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bet体育_188体育投注-在线APP官网@

图片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规划信息

昆明市“十三五”质量强市发展规划(2016——2020年)

来源: 188bet体育_188体育投注-在线APP官网@办公室   2016-11-21 15:54   字号: [        ]

“十三五”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也是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放眼全球,产业分工和市场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以质量为核心要素的标准、人才、技术、市场、资源等竞争日趋激烈。从国内看,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需要坚实的质量基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可靠的质量支撑;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也需要更强的质量保障能力。

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质量提升“对冲”速度放缓,加快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内在要求和强大动力;是增强综合经济实力、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应对国际贸易技术壁垒,加快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的迫切需要;是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低碳绿色社会的重要保障;是确保质量安全,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根本要求。制定并实施《昆明市“十三五”质量强市发展规划》对推动昆明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 “十二五”时期质量强市发展概况

“十二五”以来,昆明市坚持“大质量”发展观,全面推进质量强市战略,有效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一)工作机制不断健全

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质量兴(强)市战略领导小组,将质量兴市战略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连续5年将质量兴市工作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展质量兴市活动的通知》《昆明名牌产品管理办法》《昆明市市长质量奖》等一系列制度性文件;各县(市)区、开发(度假)区建立了组织领导机构,出台了实施意见;质监、工商、食药、农业、工信、旅游、商务、住建、环保等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形成了紧密衔接、协调配合的质量安全监管网络;企业树立了“质量第一”的理念,落实质量主体责任,全社会质量意识逐步提高,初步形成了“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社会互动”的大质量工作格局。

(二)政府职能日益增强

市县两级政府始终把维护质量安全、促进质量发展作为重要职责,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取得显著成效。一是质量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建立健全评价指标体系和分析报告制度,积极推行首席质量官制度,定期向社会发布《昆明市宏观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已成为公众了解质量状况的重要窗口。二是充分发挥政府质量奖励的引导作用。2011年,我市在全省率先设立市长质量奖,至今已组织开展了5届市长质量奖评选工作,共有12家企业荣获“市长质量奖”,5家企业获“市长质量奖”提名奖。全市5家企业获省政府质量奖,占全省获奖总数的一半,云南白药两次获中国质量奖提名奖。三是不断加大品牌培育力度。目前,昆明已拥有昆船、云天化、昆百大珠宝等中国名牌8个,云内动力、晨农、贵研铂业等云南名牌产品300个,是2010年的3.7倍。昆明电缆、一心堂、雪兰牛奶等昆明名牌产品365个,是2010年的4.5倍。认定中国驰名商标51件、云南省著名商标624件、昆明市知名商标597件,分别为2010年的7.4倍、2.2倍和3.6倍。

(三)基础工作不断夯实

全面加强标准化、计量、认证认可等质量基础建设,进一步提升检验检测水平,质量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持续提高。一是标准化建设取得新成效。目前,共有15个国家级、省级专业标准化技术组织在我市落户,占全省总量的88.26%。昆明企业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67项,行业标准26项。51个产品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16家企业通过3A级以上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确认。二是计量认证认可取得新成效。推进民生计量工作创新,开展“放心计量进超市”、“民生计量进社区”等专项行动,开展集贸市场计量专项整治。对全市321家检测机构进行了资质认定,进一步规范了检测机构检测行为。三是质量监管工作取得新成效。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积极推进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打假治劣”,加强质量安全责任追究,确保了全市未发生区域性、行业性、系统性的制假售假问题。

(四)质量水平稳步提升

深入实施“四大质量”提升工程,全市质量总体水平不断提升。一是产品质量逐步提升。与2010年相比,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提升了5%,达到国家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二是工程质量总体向好。开展工程质量年、优质工程、施工标准化等专项活动,实现工程质量监督、安全监管100%覆盖,近年来全市没有发生大的工程质量安全事故。三是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在旅游、商贸、交通等主要服务行业推行服务标准化工作,重点开展了家政企业等级划分与评定试点、等级医院创建等工作,服务质量逐步改善,人民群众满意度逐步提高。四是环境质量不断改善。滇池治理成效显著,湖体水质由重度富营养转变为中度富营养,连续两年通过国家考核。主城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5%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0%,建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2%,主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2%以上,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3%以上,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9%,万元生产总值CO2排放量(万吨)下降20%。

(五)产业质量大幅提升

“十二五”期末与期初相比,全市生产总值从2010亿元增长到397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由5.7:45.3:49调整为4.7:40.0:55.3。一产业都市农庄和园区建设不断推进,粮、烟、畜、菜、花、果六大支柱产业全面发展,有效带动广大农户增收致富。二产业中工业聚集发展,烟草、冶金、化工、非烟轻工等传统工业继续保持支柱地位,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地位不断提高;建筑业稳定发展。三产业现代服务业、旅游业、商贸物流建设、科技进步和品牌培育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二、 “十三五”质量强市面临的形势、机遇和挑战

(一)面临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攻坚时期。全面把握“十三五”时期质量强市面临的机遇挑战,准确研判形势,是谋划质量强市发展的重要前提。

1. 国际形势。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全球产业分工和市场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以质量为核心要素的标准、人才、技术、市场、资源等竞争日趋激烈。

2. 国内形势。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需要坚实的质量基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特别是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需要可靠的质量支撑;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质量需求也需要更强的质量保障能力。

(二)发展机遇

1.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为“十三五”质量强市发展提供了新契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质量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提升质量成为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成为新经济发展新的内生动力,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质量强市必须把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作为贯穿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更加自觉地当好质量发展的推动者和质量安全的守护者,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增强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对冲”速度放缓。

