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bet体育_188体育投注-在线APP官网@

图片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联合发文

中共昆明市委 188bet体育_188体育投注-在线APP官网@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建设旅游强市的实施意见

来源: 188bet体育_188体育投注-在线APP官网@   2016-08-08 17:30   字号: [        ]

昆发〔2016〕17号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推进会议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的通知》(云发〔2016〕12号)精神,紧紧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昆明建设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战略机遇,实现旅游产业跨越发展,推进旅游强市建设,制定本意见。

一、 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要求

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高端化、国际化、特色化为目标,以全域旅游为方向,以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以文化引领、改革创新、融合发展为动力,以加快重大旅游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创新旅游业态、创新联动机制、创新营销模式,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深化旅游对外开放,健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旅游业整体品质和旅游产业综合效益,形成“共建共享美好生活、共建共享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的旅游发展大格局。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把旅游产业建设成为产业实力强、带动作用广、质效水平优、综合竞争力强的重要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旅游消费者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把昆明建成全国旅游创新发展先行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国际旅游集散地、国际旅游文化交流中心和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产业实力强。到2020年,全市旅游业总收入突破2300亿元,年均增速超过25%。旅游业成为经济新常态下带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和新亮点。

带动作用广。到2020年,旅游项目累计投资800亿元以上,旅游直接就业人数25万以上,带动间接就业人数60万以上。旅游业作为综合性产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更加广泛。

质效水平优。到2020年,游客接待总量突破1.4亿人次,年均增速超过15%;入境游客接待量突破23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突破9.2亿美元。国内游客人均停留天数从当前的2.66天提升至3天以上,人均旅游消费达到1300元;入境游客人均停留天数从当前的1.9天提升至2.5天以上,人均旅游消费达到400美元。

综合竞争力强。鼓励较大规模旅游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扶持中小旅游企业开展特色化经营。到2020年,我市年产值超10亿元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5家,旅游上市企业10家,大型旅游城市综合体10个,国内知名的文化旅游品牌10个,医疗健康旅游项目10个,国内知名的体育旅游品牌10个,国际知名品牌酒店和具备五星级标准的酒店数量不少于30家。

二、 发展战略

(一)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围绕旅游景观全域优化、旅游服务全域配套、旅游治理全域覆盖、旅游产业全域联动和旅游成果全民共享的要求,充分发挥昆明作为全省旅游集散母港和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综合优势,推出一批世界级精品旅游线路,将培植项目作为推进旅游产业跨越发展的总抓手,把昆明打造成为旅游相关要素配置完备、全面满足游客体验需求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开放式旅游目的地。

(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推进旅游业从依靠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推动旅游发展理念、制度、机制创新,实现旅游经济从传统粗放型向现代集约型转变,从景区型旅游向全域型旅游转变,从观光型旅游向综合带动型旅游转变,推动旅游产品创新、要素创新、业态创新、产业创新、服务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等,不断增强旅游发展活力和动力,将旅游业打造成为昆明市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三)实施文化引领战略。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品牌,将文化软实力转变为旅游业发展的硬支撑。推进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提升旅游发展文化内涵,加快建设历史文化旅游区、红色文化旅游区、主题文化游乐园、民族文化旅游基地,着力打造文化旅游节庆品牌和精品演艺产品,拓展文化旅游新业态。

(四)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紧扣做强旅游产业和做实旅游产业发展环境两大重点,培育和引进旅游重大项目,延伸旅游产业链,加快以政府为主导的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生态环境建设,做大旅游经济总量,做优旅游发展环境,打造一批知名旅游品牌,提升昆明旅游的知名度、竞争力和影响力。

(五)实施深度融合发展战略。积极推进“旅游+”,培育打造旅游新产品、新业态。推进旅游+研学科普、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新型养老、旅游+健康养生、旅游+购物消费、旅游+美丽乡村等新的生活方式。推动旅游与城镇建设、与文化、与产业、与乡村、与生态建设深度融合发展。

三、 重点举措

(一)实施全域旅游发展工程

1. 突出规划引领带动。牢固树立全域旅游发展的理念,围绕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的总体目标,把全市当作一个大景区来高水平规划、高标准设计、高品质建设。编制各类旅游188bet体育_188体育投注-在线APP官网@,注重规划衔接和多规合一。各县(市)区、各开发(度假)园区要编制县区旅游业发展规划和重点片区旅游总体规划。

