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bet体育_188体育投注-在线APP官网@

图片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联合发文

中共昆明市委 188bet体育_188体育投注-在线APP官网@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实施意见

来源: 188bet体育_188体育投注-在线APP官网@   2017-07-07 17:16   字号: [        ]

昆发〔2017〕15号

2016年,我市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着力推进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精准脱贫、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为全市稳增长、调结构、促跨越提供了基础支撑。当前,我市农业农村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农业综合效益不高、小生产与大市场不相适应、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城乡差距大、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农民收入增长乏力等问题仍很突出,农业短腿和农村短板还未根本改变,必须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2017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及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决策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协调推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加强科技创新引领,加快结构优化调整,加大农村改革力度,确保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新成效、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取得新进展,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迈出更大步伐,力争农业总产值、农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实现6万贫困人口脱贫。

一、推进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一)优化“三区一带”农业区域布局。以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优势特色农业产业规划为依托促进特色产业聚集发展。统筹布局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功能板块,加快构建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三区一带”农业区域布局。滇池流域生态农业服务区重点发展农产品信息物流、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博览会展、农业科技研发及农业休闲观光等产业;东西部优势高效农业区重点打造优势高效农业、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区;北部生态特色农业区重点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山地特色生态农业、特色林业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区;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着力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农业创意、农业观光、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打造农旅融合、农商融合的绿色苗木示范带。加快推进昆明农业“六大中心”建设。实施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强县创建行动,建设2个现代农业重点县、2个现代畜牧业重点县、1个现代林业重点县。加快推进“一县一示范”,打造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产业带,推进“一村一品一店”,发展各具特色的专业村。(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粮食局,各县(市)区、开发(度假)园区)

(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产品结构,统筹调整粮经饲种植结构,大力发展优质水稻和马铃薯,调减籽粒玉米、小麦种植面积。继续推进“粮改饲”,扩大青贮玉米、苜蓿、黑麦草等优质饲草料种植面积。大力发展粮、烟、畜、菜、花、果、生物医药、淡水渔业、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持续打造“特色林果”“斗南花卉”区域性品牌,推进现代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做大做强特色林果和品牌花卉产业,发展适度规模特色蔬菜。推进生物医药种植,加快各县(市)区中药材基地建设,打造中药材原材料“第一车间”。做优林果、苗木、林下经济和林产业加工等林业产业,新建木本油料基地3万亩、提质增效3万亩。优化调整烤烟种植,稳步提高烟叶品质。深入推进冬季农业开发,加快发展错季农业。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稳定生猪、家禽和牛奶生产,大力发展牛羊等草食性畜牧业,促进云岭牛产业化发展。因地制宜加快发展健康淡水渔业养殖。积极推广稻鱼共生、菜鱼共生综合养殖技术示范项目。2017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50万亩,产量保持在100万吨以上,蔬菜播种面积155万亩,花卉播种面积25万亩以上,中药材种植15万亩,烤烟种植51万亩,畜牧产值达120亿元。(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水务局、市烤烟办、市粮食局,各县(市)区、开发(度假)园区)

(三)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严格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和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体系,推行标准化生产规范,推广生产台账管理制度,规范投入品使用,强化源头监管。加快实施农产品质量提升和品牌创建行动,以优势特色农产品为核心,打造“中国春城农业优质品牌”。大力发展生态有机农业,鼓励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申请“三品一标”认证和国际有机农产品认证。建立和完善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制度,大力推进生态原产地农产品示范区创建工作。严格执行农药、兽药休药期制度, 深入开展农兽药残留超标和养殖业滥用抗生素治理,严厉打击违禁超限使用农兽药、非法添加和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等行为。探索规范牛羊和家禽定点屠宰。深入开展动物防疫整村推进。建立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体系和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加强“互联网+动物卫生监督”“互联网+兽药”建设。(责任单位:市政府食品安全办,市卫生计生委、市农业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质监局、市粮食局、市商务和投促局,各县(市)区、开发(度假)园区)