2. 确立和落实新发展理念,对“十三五”质量强市创新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质量强市必须准确把握新发展理念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用新发展理念审视各项工作,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进一步完善新思路、增添新举措、推动新发展,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

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为“十三五”时期质量强市发展开拓了新空间。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为质量强市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提供了大好机遇和广阔空间。质量强市必须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综合运用政府及各部门职能,加快质量供给创新,狠抓质量品牌提升,为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壮大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提供有力支撑。 

(三)面临挑战

与此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十三五”时期我市仍将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质量强市仍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1. 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和数量。部分地区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和数量,忽视发展质量和效益的现象依然存在。

2. 产品质量总体水平还不高。虽然我市产品质量总体水平在全省已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但与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与加快转型升级、提升生活品质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3. 产业结构仍需要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在整体产业中比重偏低,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过低,服务支撑能力不强。

4. 工程质量问题依然突出。建筑工程质量逐渐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重点,工程质量监管机制、诚信机制尚待进一步完善,监管力量尚需加强。

5. 环境质量形势依然严峻。污染物持续减排压力加大,环境问题日益复杂,环境风险日益凸显,环境管理机制体制创新不足,环境监管能力依然滞后。

6. 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有待完善。提升昆明制造的全国乃至全球知名度,增强人民群众对质量工作的信任度、满意度和幸福感等仍需长期努力。

7. 质量建设工作机制仍需完善。大质量建设涉及产品、工程、服务、环境等各行业、各部门,而部门之间的统一协调工作机制尚未有效建立,在推动质量建设工作中未能形成统一合力,需进一步加以健全和完善。

“十三五”时期,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探索研究新形势下大质量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切实把质量强市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抓好产品、工程、服务、环境质量提升,实现发展质量和效益相统一,力促产业转型、城市转型和环境再造,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构建和谐社会,推动昆明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三个定位”要求为指导,围绕云南省融入“一带一路”及把昆明打造为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目标。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实施创新驱动、质量提升工程,充分发挥质量在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生态文明、促进社会和谐中的重要作用,推动经济整体发展质量和微观产品服务质量“双提升”,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昆明特色质量发展之路。发挥昆明在全省质量发展先导区功能,助推昆明市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基本原则

1. 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质量发展的价值导向,提高质量水平,保障民生安全。

2. 工作协调的原则。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强质量强市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衔接,形成联合部门、抓住企业、监管产品的大质量工作机制。

3. 强化服务的原则。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严格管理创新机制,以优质服务促进质量强市战略实施。

4. 依法行政的原则。立足长效监管。按照“依法行政、合理行政、正当程序、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的要求,履行监管职责。

5. 企业责任和公众参与原则。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支持社会广泛参与,充分发挥中介机构、专家、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和行业协会的作用,引导新闻媒体,形成社会监督合力。

(三)发展目标

1. 总体目标

到“十三五”末期,全市形成政府监管、市场调节、企业主体、行业自律、社会参与的“大质量”工作机制,全民质量意识显著增强,质量管理能力普遍提升,质量安全得到有力保障,质量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产业质量、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和环境质量总体水平持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拥有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群体扩大;质量强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质量强市示范效应初步形成,以旅游发展质量、绿色发展质量等领域为重点的质量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质量发展成果全市人民共享,把昆明建设成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

2. 具体目标

(1)产业质量目标。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产业转型升级、质量效益提升成效明显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以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为首要任务,以滇池流域生态农业服务区、东西部优势高效农业区、北部生态特色农业区和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为重点,以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核心,创新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积极打造带动全省、联结全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优质农产品重要集散中心、农产品信息及电子商务中心、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心、农业博览会展中心和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中心,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到2020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25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5%左右。

工业企业(4个传统产业+4个新兴产业)。深入推进工业强市,实施“4+4工业产业发展计划”,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推动产业聚集发展,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壮大工业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强化工业支撑作用。“十三五”期间,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以上。

服务业。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优先发展金融、研发设计、信息服务、现代物流、服务外包、教育培训、商务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提高专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水平。积极发展商贸流通、房地产、健康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坚持城市功能提升、市场需求引领和新技术应用带动,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打造“昆明服务”品牌,把昆明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周边的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十三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左右。

(2)产品质量目标。“十三五”期间,全市重要工业产品、农产品、食品、医药等产品质量合格率持续提升,质量创新能力和自有品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到2020年,产品质量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产品质量安全指标全面达到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质量创新能力和自有品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品种、质量、效益显著改善,节能环保性能大幅提升,基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质量需求。农产品和食品实现优质、生态、安全,制造业主要行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品质量水平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农产品质量稳步提高。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监管和农业标准化能力全面提升,地产商品性蔬菜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达96%以上,农药、化肥、兽药等主要农资产品监测合格率逐年提高。出口农产品及食品企业在产品供应链管理中达到良好农业生产规范(GAP)、有机、食品防护及预防性危害控制(HACCP)体系等国际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标准管理要求和绿色认证的企业达到50%以上。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食品、药品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获证食品生产企业产品监督抽查覆盖率100%,地产国家基本药物、省补充基本药物监督抽查覆盖率100%,餐饮食品重点品种监督抽查覆盖率100%。导入HACCP认证企业逐年递增20%。

工业产品质量水平显著提升。产品质量合格率稳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主要工业产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生产的比重达到50%以上,重要工业产品抽查合格率达到95%以上,主要高耗能行业和终端用能产品实现节能标准全覆盖。质量创新不断加强,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