2. 打造“一心一圈三片五廊”的1135旅游发展格局。推动旅游产业要素向资源禀赋好、生态环境优和交通区位突出的区域聚集,形成旅游产业集群化、网络化发展格局。“一心”,即主城国际都市旅游核心,重点建设“一厅两带六区”,打造草海城市会客厅,重塑盘龙江绿化景观带、百年米轨风情文化旅游带两个特色旅游带,重点推进翠湖讲武堂历史文化休闲旅游区、斗南花卉主题休闲体验区、西翥生态旅游试验区、昆明高铁南站旅游综合服务区和安宁温泉休闲旅游区等建设,使之成为全市旅游的服务中心、全域旅游体验中心、都市时尚区和历史文化展示窗口。一圈,即环滇池生态文化旅游圈,重点发展主题娱乐、休闲度假和会展商务旅游,使之成为昆明生态文明新窗口、综合旅游新地标。三片,即全面提升大石林、阳宗海、轿子山三大重点片区,优化片区综合旅游功能,实现旅游产品转型升级。五廊,即昆明—富民—禄劝辐射攀枝花旅游走廊,昆明—寻甸—东川辐射成渝旅游走廊,昆明—安宁辐射大理丽江旅游走廊,昆明—晋宁辐射西双版纳旅游走廊,昆明—宜良—石林辐射两广旅游走廊。

3. 试点推进全域旅游。按照全域旅游的标准和要求,从实际出发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创建全域旅游示范体系。大力推动阳宗海旅游度假区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石林县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安宁温泉街道创建全域旅游示范镇,呈贡万溪冲创建全域旅游示范社区,为将昆明创建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打下基础。

(二)实施旅游产品提升工程

1. 改造提升传统景区。加快推进石林、世博新区、云南民族村—西山景区、九乡风景区、轿子山旅游区等老景区提升改造,力争到2020年全市5A级旅游景区达到4家,轿子山旅游区申报成为国家公园。推进翠湖讲武堂、中信嘉丽泽等景区积极创建国家A级景区,力争到2020年全市4A级旅游景区达到12家,3A级旅游景区达到15家。

2. 深度开发文化旅游产品。依托历史文化、民俗节庆、民间工艺、土特产品等文化资源,深度挖掘文化内涵与价值,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510”工程,即重点打造金鼎文化创意产业园、紫云青鸟云南文化创意博览园等10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全力推进古滇文化旅游名城、云南民族村等10大文化旅游主题公园的建设和提升改造;深入推进云南陆军讲武堂等10大市级重大标志性文体设施的修缮和建设;巩固提升东川泥石流国际汽车越野赛等10大文化旅游体育(节庆)活动品牌;加快推动昆明老街和南强街历史文化街区等十大特色历史文化街区的打造。

3. 推进旅游城市综合体开发。围绕市场需求,围绕文化主线,完善综合配套功能,坚持特色化、差异化、集约化发展方向,打造一批休闲度假型、会展会议型、文化娱乐型、商业旅游型等不同主题的城市旅游业态集聚区。重点推进滇池国际会展中心和草海片区万达文化城等10个旅游城市综合体建设,形成城市旅游新亮点,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品味和竞争力。

4. 加快推进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启动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完善提升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阳宗海国家旅游度假区,积极推动安宁温泉旅游小镇、凤龙湾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把度假区培育成为昆明旅游业由观光向度假转型升级的重要支点。巩固提升温泉旅游产品,培育安宁—富民温泉群、阳宗海温泉群、环滇池温泉度假产品建设。

5. 加快红色旅游产品开发。加快禄劝皎平渡、寻甸柯渡和鲁口哨等红色旅游项目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红色旅游景区旅游综合服务功能。将全域旅游创建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推动贫困人口在全域旅游发展中更多受益。

(三)实施新兴旅游业态培育工程

1. 大力拓展高铁旅游产品。紧紧抓住高铁入昆的重要历史机遇,重点推进沪昆高铁终点站昆明火车南站和云桂高铁石林阿诗玛站等城市旅游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与高铁沿线区域开展旅游合作,开发高铁旅游产品,打造旅游线路。