(四)积极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强政策引导、产业带动、积极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农村土地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方式向新型经营主体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在培育农业专业合作社方面,农业局侧重于种养殖业合作社的培育,林业局侧重于林产品加工和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社的培育,供销社侧重于经营类合作社的培育,鼓励扶持致富带头人创办、领办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企业等多种形式合作经济,统筹适度规模经营与脱贫攻坚工作,带领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建立农业职业经纪人制度,促进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的紧密度。积极培育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支持开展农资统购、病虫害统防统治、产品包装销售等农业生产全过程社会化服务。2017年,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比上年增长5%,培育家庭农场100家,农村土地流转规模达50%以上。(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供销社,各县(市)区、开发(度假)园区)

(五)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加快建设一批集生产基地、产品加工、仓储物流、流通贸易、科技研发为一体的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围绕农业主导产业示范建设,加快建设一批农产品种养、加工园区、农业科技园区、农业创意园区。统筹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效节水、土地整理和农业综合开发等相关项目资金,集中建设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推动农业园区提档升级。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农业园区建设及运营管理。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全面推广“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促进农业全产业链转型升级和增值增效。2017年,新增市级以上重点农业园区2个,争创4个农业创新园区,继续推进斗南国际花卉园区、石林台湾农民创业园、嵩明农业科技示范园等10个重点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供销社,各县(市)区、开发(度假)园区)

(六)加快构建开放农业。提升昆明农业对外开放水平和影响力,促进昆明农业走出去与引进来双向协调发展。加快云南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建设、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建设,巩固昆明农业在全省发展的引领地位。推进沪昆轴带建设,建立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加强与成都、重庆等西南地区中心城市的农业科技、物流和农产品加工合作。优化农业对外合作投资环境,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深化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在国家农产品贸易、资源开发利用、科技创新、人才培训、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合作。支持龙头企业到境外建立生产加工基地。以昆明国际农业博览会、昆明国际花卉苗木展为载体,大力发展会展经济,扩大昆明农业对外知名度。(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商务和投促局、市科技局,各县(市)区、开发(度假)园区)

二、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

(七)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依托省会城市区位、资源、人才优势,引导加工企业向主产区、优势产区、产业园区以及主要消费区集中,打造食品加工产业集群。深入推进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城市建设,紧紧围绕蔬菜、花卉、牛奶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满足不同人群对营养健康功能性食物的新型消费需求。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大力开发昆明“原字号”和“老字号”农产品,加强药食同源食品开发和应用。继续加强农产品加工产品品牌培育,促进企业诚信建设,着力培育一批具有昆明独特地理标志的“滇牌”“昆牌”农产品品牌。继续实施农产品加工初产地惠民工程,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加大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升级改造装备条件,提升整体加工水平。落实用地、用电、税收、融资和服务等优惠政策,降低企业成本。2017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长8%。(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供销社、市商务和投促局、市科技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发展改革委、市金融办、市财政局,各县(市)区、开发(度假)园区)

(八)推进农产品流通和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布局,改造升级一批农产品交易市场,加快推进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昆明粮油国家交易中心建设,构建国际性中转型农产品物流商贸城为主、综合性销地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为辅和专业性产地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为延伸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网络建设,提高农产品仓储、冷链、物流等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加快发展农产品标准化物流。实施快递下乡工程,推动商贸、供销、邮政、电商互联互通,打通从村到乡镇的物流通道,健全县、乡、村三级现代物流服务网络。推进“互联网+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建设,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区域全面对接融合,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电子商务营销全覆盖。完善鲜活农产品直供直销体系。支持整合全省农产品电子商务资源,形成战略联盟,共同构建引领全省高原特色农产品集聚交易的统一服务网络平台。加强与阿里巴巴、京东等知名电商企业合作,构建具有昆明地域特色的品牌聚集区。加强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园。(责任单位:市商务和投促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粮食局、市供销社、市邮政管理局、各县(市)区、开发(度假)园区)

(九)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打造一批集生产、生态、旅游、休闲、科教、文化、养老、养生为一体的现代都市农庄和田园综合体。建设一批生态渔业养殖、渔文化传承和休闲观光主题的都市鱼庄。深入实施大健康产业战略,加快推进农业、林业与医疗、文化、养老、康体等产业深度融合,重点推进生物医药、健康旅游、养老养生、中医保健、健康食品等产业。加快培育森林人家、乡村民俗、精品客栈、休闲康养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文化艺术、农业园艺、农副产品和农耕活动相结合的农业创意文化产业。大力开发传统民俗民间手工艺产品,挖掘民族民间文化,发展特色手工艺产业和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积极创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县、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加快推进鲜花小镇、未来农场和梁王山现代农业公园建设。完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行业标准,加强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环境保护监管。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2017年,启动建设都市农庄8个。(责任单位:市旅游发展委、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公安局、市环境保护局、市民族宗教委、市国土资源局、市文化广电体育局,各县(市)区、开发(度假)园区)