重点民生产品质量保持高水平,安全指标全面达到国家强制性标准。

(3)工程质量目标。工程质量水平显著提升。竣工工程质量全部达到国家标准和规范要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和大中型工程项目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100%,建筑工程质量验收合格率100%,城市行政区域内房屋建筑与市政工程质量监督覆盖率达到100%,高速公路竣工验收合格率达到100%。重大工程质量事故为零,人民群众对工程质量(特别是住宅质量)满意度明显提高,施工企业综合诚信评价体系建设全面完成,建设工程质量投诉率逐年下降,建设工程质量投诉处理完结率达到95%以上。

工程质量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工程项目的节能、环保、安全、信息技术含量和工业化建造比重显著提高,在重点工程领域形成一批核心技术。竣工建筑、道路、水利工程质量和安全、卫生指标100%达标,新开工建设工程100%执行节能环保标准。绿色施工推行有效,绿色建筑发展迅速,新开工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执行率达到100%。工程质量安全抗震设防得到有效保证,建筑节能减排全面达标。

(4)服务质量目标。加快提升全市服务质量,服务标准覆盖率达到85%,“十三五”期末基本实现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和品牌化,骨干服务企业和重点服务项目的服务质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生产性服务业质量全面提升。在金融服务、现代物流、商务服务、高技术服务、交通运输和信息服务等重点领域,建立健全服务标准体系,全面实施服务质量国家标准,实现标准化、规范化服务,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生产性服务业顾客满意度指数达到80%以上。

生活性服务业质量显著提高。商贸、旅游、住宿、餐饮、家庭服务、文化体育产业等生活服务领域质量标准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标准覆盖率大幅提升,建成一批服务业标准化示范区,力争创建2—3条国家命名的“中国著名商业街”或“中国特色商业街”,基本形成专业化、品牌化、标准化、网络化经营模式,行业自律能力和质量诚信意识明显增强。生活型服务业顾客满意度指数达80以上。服务品牌建设成绩显著,力争1-2户服务企业(集团)进入中国服务业百强。

围绕 “世界知名旅游城市”建设,结合全市“十三五”期间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发展目标,培育发展高端精品旅游服务,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旅游市场秩序综合水平指数,游客有效投诉结案率达100%,旅游景区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宣贯实施率达到85%以上,旅游企业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宣贯实施率达到85%以上,培育一批旅游业龙头企业。

(5)环境质量目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不断推进,绿色、循环和低碳发展成效显著,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空气质量、森林覆盖率等生态指标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处于领先水平。到2020年,把昆明建成 “山更青、水更碧、天更蓝”的美丽春城,建成全国绿色发展引领区、生态宜居示范区。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环境治理成效明显。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控制在省下达指标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及万元生产总值CO2排放量降低率完成省下达目标,环境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52%,地表水质量(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达70%以上,劣Ⅴ类水体比例低于6%)。

四、 主要工作任务

根据全市发展要求,结合《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质量强省战略的意见》,围绕昆明“十三五”质量发展目标,重点实施品牌、标准化两大战略,推进质量人才培育、质量管理创新、质量安全保障、质量文化建设四大工程,提升产业、产品、服务、工程、环境五大质量。

(一)实施两大战略

1. 品牌发展战略

(1)加大品牌建设的扶持力度。沿“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区域—品牌城市”品牌升级路线图,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围绕农业、工业、服务业、重点工程和环保领域,制定品牌培育中长期规划,形成全市品牌梯次发展格局。

(2)探索实施品牌战略的新模式。建立完善以消费者认可和市场评价为基础的品牌产生机制,开展品牌价值测算和评价。

(3)成立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推广联盟。引导企业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高附加值的名牌产品。

(4)积极推进区域品牌建设。遵循“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原则,积极争创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5)打造“质量标杆企业”。提高质量在线监测、在线控制、质量诊断、质量持续改进和产品追溯能力,开展质量标杆企业先进经验示范推广活动。

(6)鼓励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加大科研开发经费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品牌价值和竞争实力。

(7)统筹政府和社会资源,开展品牌宣传。整合广告、新闻、活动、节会、论坛等载体和手段,形成公关平台、传播平台、服务平台,立足昆明、面向全国推广。

(8)实施品牌动态管理。加大对品牌的保护力度,完善品牌退出机制,充分发挥品牌对经济拉动的乘数效应,提升昆明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到2020年,力争获中国质量奖1个、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3个、中国驰名商标60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个,省政府质量奖10个、云南名牌产品400个、昆明名牌产品500个、云南省著名商标750件、昆明市知名商标750件,新申报农产品“三品一标”产品数达125个。

2. 标准化战略

强化统一协调、分工负责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围绕都市现代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低碳节能减排等领域开展标准体系研究,建立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省地方标准相互配套、协调一致的技术标准体系,推动和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建立技术标准资源社会公共服务平台,实施参与技术标准制(修)订的鼓励与扶持政策,设立昆明标准创新贡献奖。

加大标准化试点示范力度。围绕物流、工业园区、旅游、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领域推进标准化试点示范,以“标准化良好行为”服务加大国家、省、市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力度,促进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发展。

推进重点行业、重点工业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支持企业和技术机构研究制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关键技术的技术标准。鼓励优势企业主导和参与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抢占标准“制高点”,争夺标准“话语权”。

到2020年,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总量达115个以上,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50个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30个以上,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30个以上,主导和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地方规范230个以上。