2. 培育发展大健康旅游。发挥昆明气候宜人、生态良好、医药资源富集的优势,把优质医疗技术、完善服务设施和优美休闲环境结合起来,启动建设一批类型多样的养老养生旅游项目,推进七彩云南滇池国际养生养老度假区、阳宗海明湖湾旅游度假区、转龙国际健康怡养度假区等健康怡养旅游项目建设。到2020年,开工建设10个医疗健康旅游项目,为把昆明建设成国际著名、国内一流的医疗健康旅游目的地提供有力支撑。着力打造以养老、养生、保健、休闲、度假为亮点的大健康旅游产品和产业模式,努力把养老养生旅游培育成为昆明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

3. 做强会展商务旅游。加快完善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提高综合保障功能。整合会展资源,着力培育和建设会展产业集聚区,形成以中国—南亚博览会和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为龙头的大会展格局。开发会展商务旅游产品,打造一批不同类型、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展会。推进会展商务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会展数量逐年上升,会展规模逐年扩大,会展收入逐年提高,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会展中心和中国西部会展强市。

4. 发展高原体育及户外运动旅游。发挥山地资源优势,建设一批户外运动公园和一批连接旅游景区景点、沿江河湖泊、山峰峡谷的自行车道、越野跑道、登山步道、漂流河道,形成以人为本的慢游交通系统。开发一批城市健身绿道、休闲步道、骑行道,形成体育旅游休闲集聚区。重点建设环滇池慢行系统,发展登山、攀岩、越野跑、自行车等户外运动新产品。建设一批多功能高原体训基地,继续举办昆明高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轿子山翻越挑战赛等体育赛事,培育打造10个国内知名的体育旅游品牌。

5. 适时发展通用航空旅游。在旅游资源丰富、景观尺度大、游览面积广的区域,以小型客机、直升机等为载体,积极开发空中观光、空中航拍等低空观光旅游产品,构建通用航空旅游网络。在石林、轿子山旅游区等重点景区加强通用航空机场项目建设,加快打造覆盖环滇池区域的航空观光旅游产品。针对旅游市场需求,适度发展运动机、滑翔伞、热气球等飞行体验类航空旅游特色项目。

6. 加快建设主题游乐旅游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国内外具有投资实力和品牌实力的龙头企业在昆明建设一批主题游乐项目,填补昆明旅游产品空白。

7. 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因地施策鼓励具备开放条件的各类特色旅游资源经改造提升后向游客开放。将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种子博物馆、昆明动物博物馆和云南石博馆等景点打造成首批特色科普旅游示范区。

8. 积极发展工业旅游。依托滇中产业区建设和昆明优势产业,打造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现代服务业等与旅游业结合的工业旅游,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工厂向游客开放。

9. 鼓励发展其他旅游新业态。积极开发研学旅游、特种旅游、影视旅游、购物旅游等产品,大力发展旅游装备制造业,全面丰富旅游产品供给。

(四)实施旅游强县富民工程

1. 创建旅游强县。按照“旅游业直接增加值占全县GDP的比重超过15%;年度主要旅游经济指标、休闲度假类游客接待量均超过全省县级平均水平;旅游重点项目有序推进,年度投资不低于3亿元;县域范围内至少有1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或2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或1项国家级旅游品牌;旅游线路沿线生态良好,旅游服务设施较完善;县城旅游功能完备,公共服务完善,卫生环境整洁,文化特色明显,通达条件便捷”的标准要求,加快推进全市10个旅游强县建设,鼓励全市有条件的县(市)区、开发(度假)园区开展创建工作。

2. 创建旅游名镇。按照“生态景观良好,文化特色浓郁,街区风貌特色突出,具有较高品质的旅游资源和产品;年游客接待量超过30万人次,小镇及其周边至少有1个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旅游建设项目推进良好,年度投资超过5000万元;旅游住宿设施独具特色,精品酒店和特色客栈床位数占住宿设施的比例超过50%;旅游功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备,具有较为便捷的通达条件;游客、社区居民和投资业主三者关系和谐”的标准要求,加快推进6个旅游名镇建设,鼓励和支持具备条件的旅游小镇开展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创建工作。

3. 创建旅游名村。按照“自然景观良好,文化特色鲜明,村落风貌和生态环境优美;村内及其周边至少有1个旅游小景区和10家以上农家乐;旅游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年度投资超过1000万元;村容村貌整洁,通达条件良好,旅游功能和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完备;游客、村落居民和投资业主三者关系和谐”的标准要求,加快推进18个民族特色旅游村寨、18个旅游古村落、29个旅游扶贫村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环境改善为基础,以村容村貌美化为重点,以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农事体验、特色种养殖等乡村旅游产品为载体,以实施旅游产业扶贫,带动就业和促进群众脱贫增收为方向,创建一批旅游名村。