(十)培育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建立完善农村集体经济项目库,加快发展资产经营型、资源开发型、生产服务型、物业管理型、异地发展型等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增强农村自我发展和保障能力。加强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积极培育集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社。支持致富带头人、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人员等创办领办各类专业合作社和股份制企业。支持农民以土地、资金、劳动、技术等入股发展合作经济,鼓励农户积极加入各类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村创办各类专业合作社。继续推进省级、市级农业专业合作示范社建设。支持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新产业。2017年,全市基本消除无集体收入的空壳村,农村集体经济规模效益双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达3600个,农户入社率达到20%以上。(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供销社、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旅游发展委、市商务和投促局,各县(市)区、开发(度假)园区)

(十一)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村创业创新。创新培训体制机制,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全面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民工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鼓励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开设现代农业经营管理、农产品加工等相关专业和课程,培育一批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急需人才。加快发展职业技能教育,鼓励未升学初中、高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培育中青年以及党员、能人、致富带头人等农业专业技术人才,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加强农村乡土人才培养,扶持一批乡村工匠。建立劳务合作常态化机制,促进转移劳动力跨区跨省就业。落实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优惠政策,支持鼓励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返乡农民工等各类人才回乡下乡创业创新。确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促进转移劳动力稳定就业。深入推进农业创业示范村和劳动力转移示范乡镇建设。2017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500人,劳动力转移培训15万人,实现转移就业13万人。(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供销社、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各县(市)区、开发(度假)园区)

三、推行绿色生产方式

(十二)实施农业节水工程。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完善取水许可制度。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试点县建设、省级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和清水工程试点。加快推进柴石滩大型灌区建设,配套完善田间节水设施,建设高效节水灌溉2.8万亩。大力实施结构性节水、工程性节水、农艺节水措施。加快开发节水灌溉技术和产品,大力普及喷灌、滴灌、微灌和水肥一体化等节水灌溉技术。积极推广深耕深松、循环水养殖等技术,开展季节性休耕。支持使用加厚地膜、可降解地膜等节水产品。进一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全面推行用水定额管理,建立超罚节奖的精准补贴机制。(责任单位:市水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局、市财政局,各县(市)区、开发(度假)园区)

(十三)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和治理。按照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的要求。加快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推广缓释肥、水溶肥、生物肥等新型肥料,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制定绿色生产补贴制度。加强病虫害防控能力建设,开展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推广使用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模式。大力发展种养加一体循环农业。引导滇池流域和昆曲、昆玉、昆石等高速沿线逐步改造、提升低值大棚,提高现代农业水平。严格执行重点水源区保护制度。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地膜、农作物秸秆、尾菜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开发。全面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尤其在滇池流域范围要坚决清退化肥用量大、农药高残留的种植业,严格规范执行禁花减菜等管理制度。支持滇池流域以外的规模化养殖场开展畜禽粪便资源化综合利用。2017年,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达78%以上,秸秆综合化利用率83%以上。(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水务局、市环境保护局、市财政局,各县(市)区、开发(度假)园区)

(十四)持续推进“森林昆明”建设。严格执行《滇池保护条例》,严厉打击滇池流域违法违规挖沙采石行为,鼓励企业主动关停面山采区,引导企业主动对“五采区”进行植被修复和治理。严守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这三大红线,确保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加快国土绿化生态屏障建设进程,推进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陡坡地生态治理、石漠化综合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深入推进绿色廊道及面山绿化综合整治提升工程,巩固提升昆明“森林城市”品质。制定完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组织开展湿地认定,加强湿地资源保护,推进晋宁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实施生态移民,加快推进生态脆弱区修复工程。加强野生动植物管理保护。完善河长制度,继续推进入滇河道治理。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县创建。2017年,完成营造林54万亩。(责任单位:市林业局、市滇池管理局、市环境保护局、市移民局,各县(市)区、开发(度假)园区) 