“十三五”期间,全市以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绿色发展、民族团结及效能提升为目标,重点提升产业发展标准化、社会治理标准化、绿色生态标准化、文化建设标准化及政府管理标准化水平。

(1)以产业发展标准化引领转型升级

开展产业标准提升活动。由行业主管部门(或协会)负责,对重点领域的产品或服务组织开展标准先进性评价活动,鼓励采用先进标准。开展新兴产业国内外对标研究,支持企业在优势领域主导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国际标准的研制,建立先进的行业标准体系。围绕国家“消费品安全标准化工程”建设,加强消费新领域标准研制,满足群众对高标准、高品质、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以市场和标准化共促产业转型升级。

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提升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标准化水平。支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特色农产品气候品质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开展蔬菜、花卉、水果等基地标准化创建。

强化新兴产业标准创新能力。推动企业建立研发与标准创新同步机制,开展重点领域标准研制,培育重点领域标准技术组织,建设技术标准创新基地,促进技术创新、标准研制和产业化协调发展。

提升产业标准水平。引导重点产业企业逐步建立完善标准体系,推进产品、技术、服务等行业标准提升。

开展旅游服务标准提升活动。加强在旅游服务业开展对标分析工作,开展旅游景区开发、旅游景区安全管理规范、精品酒店、度假区等标准研究。

开展总部企业标准制定。抓紧制定总部企业认定新标准,为分析、监测评价总部经济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2)以社会治理标准化引领民生改善

实现民生保障标准化,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工程”和特殊人群保护等重点领域,聚焦城乡一体化,建立完善民生保障标准体系,不断提升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标准化水平,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强化食品药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推动食品生产企业积极导入HACCP、ISO22000等先进管理标准,推进药品和医疗器械新版GMP认证,逐年扩大新版GMP的产品范围。

加强基本社会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制定实施老龄服务、社区建设、志愿服务、社会工作、社会救助、基层民主等方面的标准,提高基本社会服务标准化水平,保障基本社会服务的质量和规模。完善社区信息化标准体系,提高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推动智慧社区标准建设,提升社区管理和服务标准化水平。

(3)以绿色生态标准化引领绿色发展

开展节能标准体系建设。健全资源节约及集约利用标准体系,提高资源节约及集约利用标准,大力提升节能、节水、节地标准水平。

开展宜居宜业生态城市标准化建设。提高城市生态环境标准水平,实施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高标准推进水环境、大气环境质量提升和城市绿化水平提升。

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标准工程。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建立层次分明、科学合理、实用有效的标准体系,基本覆盖新型城镇建设各环节,满足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的需要。

注重新农村建设标准化工作。围绕着力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村公共服务、农村社会管理、农村社会化服务、农村产业化经营等标准化水平,建立新农村建设标准化体系,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的形成。

(4)以文化建设标准化引领民族团结

加强民族文化艺术保护领域的标准化建设。重点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民族文化市场产品与服务术语、分类、文化内容管理、服务数量和质量要求、运行指标体系、评价体系,以及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美术馆、艺术场馆和临时搭建舞台看台公共服务技术、质量、服务设施、信息服务、术语与语言资源等领域重要标准的研究、制修定与实施工作,推动民族文化创新,繁荣民族文化事业,发展民族文化产业。

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标准化建设。重点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标准的研究、制修定与实施工作,加强对昆明范围内世界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标准化建设工作,提高昆明多元民族文化的保护水平,推动民族团结建设。

(5)以政府管理标准化引领效能提升

完善政府公共服务标准化。形成与现代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相适应的政府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推进行政审批规范化,推进行政服务大厅标准示范建设,加快政务信息共享和信息惠民标准建设。

推动政府绩效管理标准化。加强政府工作标准的制定实施,制定实施政府公共服务质量控制、绩效评估、满意度测评方法和指标体系标准,促进政府行政效能与工作绩效的提升。

健全电子政务服务标准化。推进电子公文管理、档案信息化与电子档案管理、电子监察、电子审计等标准体系建设,加强互联网政务信息数据服务、便民服务平台、行业数据接口、电子政务系统可用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等政务信息标准化工作,制定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运用的舆情分析和风险研判标准,促进电子政务标准化水平提升。

(二)推进四大工程

1. 质量人才培育工程

实施全民质量素质提升行动。将质量素质培训纳入干部培训教育重要内容,发挥好党校、大专院校等教研机构作用,分层次、分业务、分行业开展质量素质提升培训,重点提升服务质量发展意识、行政执法水平、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加强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广泛开展面向中小学生的质量教育实践活动,从少年儿童抓起,普及质量知识,树立质量意识。

加快质量人才建设。把质量人才梯队建设作为质量人才培育工程的重要抓手,坚持质量人才培养与引进并重,建立质量人才交流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引进国内外高端质量人才,鼓励企业派遣质量管理人员和一线员工外出深造学习,加强质量人才交流与合作,提升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加快建设由具有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的企业家、中青年质量专家、质量学科带头人组成的质量人才队伍。积极开展全市质量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鼓励引进国际质量专业资格注册认可项目,加强质量领域的国际合作和人才交流。

加强质量人才培训。鼓励与国内外高校、规模企业联合开展产学研合作,开设质量人才培养与实践基地,支持共建质量技术研发中心、博士后、院士科研工作站等研发机构。整合和规范全市各类质量教育培训机构,加强质量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和对外交流,重点培养企业经营管理者、质量工程师、环境检测师、工程监理师等高层次质量人才,切实提高企、事业单位质量意识和质量技能。

