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bet体育_188体育投注-在线APP官网@

图片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联合发文

中共昆明市委 188bet体育_188体育投注-在线APP官网@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推进世界知名旅游城市建设的意见

来源: 188bet体育_188体育投注-在线APP官网@   2013-11-07 16:08   字号: [        ]

昆通〔2013〕16号



为充分发挥昆明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加快把昆明建设成为世界知名旅游城市,根据《中共昆明市委、188bet体育_188体育投注-在线APP官网@关于加快建设世界知名旅游城市的决定》(昆发〔2013〕10号)精神,结合昆明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旅游业发展对于推进世界知名旅游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加快旅游业发展是推进世界知名旅游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根本途径,是建设美好幸福新昆明的必然要求。旅游业是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之一,综合性强、关联度大、开放度高,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昆明市旅游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昆明依托舒适宜人的气候资源、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面向西南开放的国际都市资源和独特的高原湖泊生态资源优势,聚集各方力量,采取多种措施,推动旅游业实现长足进步,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与国家和省对昆明旅游业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周边省市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情况相比,与建设世界知名旅游城市的目标相比,昆明在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培育、旅游设施建设、旅游服务水平提升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全市上下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创新推动,跨越发展,把建设世界知名旅游城市与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旅游强省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立足新起点、确立新目标、明确新思路、采取新措施,全面提升昆明旅游国际化水平,为加快建设美好幸福新昆明、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二、指导思想、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打造世界知名的“中国春城、历史文化名城、高原湖滨生态城市和西南开放城市”四大品牌。彰显“春”为主题、“水”为灵魂、“绿”为背景、“花”为色彩、“旅游”为载体的城市个性特征。以提升旅游业国际化水平为突破口,以旅游业融合发展为抓手,创新旅游业发展模式,按照旅游产品特色化、旅游服务国际化、旅游环境优质化、旅游管理精细化的要求,将旅游业建设成为昆明市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为建设世界知名旅游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定位

——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和区域性国际旅游集散地。充分挖掘昆明四季如春的气候优势和独特的湖光山色旅游资源,全面对接现代旅游发展趋势,大力发展现代休闲度假产业,完善休闲度假服务要素,将昆明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湖滨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和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区域性国际旅游集散地。

——全国旅游创新发展先行区。充分发挥旅游业引领带动作用,加快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城市发展品质,走出一条城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国际旅游文化交流中心。积极发挥昆明在国家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战略中的枢纽地位,加强区域合作和旅游、文化交流,把昆明打造成为区域性国际旅游文化交流中心。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旅游产品开发、旅游设施和服务及营销的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城市宜居休闲特色更加突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旅游功能与效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能力不断增强。全市主要旅游指标较“十一五”末期“翻番”,实现旅游总收入突破650亿元、接待海外旅游人数突破16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4.5亿美元。旅游直接就业人数15万,带动间接就业人数70万。全市拥有世界级吸引力的景区数量达2家,全国百强旅游企业数量达5家。接待旅游者人次与全市常住人口比例达10︰1,海外游客人数占全市常住人口比重超过25%,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超过10%。

——到2020年,旅游设施、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与国际旅游服务标准全面接轨,城市发展质量、旅游服务质量基本达到国际水平,成为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宜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为建设世界知名旅游城市奠定坚实基础。旅游直接就业人数30万,带动间接就业人数150万。全市拥有世界级吸引力的景区数量达5家,全国百强旅游企业数量达10家。接待旅游人次与全市常住人口比例达20︰1,海外游客人数占全市常住人口比重超过35%,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超过12%。

三、编制完善旅游发展规划

(四)制定旅游业空间发展规划。围绕建设世界知名旅游城市的总体目标,编制昆明旅游产业空间发展规划,明确旅游发展重点功能区,严格控制各功能区土地、水资源、能源、生态环境等综合承载能力,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做好与上位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的衔接,做到土地利用、城市景观、历史文化保护、生态环境、春城特色与旅游空间布局的协调统一,把好山好水留作旅游开发,为昆明旅游发展预留充足空间。