4. 创建旅游农业庄园。深入推进旅游与农业融合发展,按照“融资市场化、经营规模化、管理企业化、服务社会化、产品市场化”的开发经营模式,大力开发一批农事体验、田园风光、农品采摘、文化体验等类型多样的旅游农业庄园。重点推进59个都市农庄建设,到2020年,全市累计建成运营超过100个精品旅游农庄。

(五)实施市场主体培育工程

1. 做大做强综合型龙头旅游企业。鼓励大型国有企业和有实力的民企依托自身行业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整合内部资源,延伸产业链条,优化资产结构,扩大投资规模,实现全产业链经营,在全市重点打造5家左右具备较强横向和纵向整合能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鼓励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全方位探索金融支持旅游发展模式,全面加快产融结合步伐,积极争取通过上市挂牌、发行债券等方式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到2020年,全市上市大型旅游企业达到10家以上规模。

2. 做精做优专业型骨干旅游企业。支持全市有实力的要素旅游企业创新商业经营模式,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在全市逐步培育资产明晰、竞争优势明显的旅游骨干企业。重点培育扶持一大批精品度假酒店、旅游景区、旅游商品生产和购物、旅游餐饮和旅游娱乐等企业,推动骨干旅游企业品牌化管理、连锁化经营、人性化服务和特色化发展。

3. 做特做活中小型特色旅游企业。以新技术引进、新业态培育、乡村旅游建设等为重点,在全市分类选择具有竞争力和发展特色的成长型旅游中小企业,作为银行信贷、财政资金重点扶持和服务的对象。通过资金投入、智力支持等方式,扩大经营规模,提升服务质量,提高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品牌旅游企业,全面提升旅游企业竞争力。

(六)实施旅游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1. 全面加强旅游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加快建设昆明与省内主要旅游城市、重点旅游区高速公路及快速铁路网络。优先建设连接城区与A级景区的交通道路。实施旅游景区直通车建设,建立连接全市3A级以上景区的景区直通车网络,增加旅游观光巴士开行线路,推动城市公共交通线路延伸至周边主要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到2020年,完成环湖路改造提升工程、武定—倘甸—寻甸高速公路、易隆—白石岩一级公路、东川—倘甸二级公路等交通工程项目建设,实现高等级公路对重要旅游景点的全覆盖。积极支持昆明长水国际机场第二航站楼建设,加强与城市轨道、公路和高铁的衔接。支持航空公司开通旅游客源地直达昆明航线,新开通5条昆明直达亚太、欧美和澳洲重要旅游客源地航线,拓展航线覆盖广度,加密航班频率。加快昆明火车南站和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衔接,同步完善相关旅游配套服务设施。

2. 深入推进旅游厕所革命。按照“政府补一点、企业拿一点、市场筹一点”的方式,在全市开展厕所革命,到2020年建设300座国家A级旅游厕所,基本解决环滇池旅游圈、旅游景区、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干道入厕难问题。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阳宗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石林风景区率先达标。

3. 提升城市规划建设品质。充分发挥城市对旅游发展的基础支撑作用,让城市有特点,让建筑有特色。开展城乡环境整治工作,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属地管理、全民参与”的原则,在主要旅游道路交通沿线、重点旅游城镇、旅游特色村开展旅游环境整治,推动我市城乡面貌和卫生环境有根本性改变。建设和提升一批城镇休闲公园,新增绿地面积,营造生态景观。在游客集中的景区入口、机场、车站、码头、城市中心广场、旅游购物场所等增设环卫设施,加强垃圾和污水处理,确保卫生环境干净整洁。加快主城区和各县(市)区县城的“净化、美化、亮化、绿化”进程,扮靓城市风貌。在旅游重点县、旅游小镇全面清理建筑立面。

4. 完善旅游标识系统。加快主城区、旅游交通干道、旅游景区旅游标识系统与国际接轨步伐,到2020年全面完成现有交通引导标识、旅游解说标识、安全提示标识等各类标识的建设和规范工作。