开展质量素养提升行动。塑造精益求精、追求质量的工匠精神。实施企业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为中小企业培养专门人才。组织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鼓励引导企业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推进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旅游从业人员服务质量。

2. 质量管理进步工程

创新质量工作体制机制。健全各级政府总负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质量安全责任体系,完善政府监管、市场调节、企业主体、行业自律、社会参与的大质量工作格局,充分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维护质量安全,充分发挥市场和企业在促进质量发展中的能动作用。

创新质量工作考核体系。突出质量、品牌考核内容,进一步完善考核指标体系,科学制定考核方案,切实开展好政府质量工作绩效考核,注重考核结果运用,抓好整改落实。指导县(市)区政府将质量工作纳入对乡镇(街道)政府绩效考核范围。开展银行业金融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考核评价工作,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提升金融服务质量。

创新质量工作方法方式。瞄准我市质量发展、质量安全的前沿领域和重大需求,围绕城市质量战略、质量经济性测评模型、结构化质量绩效指标建设等,每年选定一批课题或项目组织实施,加强基础理论和实证研究,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形成一批高水平理论成果,建立一批技术示范推广基地,为昆明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保障。

建立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开展质量课题攻关和“现场管理良好行为企业”创建活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中介组织优势,开发行业性质量改进方案,促进形成良好的质量创新生态。建立若干卓越绩效推广示范基地,引导优势企业导入卓越绩效模式。鼓励企业设立“首席质量官(CQO)”,开展“标准化工程师”执业资格试点,打造一批具有行业领先地位、国际竞争力强的质量标杆企业。先进企业要树立质量的社会责任标准,实施产品研发、生产、服务、报废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建立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推进信息化,贯通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形成可持续质量经营模式。中小企业要建立起标准、计量检测和质量管理体系,加强质量检验工作,扎实推行质量管理小组活动(QC)、统计过程控制(SPC)等提质降耗增效方法。实现80%以上质量关键岗位人员持证上岗,市场准入行业企业关键质量岗位人员全部持证上岗。

牢固树立质量法治理念。坚持运用法律手段解决质量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完善质量法规体系建设,严格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完善质量法治监督机制。全面履行行政监管职责,逐级明确执法目标任务,强化打假形势分析,不断完善并深入落实执法打假责任制度,努力构筑覆盖全市的执法打假网络,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行业性质量事故。

建立昆明市质量与品牌大数据中心。投入专项资金,围绕质量强市战略部署及全市质量与品牌中心工作,以大数据挖掘应用为主要手段,聚焦昆明质量发展的重大问题,构建昆明市质量与品牌基础数据库,打造昆明市质量与品牌数据聚集平台,开展质量与品牌大数据人才培训等,为市委、市政府及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制定质量与品牌发展战略提供决策依据。

开展宏观质量分析检测。依托昆明市质量与品牌大数据中心,建立健全以产品质量合格率、出口商品质量合格率、顾客满意指数以及质量损失率等为主要内容的质量指标体系,重点加大对重要工业品、食品、药品、工程建设的动态监管力度。

开展质量状况分析。完善产品、工程、服务环境及产业发展质量分析报告制度,开展全市质量状况及质量竞争力水平年度评估分析,比较研究国内外质量发展趋势,服务宏观经济决策。

建设卓越绩效孵化基地。推动企业应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质量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打造一批重点突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卓越绩效孵化基地。

完善昆明市质量奖评审机制。对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管理先进、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奖励的,市政府给予一次性奖金奖励。

强化质量准入退出机制。对实行生产许可证管理、强制性认证的产品,提高准入门槛并加强获证后的监管,对不能满足准入条件、不能保证质量安全和整改后仍然达不到要求的企业,依法强制退出。

建立质量安全多元救助机制。探索实施产品质量社会救济机制、产品侵权责任制度、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保险制度。保障质量安全事故受害者得到合理、及时的补偿,降低质量安全风险。

3. 质量安全保障工程

全面落实地方政府的总体责任、政府部门的监管责任、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和行业监督的自律责任。严格实施涉及安全性审查制度、市场准入退出制度、质量分类监管制度、应急处置制度以及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强化质量安全“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管,建立“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分类监管、重心下移、层级负责、高效运转”的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

(1)构建质量安全防控体系

建立健全质量安全风险应急处置预案。构建预防质量安全事故、突发事件的预警应急指挥和救援体系,加强风险信息资源共享,提升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切实做到对质量安全风险的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处置。

建立健全风险监测及防控体系。健全企业重大质量事故报告制度和产品伤害监测制度,加强对重点产品、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区的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分析评估,对区域性、行业性、系统性质量风险及时预警,对重大质量安全隐患及时提出处置措施。

提高质量监管信息化水平。坚持预防为主,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科学、准确、高效的质量安全风险识别、评估、监测、预警、处置、信息通报制度和体系,加强风险研判和监督抽查,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2)加强质量安全监督管理

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严厉打击危害公共安全、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质量违法行为,形成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加强对重点食品、重点区域、重点问题和大型食品企业的监管,切实抓好食品安全日常监管、专项整治和综合治理工作,深入排查安全隐患,全面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全力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创建“食品放心城”。

完善农产品溯源体系。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全力打造特色农业和生物产业品牌。

实施网络商品质量抽检制度。开展网络商品质量抽检工作,依法公布抽检结果,严厉查处销售不合格商品案件并记入经营者的信用档案。

实施重点消费品质量检测。逐步完善舆情监测、伤害检测、消费者质量投诉等信息采集体系,逐步建立重点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清单,明确重点监管内容。

