内展销会,对其展位费按相关资金管理办法规定给予支持。

(二)按照以市场为导向、以资产为纽带、以效益为目标的思路,通过资产重组、兼并收购等资源整合形式,组建若干个内外贸结合的大中型连锁企业集团,形成优势企业的规模化经营,形成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有助于整合产业链的社会化商贸系统,促进商贸活动的专业化。

(三)培育商贸龙头企业,增强企业集聚能力,发挥龙头企业带头示范作用。在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商贸企业的同时,重点培育我市的本土中小型连锁集团、特色餐饮企业、流通企业,每年通过对上年度实际上缴税收、销售额等指标进行重点商贸企业认定,予以发文公布进行表彰,并列入市领导联系的重点企业名录。

五、加快建立行业自律机制

建设商贸行业组织,促进行业内部的自我管理,形成有效的行业自律机制。商贸行业组织应该承担以下职责:

(一)服务职能。行业组织要为企业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1)技术培训。帮助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解决技术难题;(2)信息咨询。对国内外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类,并随时向企业提供所需的信息咨询服务;(3)法律咨询。为企业提供有关法律咨询服务,协助企业解决法律纠纷。

(二)协调职能。行业组织要协调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做好双向沟通工作。既接受政府委托行使部分管理职能,又代表企业向政府反映合理要求和意见建议;要协调行业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保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同时,行业组织还要代表本行业协调与其他行业和地区的关系,为本行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监督职能。行业组织要根据国家和政府的有关政策法规,制订行业规范,监督和检查企业的经营行为,纠正不正当的竞争行为和损害消费者利益的现象,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六、加强商业设施配套车位管理

(一)规划部门应将商业设施(特别是大型商业设施)的配套车位作为项目审批的关键指标之一,由相关部门针对不同业态及不同商业区内的商业设施制订相应的车位配置比例。

(二)各商业企业应平衡与协调道路临时停车车位、地下车位、单位自备车位、装卸车位等停车设施,提高停车车位的使用效率。

(三)各商业企业应积极与交通、城管部门相协调,加快推进大型商业设施周边的动态与静态交通网络建设。

第六章  规划的组织实施

一、本规划是昆明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深化和延续,是商务行政主管部门在本规划范围内管理各项商业网点建设与业态选择的依据。

二、昆明市政府商务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有关部门制定保证市商业网点规划实施的各项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各街道、镇经济发展部门根据本规划要求,配合做好各行政区域内商业业态选择、商业网点的定位和结构调整。

三、及时发布商业设施建设指南。根据昆明市重点建设项目和商业网点规划要求,滚动提出昆明市商业网点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及时发布建设指南,向社会公布阶段性鼓励、允许和限制、禁止发展的设施项目类别,引导社会投资。

四、对商贸业发展符合用地、税收等方面优惠政策的,给予政策优惠。

五、全市改造和新建本规划限定的规模以上单体零售商业设施,须履行听证会程序,并最终由市商务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发改、国土、住建等有关部门会审。

六、对在昆明市设立大型商业网点实行听证会制度,以促进有效控制和合理发展大型商业网点。

七、本规划实施过程中,对各级商业中心、商业街、专业市场、各种零售业态以及配套商业设施建设标准的设定,应结合昆明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实际消费需求,参照商务部有关规定执行。

八、本规划由昆明市商务局负责解释。

九、本规划自颁布之日起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