5. 完善自驾旅游服务体系。在全市交通主干线、主要旅游交通环线和旅游专线公路新建和改造一批旅游休息站,力争到2020年实现旅游休息站全覆盖。以旅游交通干道公路沿线、重点旅游景区、滇池湖滨带等为依托,全市建成30个房车自驾露营地,10个省级示范营地。

6. 加快住宿业发展。到2020年,全市国际知名品牌酒店和具备五星级标准的酒店数量不少于30家,打造100家类别多样、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度假酒店、汽车露营地、汽车旅馆、国际青年旅舍、主题文化乡村客栈等住宿接待设施。引导和扶持一批特色民居客栈发展。

(七)实施智慧旅游体系建设工程

1. 建设旅游大数据中心。加快旅游大数据中心标准体系、信息资源库、应用支撑系统、应用系统、网络系统、数据处理和存储系统、信息安全系统、备份系统、中心机房及配套设施设备建设,全面汇聚旅游行业信息和服务资源信息,实现旅游有关领域、体系和各业态单位数据的集中统一采集、存储、处理,形成相互之间信息的互通互联和信息共享、查询,以及旅游数据交换,为昆明乃至云南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分析和决策支撑。

2. 建设旅游网络交易平台。全面对接国家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配合省打造中国—南亚东南亚旅游网络交易平台,为企业和游客提供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游客两种业务模式,对接国内众多知名旅游电商平台以及传统旅行社,对接国际尤其是南亚东南亚当地知名的线上平台及当地旅行社,推动在线旅游平台企业的发展壮大,整合上下游及平行企业资源、要素和技术,构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品牌和投资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实现跨区域的在线信息发布、预订、支付、授信、结算等功能,同时,相关数据为旅游大数据中心提供数据支撑。

3. 加强智慧旅游基础建设。鼓励通信运营商加快推进交通枢纽、景区景点、宾馆饭店、主要乡村旅游区域及重点旅游线路的无线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到2018年全市4A级及以上景区建成智慧旅游景区,到2020年全市3A级及以上景区和四星级及以上饭店、主要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建成智慧旅游景区和智慧旅游企业,全市A级景区实现免费无线网络覆盖。

4. 大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支持旅游企业在第三方交易平台开设旅游网络旗舰店、旅游专卖店,建设具有旅游特色的电子商务自营平台。鼓励旅游企业扩大旅游产品的网络营销规模,不断壮大自营平台。吸引全国知名电子商务平台和智慧旅游服务企业落户昆明,鼓励各类旅游服务商加入网络团购业务,推进旅游电子商务服务企业集约化发展、规模化经营。

5. 完善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在机场、车站、码头、宾馆饭店、景区景点、旅游购物店、游客集散中心等主要旅游场所提供旅游信息互动终端和电子显示屏、预警大喇叭等灾害预警发布终端,使旅游者更方便的接入、使用互联网信息服务和在线互动。加大旅游公共信息的采集和运用,健全旅游公共产品和设施、推进旅游气象观测网建设、完善旅游投诉和旅游救援等公共信息网络查询服务,建立旅游诚信信息交流平台,开展文明旅游引导,加强对旅游企业信用监管。

6. 推动“旅游+互联网”与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紧密结合,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以旅游需求为导向的在线旅游创业创新。支持旅游创新平台、创客空间、创新基地等旅游新型众创空间发展。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立“旅游+互联网”创业园区和示范企业,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支持旅游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引导建立智慧旅游产业园区,健全和完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八)实施宣传营销创新工程

1. 创新旅游营销模式。优化和创新旅游营销的渠道、方法和技术,运用大数据技术全面提升旅游营销效率。构建跨区域、跨平台、跨网络、跨终端的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体系,建立广播、电视、短信、多媒体等传统渠道和移动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渠道相结合的全媒体信息传播机制,利用高铁、航空等媒介做好昆明旅游信息化的精准营销,提高公众认知度,增强昆明旅游目的地营销推广效果,引导和激发市场消费需求。鼓励旅游企业开展旅游网络宣传营销,策划主题旅游活动。建立全媒体旅游宣传营销模式。

2. 强化政企营销联动。实施政府主导、企业联手、媒体跟进的合力营销策略,促进城市形象宣传与旅游产品推广有机结合,在区域形象定位的基础上,重点进行品牌产品的集中宣传营销。加大探索我市企业在其优势的客源市场与政府合作开展市场营销的新模式,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逐步提高旅游宣传促销的专业化和市场化水平,做大入境游和国内远程市场。建立第三方智力支撑体系,加强政企合作。