(五)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群四片九区”旅游发展格局。精心规划建设主城核心区,将其打造成为我国面向东南亚和南亚的国际商务、会展旅游中心和区域性国际旅游集散中心。加快建设昆玉文化旅游经济带,整合昆玉“两核两轴五湖十二城”旅游资源,打造中国一流的湖滨文化及休闲度假旅游经济圈。集中规划建设环滇池度假酒店和休闲娱乐产业集群,打造中国湖滨度假“黄金海岸”。加快打造东南部喀斯特旅游区、西部温泉休闲旅游区、东部高原草山旅游区和北部生态旅游区各具特色的四大旅游功能片区。集中发展石林风景名胜区、环滇池旅游区、阳宗海风景名胜区、世博新区、安宁温泉旅游区、轿子山风景名胜区、西翥生态旅游试验区、寻甸凤龙湾旅游区、嵩明嘉丽泽旅游区九个旅游产业集聚区,推动旅游产业集聚发展。

四、积极构建现代旅游产业体系

(六)全面优化旅游产品结构。紧扣昆明旅游资源特色,做精观光旅游产品,大力开发休闲度假、温泉养生、康体运动、商务会展、专项旅游等现代旅游产品,不断壮大休闲度假旅游产业规模,提升休闲度假旅游产业质量和水平。依托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打造较为完备的旅游产品体系,重点推进以石林风景名胜区和轿子山风景名胜区为代表的精品景区建设;以云南华侨城、凤龙湾国际生态旅游城为代表的旅游小镇建设;以滇池国际会展中心为代表的商务会展项目建设;以七彩云南·古滇王国、郑和故里项目、东南亚风情乐园、滇越铁路风情走廊为代表的文化旅游项目建设;以环翠湖、东风广场CBD、文明街片区、草海片区为代表的都市休闲旅游项目建设;以七彩云南海洋世界为代表的主题娱乐项目建设;以都市农庄为代表的乡村休闲旅游项目建设。加快各旅游开发(度假)园区建设,积极引进高品质旅游项目,丰富旅游休闲度假业态和商业服务业态,使旅游开发(度假)园区成为推动我市旅游产品结构升级的驱动器和示范区。

(七)实施融合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新兴旅游业态。主动顺应世界旅游市场发展趋势,整合资源,以文化为灵魂、旅游为核心、商业为平台,推进旅游与文化、商贸、现代农业、工业、体育、教育、医疗、金融服务的融合,大力发展新兴旅游业态。挖掘多元文化资源,深入发掘昆明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和异域文化,将文化内涵融入到旅游业各要素和环节,修缮一批历史文化古迹、恢复一批历史文化街区、争创一批文化遗产品牌、建设一批文化旅游精品项目、规划建设城市历史文化标志性建筑,用历史和少数民族文化筑牢世界知名旅游城市建设的主脉络。加大旅游与商贸业的融合,积极培育国际会展品牌,着力将南博会、国际旅交会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性展会,培育滇池泛亚合作展会品牌,积极创办国际旅游装备博览会等新兴展会,力争2020年在昆举办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会议展览数目超过10个。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依托特色农业资源,大力发展庄园经济、庭院经济,建设一批观光休闲乡村旅游项目,促进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升级。依托工业遗产遗迹、历史工业基地、特色工业企业和旅游商品生产流通链条,发展特色工业旅游项目。策划包装环滇池体育赛事,争取举办国际通行的高尔夫、马术等赛事,发展高原体育旅游项目;依托医疗、保健、疗养等资源要素,发展医疗养生旅游项目;稳妥推进房车旅游、直升机旅游等高端旅游业态发展。