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重点加强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厂内机动车辆、客运索道和大型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的安全监管,开展对商场、宾馆饭店、学校、医院、农产品加工、矿山隧道、水利设施等领域特种设备排查消除安全隐患专项行动。实现电梯安全监管信息化、实时化,推动电梯监管与物联网技术深度融合,全面提升电梯安全监管水平。

加强旅游市场监管。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拓宽游客投诉渠道,建立完善统一的旅游投诉受理机构和体系,高效便捷受理游客投诉。加强对“黑导游”、“低价旅游”等的监管,严厉打击“欺客宰客”行为。督促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加强游览安全管理,防范事故发生。

(3)严格质量安全责任追究

健全质量执法协作机制。建立健全处置重大质量违法突发案件快速反应机制和执法联动机制,加强行业性、区域性产品质量问题集中整治,深入开展农业生产资料、食品药品、建筑材料等产品打假,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实施质量安全责任首问制度。推动企业建立实施首席质量官制度和质量安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明确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对质量安全负首要责任、企业质量主管人员对质量安全负直接责任。

完善质量安全责任追溯责任体系。推动企业切实履行质量担保责任及缺陷产品召回等法定义务,依法承担质量损害赔偿责任。探索建立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保险制度,保证质量安全事故受害者得到合理、及时的补偿。

落实工程项目负责人质量终身责任制。对发生工程质量事故、出现严重质量问题、存在需追究责任的违法违规行为,依法追究项目负责人的质量终身责任。

4. 质量诚信建设工程

按照国家诚信体系建设规划,推进覆盖全面、科学有效的质量诚信体系建设,推动质量信用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搭建以社会信用代码为溯源手段的质量信用信息平台,推动行业质量信用建设,实现银行、商务、海关、税务、工商、质监、工业、农业、保险、统计等多部门质量信用信息互通与共享。健全质量信用信息收集与发布制度,完善企业质量诚信档案和产品质量信用信息记录,建立质量失信“黑名单”并向社会公开,评定企业质量信用等级,实行分级分类监管。坚持自律和他律并举,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质量信用制度,把产品质量状况作为衡量企业诚信水平的重要标志。

构建多层次质量基础教育网络,重点面向机关、企(事)业、学校、社区开展质量宣传,形成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心质量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12365”、“12315”等申诉、举报热线作用,畅通质量投诉和消费维权渠道,支持和鼓励消费者依法开展质量维权活动。倡导健康安全、绿色低碳消费理念,提供理性消费所需专门知识和服务,以消费模式升级促生产服务方式转变。

(1)健全质量信用平台

健全质量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建设完善全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加快归集、整合包括产品质量、知识产权、水利工程、公路水运、涉旅企业、进出口食品境外生产企业等在内的信用信息,实施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建立“信用昆明”网站,推动信用信息“一站式”查询,开展产品质量信用信息数据采集,推进市级质量信用档案数据库建设基础工作。推进主要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开展种子、水产行业信用评价。建立涉旅企业不诚信行为记录机制,公布旅游经营服务不良信息记录。

加快质量信息化建设。通过加快建设质量信息网络,运用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依托物品编码等基础信息资源,创新质量信息的采集、追踪、分析和处理手段,及时发布重大质量信息,提高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开展质量信用等级划分。建立完善昆明市质量信用等级评价并向社会公布评价结果,加强对A级以上企业服务力度,推动企业提升企业质量信用等级。建立完善质量失信“黑名单”,加大对质量失信企业的惩戒力度,将其列入黑名单并向社会公开。

(2)实施质量诚信管理

开展质量承诺。鼓励企业导入质量诚信管理体系,设立质量诚信负责人,制定企业质量诚信方针,开展质量承诺。

实施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全面推行企业产品与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试点工作,强化企业诚信自律,践行质量承诺。

开展质量失信评估与处置。推动企业建立质量失信评估与处置机制,及时处理和调查质量失信行为,明确失信原因,评估失信后果,采取适当措施,改善质量信用状况。

健全企业质量信用记录。健全质量信用信息收集渠道,完善企业质量信用档案和产品质量信用信息记录,开展信息分析与评价,为企业质量诚信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3)完善质量信用评价监督

推动信用产品的广泛应用。支持鼓励信用产品的社会化应用,促进社会信用消费习惯养成。积极发展第三方信用中介服务市场,培育壮大一批本土信用评级机构,鼓励其参与国内、国际标准制定和国际竞争,提供高质量的信用担保、信用保险、商业保理、信用管理咨询及培训等产品与服务。倡导健康安全、绿色低碳消费理念,提供理性消费所需专门知识和服务,以消费模式升级促生产服务方式转变。

构建社会信用奖惩联动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凝聚行业建设合力,促进部门联动,互通信用信息,促进社会净化和道德重建,共同营造“守信处处受益、失信寸步难行”的诚实守信的社会气氛。

(三)提升五大质量

1. 产业质量

坚持转方式调结构,坚定走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集群化的发展新路子,按照“一产做特、二产做大、三产做强”的总体要求,大力发展“188”重点产业,(“1”即高原特色现代农业;“8”即8个工业产业:化工、冶金、非烟轻工、烟草及配套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制造业;“8”即8个服务业:商贸及物流业、金融业、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科技及信息服务业、房地产业、会展业、健康服务业),建立健全推进产业发展“五个一”工作协调机制,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推动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打造昆明经济升级版,培育具有昆明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到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40:56。