3. 加大国际营销拓展力度。整合外宣、外事、文化、旅游等部门资源,加强与国际知名旅行社、国际友好城市、国家旅游局驻外机构等合作,拓宽国际市场的营销渠道。整合国际主流媒体、知名网站,全方位、多角度、多渠道推广昆明城市形象,全面打响昆明旅游品牌,扩大昆明旅游的国际知名度。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入境客源输送能力的旅游企业,支持旅游企业参加国际旅游展,开展国际旅游外联业务。强化欧美、亚太等国际旅游市场开拓力度,开展跨区域旅游营销。积极争取更多外国使馆在昆设立领事代表处。利用好昆明机场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支持建立市场化运作的旅游签证服务中心,形成出境与入境旅游的良性互动。实施海外市场精准营销,依托泛亚高铁和昆曼大通道,巩固提升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和印度等海外客源地市场;依托国际航线的拓展延伸,强化港澳、日韩、俄罗斯、北美、西欧和澳大利亚等入境市场的宣传推广,推介一批面向海外市场的精品旅游线路。

(九)实施旅游市场综合治理工程

1. 深化旅游监管体制改革。完善“昆明市旅游市场监管综合调度指挥部”,建立值班联勤、联动执法、限时办结、督办问责等工作制度,形成统一调度、综合指挥、快速反应、高效处置的旅游市场监管工作格局。实现一站式服务的旅游投诉受理和应急处置,做好投诉的转办、分办和督办。公布并广泛宣传旅游投诉涉及各职能部门电话,畅通旅游投诉渠道。建立健全旅游安全管理机构,完善旅游安全组合保险,构建事前预防、事中救援、事后救助的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充分发挥昆明作为旅游警察重点试点城市作用,维护旅游市场秩序。推进导游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导游薪酬制度。推动旅游行业协会改革,发挥协会在服务会员、诉求反映、行业自律、诚信监督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2. 强化旅游市场监管手段。建设全市旅游市场监管平台,推广使用旅游团队电子名单表、电子合同和电子行程单,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旅游团队动态监管。推行旅游购物企业、旅行社和导游人员计分管理办法,完善旅游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建立旅游经营者和从业人员信用评价机制,推行大众评价和社会监督,引导形成优胜劣汰的正向引导机制。

3. 推进无障碍旅游。全面清理和停止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地区垄断及旅游协会、旅游企业组织参与的行业垄断行为。落实旅行社分社的设立在全市范围内不受地域限制,旅行社可以提供跨区域的旅游服务等措施。允许经批准从事旅游运输的车辆在核定经营范围内从事旅游客运经营,按照旅游合同和旅游包车合同的行程安排在车籍所在地和旅游目的地之间通行。严厉打击阻碍旅行社和导游人员在当地合法开展旅游经营和服务,阻碍旅游客运车辆在车籍所在地和旅游目的地之间通行的违法行为。

4. 引导文明旅游理性消费。定期发布昆明主要旅游线路产品诚信指导价,引导游客理性消费。通过新闻媒体、公益广告、公益宣传片、宣传手册等方式,广泛开展理性消费宣传,普及出游知识,强化契约精神,引导游客理性选择旅游产品,签订旅游合同,依法合理维权。招募昆明旅游志愿者,开展旅游志愿者公益活动和文明旅游宣传活动,引导游客文明旅游。

5. 提升信息化监管水平。不断完善昆明数字平台管理功能,强化旅游行程单管理系统的实时监管功能,落实导游和车辆资质的联网核查和联网调派;实行诚信档案管理,健全服务质量动态考评制度和定期公告制度。

6. 提升依法治旅能力。以贯彻实施《旅游法》和修订《昆明市旅游业监察条例》为契机,积极推进旅游行政执法和投诉受理属地化管理工作,加强全市旅游执法机构、旅游企业质监机构执法业务培训。积极开展诉转案相关案源的收集和调查工作,通过旅游投诉进行案件倒查,整治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

7. 加强社会公众监督。组织义务监督员开展暗访以及团队质量监督工作。通过明查暗访等形式,加强旅游市场执法检查力度,强化社会监督和媒体监督,对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始终保持高压态势。