(八)培育壮大旅游要素主体。加快推进旅游企业联合重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加大旅游业招商引资力度,支持中央、省属大型企业投资昆明旅游业,鼓励和吸引各类资本进入旅游业各个环节。鼓励发展“专、精、特、新”中小旅游企业,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民营旅游企业,力争“十三五”末培育10家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综合性大型旅游企业,100家特色中小型旅游企业。扶持发展品牌旅行社,引导优质国际品牌旅行社集团进驻,通过政策扶持和结构优化,实现旅行社规范诚信经营,提升我市旅行社行业的对外竞争力。积极推进旅馆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精品酒店、特色酒店,积极稳妥发展高星级酒店,全面提高酒店业的质量和水平,力争“十三五”末全市五星级酒店达20家,国际品牌酒店达20家。加快打造滇菜和少数民族特色旅游餐饮品牌,规划建设一批特色餐饮街区,建立高、中、低档结构合理的旅游餐饮体系。按照规划新建一批、提升改造一批的要求,加快推进各类景区建设,围绕主城区、环滇池地区和旅游产业集聚区引进有实力的优势企业集团,新建一批代表旅游业发展方向的特色景区项目;加快城市园林公园和老景区提升改造,挖掘景区文化内涵,盘活景区资产,提升景区核心吸引力。推进旅游商品开发,构建集设计、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旅游购物体系,培育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自主品牌旅游商品,延伸旅游商品产业链条。推动旅游装备制造业发展,到2020年打造5个以上知名旅游装备制造基地。积极发展具有昆明特色、填补空白的旅游主题公园、演艺、影视、茶艺等休闲娱乐项目,提高休闲娱乐业总体消费水平。

五、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九)加快旅游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打造以昆明为中心的“一小时休闲交通圈”,“十二五”期间全面实现昆明至郊县(区)道路高速化,优先建设连接景区和产业集聚区的道路交通系统,力争实现高等级化。加快发展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到2020年除主城区轨道交通外,力争建成安宁至嵩明市域铁路和晋宁支线地铁,积极推进主城至石林、澄江、富民市域铁路建设前期工作。适度发展通用航空,开发低空域商务及观光航空市场。适时推进航运业发展,开发滇池水上观光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便捷的自驾车营地系统及房车基地,构建主城至主要景区的旅游专线直通车体系,积极发展主城区观光巴士运营网络,构筑主城区至著名景区旅游专线交通体系。完善旅游交通辅助设施建设,规范旅游交通标识设置,建设便捷高效的交通指引和保障系统。

(十)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实施“智慧旅游”工程,通过系统整合旅游信息资源,建立旅游信息的采集、管理、发布平台,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企业管理和游客服务信息化。其中,政府部门间形成信息共享联动机制、实现政府对旅游行业的全过程实时管理;旅游企业通过信息技术改善经营流程、提高管理水平,提升产品和服务竞争力。集中培育建设一批旅游信息化示范区、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企业,大力发展旅游电子政务和旅游电子商务,鼓励和支持旅游企业逐步扩大信息化应用规模,积极开展旅游在线服务、电子导游、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等公共信息服务,全面提升旅游信息化水平。

(十一)加快旅游咨询服务网络建设。建设公益性的昆明旅游服务咨询体系,提升全方位的旅游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东南亚、南亚的国际旅游集散功能。在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昆明火车站及市内主要公共交通枢纽站点设立公益性的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在游客集中的商业街区设立公益性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旅游咨询服务站,利用旅行社、景区(点)、星级饭店等资源优势设立旅游咨询服务点,构建覆盖范围广、信息资源充分、服务便捷高效的旅游咨询服务网络。扩大多语种旅游标识覆盖面,在全市A级景区、星级酒店、机场、火车站、客运站点、主要旅游景区(点)、大型购物中心、大型会展中心等外国游客较集中的区域,设置规范的多语种旅游标识。

(十二)加强旅游环境综合整治。控制生态脆弱旅游区环境容量,扩大旅游循环经济试点范围,加大生态保护宣传力度,强化旅游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实现旅游业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着力推进“森林昆明”建设,科学配植城市绿化树种,合理确定高速公路、旅游专线公路沿线及景区周边绿化树种及色彩搭配。加快改造或新建城区主要道路、重要公共场所、主要旅游景区(点)、游客集聚区和通往旅游景区(点)道路上的旅游厕所,积极推广环保生态厕所建设。加大重点区域环境整治,着力解决环境秩序“脏乱差”、“三废”排放、垃圾处理等突出问题,营造文明、优美、舒适的旅游环境。