----推进高原特色都市农业现代化建设。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稳步发展粮、畜、烟等基础产业,持续提高花、菜、林、渔、农产品加工、信息物流、技术研发和博览会展等特色产业发展水平,推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促进产业高端、高质、高效融合发展;

大力发展山地牧业,推进高原生态牧场创建和标准化规模养殖,打造全省重要的生猪生产和畜禽产品加工基地。

积极发展名特优水产养殖、高效林业,加强特色中药材、食用菌、动植物的生物资源开发利用。

提升烟叶标准化和优质原料基地建设水平,开展蔬菜、花卉、水果等基地标准化创建工程。

做强高效林业,进一步推进观赏苗木、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产业发展。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扶持壮大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形成一批特色品牌。

发展开放农业,在周边国家建设一批外向型优质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和示范基地、出口加工物流园区,积极参与农业产业跨境经济带建设,把昆明建成带动全省、辐射南亚东南亚的鲜切花交易中心和亚洲花都。

----形成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集群化的工业发展道路,工业总量规模和质量效益同步提升,4+4产业体系建立,成功打造工业经济升级版。

优化提升传统产业。用先进技术和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化工、冶金、非烟轻工、烟草及配套4个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推进产业纵向延伸拓展,横向协作配套,打造产业集群。

培育发展新兴产业。贯彻落实《中国制造二〇二五》,加快聚集创新资源,提升自主研发和产业化能力,着力培育一批掌握关键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企业,不断提高产业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推动工业园区转型升级。坚持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群原则,推动产业园区转型升级。推动园区错位发展,进一步明晰园区主导产业,坚持“一区一主业”,建立不符合园区发展主业和低质低效企业退出机制,建设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特色专业园区。推动园区内产业集群发展,充分发挥核心企业龙头带动作用和大中小企业功能互补作用,促进主导产业向园区集中、关联产业在园区配套。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实施企业培育工程,坚持内培与外引并举,培育壮大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主体,努力形成大企业集团有效支撑,中小微企业增添活力,各类市场主体协调发展的企业组织体系。将创新平台建设、人才、土地等要素资源集中向大企业集团和行业领军企业倾斜,支持企业间战略合作和跨行业、跨区域兼并重组,提高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培育一批彰显地方特色、核心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

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支持企业瞄准国际同行业标杆推进技术改造,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节能环保水平。强化安全、环保、能耗、土地等刚性约束,提高准入门槛,严控产能盲目扩张。

----加快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推进高端化、高附加值、高带动性的现代服务业发展。

提升发展商贸及物流业。进一步完善商业网点布局,积极培育一批品牌特色商业街区,优化社区商业网点规划布局,建设集社区综合超市、标准化菜市场、便利店、餐饮店等便民网点于一体的 “一刻钟生活服务圈”。

鼓励传统购物等业态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新兴商贸业态,推动传统业态与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融合发展。

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吸引国内外著名企业来昆设立总部机构、地区总部机构或职能型总部机构。

鼓励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建设,打造综合性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进社区。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支持龙头企业整合分散的物流资源进入物流基地(园区)发展,加快推进“五港一区”建设。促进城乡物流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建立快捷、高效、便利的城乡一体化分级物流配送体系。

2. 产品质量

重点解决食品、药品、农产品以及重要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

建立企业质量安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明确企业法人代表或主要负责人对质量安全负首要责任、企业质量主管人员对质量安全负直接责任。切实加强全过程监管,推动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着力构建自生性的质量安全预防网和输入性的质量安全防范拦截网,不断完善质量安全区域监管机制。

加快农业生产标准化普及。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培育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严格食品及食品相关产品管理,强化食品质量控制,创建放心食品园区、打造标杆食品企业。

严格实施药品(保健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健全药品质量和供应保障体系。开展企业质量提升、质量攻关、质量对比、可靠性提升、质量风险分析等活动,不断夯实企业质量基础。

全面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推进食品区域监管责任制,100%落实企业食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自查及监管核查,对食品质量安全的各项专项整治及监督检查任务,确保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有效性。

探索建立监督抽查动态调整机制。扩大覆盖面,科学制定监督抽查计划。依法公布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建立重点产品、高风险产品、合格率较低产品质量跟踪监督抽查和严重质量问题企业退出长效机制。

引导企业把握先进技术最新发展动态。加快引进先进生产技术与先进检验检测手段,加快引进技术的吸收转化和再创新,有效促进技术、专利、标准和质量的衔接转化。

建立科研和质量、市场化更紧密结合机制。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与提高产品质量紧密结合,开发一批高质量、高效能、低能耗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实施一批可靠、定型的良好生产规范,突破一批资源节约和低碳排放的管理技术,促进产品质量在使用性能、安全功能和可靠性上向国际水平靠拢。把握工业发展周期与规律,统筹实施技术领先、集约化、集聚化、现代化、国际化发展战略,增强产品竞争力,促进产品价值向价值链高端转移。

3. 服务质量

加快服务业发展提速升级步伐。服务质量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和品牌化,建成一批国家级综合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骨干服务企业和重点服务项目的服务质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服务业品牌价值和效益大幅提升。优先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金融、高端会展和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大力发展旅游、商贸、高端餐饮、住宿、娱乐等生活性服务,放手发展电子商务、服务外包、智能服务等新兴服务。在重点生产性服务领域,培育形成一批品牌影响力大、质量竞争力强的大型服务企业。在生活性服务领域,培育形成一批凝聚民族文化特色的服务品牌和精品服务项目,服务产品种类不断丰富,顾客满意指数不断提高。