8. 加强旅游咨询服务。建设公益性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旅游公共信息咨询服务中心、点(站),至2020年,在全市设置30个以上公共旅游咨询服务点,及时向旅游者提供旅游景区、线路、交通、气象、住宿、安全、医疗、救援等信息咨询服务。

(十)实施文化旅游开放交流工程

1. 深入推进国内旅游合作。强化昆明与“泛珠三角”区域、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地区主要城市的旅游合作,开展文化旅游交流,启动一批务实合作项目。加强与西南地区旅游合作,逐步实现大西南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建设,建设大西南无障碍旅游区。着力加强省内旅游合作,提高昆明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推动昆明与省内州市在旅游营销、服务标准、市场准入和无障碍旅游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

2. 务实推进国际旅游合作。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配合云南省推进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国际旅游城市联盟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加强与我市国际友好城市、国际机构、民间友好组织的双向文化旅游交流,搭建政府和市场间的对外交流平台,实施互利合作项目,扩大双向旅游规模。加大国际间旅游投资合作,建立旅游项目投资清单,吸引双向对外旅游投资。鼓励我市有实力的旅游企业积极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旅游竞争和合作;加快引进一批实力雄厚、善于经营、社会责任感强的旅游企业集团,参与我市旅游资源开发和产业整合;重点引进一批国际性的健康服务公司、赛事经纪公司、户外运动公司、养生养老机构,全面参与我市旅游开发、项目建设和经营管理;吸引更多国际旅游组织、旅游跨国公司落户昆明。

四、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工作列入重大事项予以重点推进,主要领导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深入推进、协调落实。成立昆明市旅游业转型升级工作领导小组,由市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旅游发展委,负责统筹全市旅游业转型升级日常工作,对领导小组相关决策部署进行督查落实。调整充实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在推进昆明旅游转型升级中的综合协调职能,实施市旅游发展委兼职副主任单位制度。建立市旅游发展委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对口协商调研机制,按照一事一议原则,形成完整的支撑我市旅游业转型升级工作机制。

(二)加大政策支持。一是按照“一业一策”原则,研究出台“十三五”期间重大旅游项目专项扶持政策和措施,为新业态培育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加大财政投入。落实好昆通〔2013〕16号文件要求,确保市级财政年度旅游投入足额到位。将培育旅游新业态纳入旅游发展资金使用范围,重点支持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效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重点产业、企业和项目建设。各县(市)区政府根据本地区旅游业发展需要,建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做好绩效考核评价,严格资金审批程序,严控资金使用范围。三是加大金融支持。设立昆明市旅游产业发展基金,鼓励国有和民营银行加大对旅游重大项目建设的信贷支持。推动旅游企业上市,有条件的旅游企业可发行各类企业债券,开发资产证券化产品。鼓励股权投资,大力开展并购和重组。推动旅游组合保险发展,鼓励开发旅游有关的各类保险产品。支持旅游项目运用PPP模式,鼓励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开展“个体创业”“大众创业”和“平台创业”,推广众筹方式,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旅游开发建设。四是保障旅游建设用地供给。创新旅游产业土地利用机制。全面深化落实《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发委关于支持旅游业发展用地政策的意见》(国土资规〔2015〕10号文件)相关政策,尽快制定昆明市细化实施办法。对纳入省、市旅游重大项目和新业态旅游项目,积极争取省级预留计划用地指标,优先落实用地。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市、县两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利用驻昆高等院校和各类培训机构,实施“百、千、万旅游人才培训工程”,至2020年,每年对百名旅游高层管理人员,千名旅游中层管理人员和万名旅游一线从业人员进行业务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取证培训。建立旅游人才数据库,加强旅游人力资源管理。建立健全旅游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职称和技术等级制度,完善和推行导游人员高中初级技术等级,并与导游薪酬挂钩。

(四)强化监督考核。实行目标责任制度,落实工作责任。各级各部门要敢于担当,各负其责,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工作责任,完善工作机制,制订具体方案,细化分解并明确年度推进的重点任务、完成时序和预期目标,确保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各县(市)区、各开发(度假)园区要做好统筹协调,按照年初有计划、年中有检查、年底有考核的总体要求,加强对旅游项目建设的指导和督查,定期汇总情况,及时跟踪问效,整改存在问题,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到位。将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各项目标任务作为专项目标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各部门、各县(市)区和开发(度假)园区的年度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做好考核结果运用。

(此件发至县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