六、提升旅游服务国际化水平

(十三)构建国际化的旅游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实施旅游标准化示范引导工程,全面推进旅游汽车、公交、地铁、旅行社、导游、旅游购物、餐饮等行业,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旅游服务标准体系。支持企业探索建立主题公园、国家公园、度假酒店等新兴领域服务标准,培育一批运作规范、管理先进、服务优质的旅游标准化示范企业,大力提高旅游产业标准化发展水平。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工程,建立健全市场监管、旅游服务质量评价、旅游投诉等体系,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和经营行为。贯彻落实好《旅游法》,进一步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制定旅游从业人员诚信服务准则,建立旅行社、旅游购物店信用等级制度,发挥旅游协会等中介机构的作用,加强旅游行业自律,开展诚信旅游活动。

(十四)营造和谐、友好和便利的旅游人文环境。将每年5月设为“昆明国际旅游月”,积极开展旅游宣传教育,引导市民参与旅游休闲活动,形成全民支持昆明旅游发展的良好氛围。加强市民文明教育,在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公共媒体上开设旅游栏目,深入持久宣传推广国际礼仪和文明准则,在全市中小学开设实用旅游外语及国际礼仪课程,培养市民友好接待游客的礼仪习俗和文明习惯,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养。提升旅游服务人性化和便利化水平,星级酒店在接待外国人的客房摆放外文版便民资料,系统介绍昆明的景区(点)、交通、美食、特产、文化活动等信息并及时更新。大型餐饮企业逐步推行中英文菜单,星级酒店开通多语种电视频道。在旅游行业全面推行普通话及英语常用口语服务,提高重点岗位熟练使用英语水平。逐步扩大东南亚、南亚小语种服务覆盖范围。

(十五)强化旅游安全服务与管理。建立健全旅游安全保障机制和旅游安全联动机制,公安、交通、安监、质监和旅游等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加强旅游交通、旅游设施、旅游餐饮等安全监督检查。建立旅游安全提示预警制度,严格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加快旅游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成立旅游救援中心,加强安全教育和应急预案演练培训,构建覆盖全市重点旅游区域的旅游救助网络。加强旅游保险服务工作,完善旅游保险赔付和保障机制,努力提高全社会旅游服务和安全保障水平。

(十六)全面加强旅游人才建设。建立昆明旅游人才资源信息库,有针对性地制定旅游人才培训和使用计划。支持在昆高校旅游学科建设,强化旅游职业教育,深化校企合作,建设一批高层次、创新型、实用性旅游人才培养基地。完善旅游人才培训机制,实施万名一线服务人员技能培训、千名小语种导游培训、百名优秀中高级管理人员职业培训计划。全面推行旅游从业准入制度,实行资格认证、持证上岗,建立健全旅游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旅游职业职称体系。建立旅游人才激励机制,重视旅游高端人才的引进,推动旅游企业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

七、积极拓展旅游市场

(十七)拓展国际旅游合作,开发国际旅游市场。全面加强与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组织及相关专业性国际旅游组织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旅游产品开发、教育培训和市场开发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与主要客源国(地区)政府间合作,推动与东南亚、南亚国家重点旅游城市建立国际旅游城市联盟,加强双方在市场开拓、客源互送等领域的互利合作。加强与国际旅游企业组织合作,重点在引进国际品牌度假酒店、国际知名主题公园、国际知名旅游集团方面加大合作。全面开拓国际旅游市场,积极巩固以日本、韩国、港澳台为主的东亚旅游市场和以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为主的东南亚旅游市场,稳步拓展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南亚旅游市场,积极开发北美和欧洲等欧美旅游市场。

(十八)深化国内旅游合作,巩固国内客源市场。进一步完善服务全省的旅游集散地功能,加强与川、渝、黔、桂、藏等省区的区域旅游合作,推进“西部中国”、“中国南方喀斯特”等跨省旅游精品线路产品建设,力争在“川滇藏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泛珠三角”、“滇黔桂喀斯特大旅游区”三大国内区域旅游合作中发挥枢纽作用和集散功能。拓展与长三角、环渤海、海峡两岸、港澳地区旅游合作的方式与渠道,扩大昆明旅游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客源市场份额,努力构建我国最具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城市旅游目的地。