全面贯彻实施质量管理(ISO9001-GB/T19001)体系要求,重点服务业导入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GB/T19004)。建立健全服务标准体系和服务质量测评体系,强化行业标准和行业规划的引导作用,大力实施服务标准化,推进国家和省级服务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扶持中华老字号企业发展,加强对名称、标志、版权等无形资产的开发保护,逐步培育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引导服务企业聚焦顾客满意度,形成规模化、流程化、信息化经营模式,实现服务产品和服务方式向复合型转变。大力开展服务行业质量提升行动,促进优势服务向品牌化、高端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4. 工程质量

完善工程质量激励机制、工程参建各方监督制约机制、工程质量投诉举报机制,实现工程建设全过程、多层面的质量监督管理。切实抓好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化项目建设管理。

加强工程质量技术创新。技术创新能力较强,建筑工程节能效率和工业化建造比重不断提高。

落实工程建设各主体质量责任。大力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与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充分发挥知名建筑企业主力军作用,大力推进工程创优活动。

强化工程质量常见问题治理。实施工程质量不良行为记录管理办法,通过建筑市场与施工现场的联动管理,确保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监管水平。不断提升建筑工程科技含量,鼓励与推进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技术应用。

落实工程质量责任。完善住房绿色品质管理,实施绿色建筑认证,打造绿色建筑群。按照昆明气候和建筑类型特点,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资源承载能力,充分考虑建筑在规划、设计、施工、使用及拆除等全寿命期内各个阶段实现绿色建筑的要求,因地制宜制定绿色建筑标准规范、技术指南、发展规划、树立建筑全寿命周期理念,综合考虑投入产出效益,选择合理技术路线,实施有针对性的措施。

5. 环境质量

坚持“生态立市、环境优先”战略,加快推进以滇池保护为重点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深化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污染物排放管理制度和监督监察监管体系,推进生态文明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加快节能、环保体系认证。加快构建低碳、节能、减排和再生能源利用标准、技术体系,推进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和节能减排认证。加强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建设,建立全市低碳、节能、减排工作评价标准。强力推进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和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工作。

加强节能减排监督管理。加强重点用能行业、企业和低碳试点区域节能减排监督,推进建设一批低碳示范工程。

持之以恒抓好滇池治理。把滇池治理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作为建设世界知名旅游城市的关键,全力以赴加快推进各项治理工作。

构建覆盖全市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进重点企业、行业和工业聚集区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对重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强制审核。继续深化重点小流域综合整治,做好饮用水水源保护。

加强工业废水污染防治。对重点行业企业实施专项整治,进行清洁化改造,进一步完善水污染治理设施,保证水污染物达标排放。强化工业聚集区污染治理,工业废水必须经预处理达到集中处理要求,方可进入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以新大气污染防治法、空气质量新标准为契机,不断完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机制,严格环境准入,进一步加强工业大气、机动车尾气、建筑施工扬尘的污染防治。

加强声环境质量管理。强化交通噪声、社会生活噪声、施工噪声及工业企业噪声污染防治。

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落实好农村环保“以奖代补”、“以奖促治”的各项政策,加强城乡生活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全面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推进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城乡一体绿地系统,实施生态工程建设,着力构建长江上游和珠江源生态屏障。

五、 保障措施

改革质量管理体制,建立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质量安全责任体系。构建 “政府监管、市场调节、企业主体、行业自律、社会参与”的质量工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和强化以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的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组织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制定落实本规划期的年度计划,解决和协调处理重大质量问题,督促检查本规划贯彻实施。各县区政府、各行业主管部门要按照规划的部署和要求,把质量发展目标纳入本地区、本行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相关188bet体育_188体育投注-在线APP官网@,并按时序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加强质量政策引导,将质量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实施方案,明确目标责任,认真组织实施,切实提高质量发展的组织保障水平。

(二)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

建立企业质量安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明确企业法定代表人、企业质量主管人员对质量安全负首要责任和直接责任。推行全员、全过程质量管理模式和质量关键岗位持证上岗制,严格实施企业岗位质量规范与质量考核、重大质量事故报告及应急处理制度,实行质量安全 “一票否决”。督促企业严格执行法律法规、标准及合同的规定,切实履行质量责任、义务和依法承担质量损害赔偿责任。

(三)营造舆论环境

质量监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和协会加强对企业的培训,不断提高企业专业管理水平;借助现有行政审批平台建立交流平台,针对企业存在的共性问题给予行政指导。提高公众对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及质量基础等相关知识知晓率。广泛借助各类传统及新兴媒介,通过网络传播、媒体发布、宣传活动等多种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质量知识、监管政策及工作动态,普及公众质量知识。

(四)完善配套政策

各县区政府、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围绕建设质量强市,制定本地区、本行业促进质量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加大对质量工作的投入,完善相关产业、科技、财税、金融、人才、环境、教育等方面政策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强本规划与其他有关规划的政策衔接,确保规划目标得以实现。

(五)强化经费保障

为确保实现本规划确定的“十三五”时期质量发展目标,市和各县区政府应建立健全质量发展经费保障机制,重点支持标准化体系建设、质量监督抽查、检验检测体系及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重大质量工程等项目建设。建立完善全社会广泛、多层次的合作体制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质量发展。

(六)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

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质量工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各级政府和有关行业质量工作的评价指标和考核、激励与约束机制。将质量安全和质量发展纳入市及县区政府绩效考核评价内容,绩效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内容,作为领导班子建设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激励约束的依据。继续坚持年度“市长质量奖”评审,对质量发展作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