(十九)加强城市形象宣传营销。制定并实施昆明国际旅游城市形象宣传计划,创新宣传策略,统筹对外宣传资源,积极开展城市形象推介,向世界宣传昆明。坚持政府宣传旅游形象与企业推介产品相结合,加大与国内外大旅行社、主流媒体、知名网站等合作力度,借助国际会展、国际友好城市、国际机构、民间友好组织等平台,充分利用网络、微博、微电影等新媒体优势,加强与周边及国内外重要旅游城市旅游电视宣传节目的置换播出工作,全方位、多角度、多渠道推广昆明城市形象。发挥昆明国际航空港枢纽作用,加强与口岸部门和国内外航空公司、国际机场的合作,围绕航线开展跨区域旅游营销。创新境外旅游促销方式,鼓励旅游企业到境外开设旅游办事处和推广中心,开发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优化入境客源结构,延长游客逗留时间,提升游客旅游消费水平。

八、全面提升保障能力

(二十)强化组织领导。按照昆明市建设世界知名旅游城市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加大部门统筹协调力度,重点加强旅游业发展重大政策制定、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旅游发展规划、旅游项目建设推进、旅游专项资金设立等重点工作的指导和协调,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到位。

(二十一)强化部门职能。组建昆明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简称市旅发委),相关部门为市旅发委兼职委员单位,增加市旅发委职数及人员编制,强化产业规划、产业促进、国际化拓展、综合统筹等职能,建立运转高效的涉旅事项协办、转办和督办制度。

(二十二)强化政策保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从2014年,市级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人民币作为市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之后逐年递增10%,主要用于规划编制、旅游贷款贴息、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开通国际航线补贴、旅游市场拓展、提升旅游质量及安全保障能力、人才培养、扶持酒店建设、旅游商品研发及产业化、旅游绩效奖励等;各县(市)区、开发(度假)园区应按照旅游产业发展规律,设立相匹配的旅游发展专项资金。

加大用地保障支持力度。将旅游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积极争取更多旅游用地纳入省级指标予以单列。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国家土地供应管理政策的前提下,适当增加旅游业发展土地供应,旅游项目建设用地不少于全市年度建设用地总量的5%,积极支持利用荒山、荒地等开发旅游项目。对投资大且填补空白的纯旅游项目可采取挂牌方式出让土地,并按土地成本价供地。

完善和落实好各项旅游业促进政策。根据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依法修订完善与旅游相关的地方性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完善对旅行社吸引境内外游客的奖励政策,支持航空公司开通昆明至主要客源国新航线,市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对新增国际航线给予一定补贴,力争昆明机场每年新增国际航线不少于2条。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在昆明机场口岸实施落地签证和入境免签政策;争取免税购物和购物离境退税政策;争取放宽具有明确就业渠道和岗位的外籍人员在昆从事旅游服务工作的审批政策。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国民旅游休闲纲要》,严格执行有关职工年休假制度规定,保障职工带薪休假权利。落实好旅游业各项价格及税收优惠政策。

(二十三)强化改革创新。深入推进世博新区旅游综合改革试点,重点探索“以政府为主导、以龙头企业为开发运营商”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旅游企业孵化器机制,完善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机制、城旅一体化发展机制。积极申报滇池旅游综合改革试点,推进环滇池休闲度假产业集群发展,将试点区域建成全国旅游创新发展示范区。创新旅游投融资机制,鼓励各金融机构加大对旅游企业、旅游项目信贷支持,切实解决旅游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通过发行债券、上市等方式融资;支持旅游企业和各类金融机构合作,采取项目特许权、经营权、旅游景区门票质押担保等方式扩大融资规模。

(二十四)强化目标考核。将加快旅游业发展各项目标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市级各部门、各县(市)区和开发(度假)园区的年度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内容,严格考核问效问责制度,明确工作目标、责任和时间节点,推动各项工作有效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