四、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十五)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整合创新资源,突出企业主体地位,构建与昆明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市场对科技创新资源的配置作用,加快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大专院校和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研发平台,着力把昆明打造为高原特色农业技术研发中心及产业孵化中心。强化农业科技原始创新,着力解决制约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强对农产品精深加工、生产技术标准、农机装备、仓储物流、循化利用等关键技术研发。大力发展现代种业,做大做强“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龙头企业。加强“名特优新稀”等特色资源深度开发研究,培育一批市场竞争力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鲜花、蔬菜、马铃薯、中药材种子资源。加强畜禽良种繁育和地方遗传资源保护开发,大力发展乡土畜禽。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力度。落实农业科技创新扶持政策,下放科研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新机制,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加快推进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昆明分院建设,构建农业科技成果孵化平台。(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各县(市)区、开发(度假)园区)

(十六)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中心,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换体系。构建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稳定和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人才建设,充实科技特派员队伍力量。鼓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支持专业化服务组织开展经营性农技推广服务,构建“农技推广中心+企业+合作社+农民”农技推广新模式。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四新”综合应用和良种、良法、良壤、良灌、良机、良制“六良”配套推广应用。加快推进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农业物联网、智慧气象及时模式创新。2017年,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6%,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51%以上。(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气象局、市供销社,各县(市)区、开发(度假)园区)

(十七)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大力推进“互联网+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行动,发展智慧农业,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深度渗透到农产品生产销售、农村综合信息服务、森林资源管理等各个领域。开展农业物联网试点,加强现代农业区域性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部门信息互联互通机制,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完善昆明“三农”基础信息系统,加快涉农信息资源库建设。支持农业信息采集、存储、传输以及处理分析等关键技术攻关,与云南农业大学共同建设昆明农业大数据中心。加快推进设施园艺、畜禽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追溯等领域互联网示范应用。着力推广农业信息应用,支持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建立信息化生产管理系统,推进生产控制全程化和标准化。大力推进网络庄稼医院、网络农业科技讲堂、远程专家服务等线上线下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力争农村网络信息实现全覆盖。(责任单位:市委农办、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商务和投促局、市供销社、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各县(市)区、开发(度假)园区)

五、夯实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基础

(十八)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按照“两出、两进、两对接、一提升”的工作思路,注重提高脱贫攻坚的精准性和脱贫质量,深入推进“七个一批”和“十大工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培育农村集体经济,抓好教育长效扶贫,确保67个贫困村和6个贫困乡出列,寻甸县达到脱贫摘帽标准。推进贫困县(区)整合统筹使用涉农资金,行业部门资金80%以上投向贫困地区。强化“挂包帮”定点扶贫和驻村帮扶工作,鼓励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扶贫。建立长效扶贫机制,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加强扶贫资金监督管理,严格考核评估和监督巡查,从严从快查处扶贫领域各类违纪违法行为。(责任单位: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市扶贫办、市财政局、市审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住建局、市教育局、市卫生计生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农业局、市民政局、市文化广电体育局,各县(市)区、开发(度假)园区)

(十九)持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稳定粮食生产能力。持续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中低产田改造,提高耕地质量和产出能力。2017年,改造中低产田和建设高标准农田14万亩。大力推广作物轮作、土地轮歇,稳步提升耕地基础地力。实施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工程。推广“先建机制、后建工程”机制,全面深化农田水利改革。开展大型灌区旱改田,扩大优质水田面积。2017年,续建真金万等6件中型水库,水井山等16件小型水利工程;完成棕树园等6件中小型水源工程,16件乡镇自来水供水设施建设;开展10万人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责任单位:市水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农业局、各县(市)区、开发(度假)园区)

(二十)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七改三清”整治行动,建设农村宜居新环境。建立完善市县乡村联动、建管结合等新机制新模式,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污水治理、自来水供水设施建设和改厕、改路、改电、改灶,促进农村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开展农村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实施农村新能源行动,加快推进农村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发展,逐步扩大农村电力和燃气供给。深入实施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全面启动全市乡村规划全覆盖工作,整合资源、示范带动,重点做好乡村环境治理、农房风貌改造、乡村文化建设、公共服务保障等,集中连片打造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示范村。2017年,建设特色小镇13个,建成85个省级重点村、25个省级规划建设示范村、3个省级民族特色旅游村寨、3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2个民族团结进步特色村、2个民族团结进步社区,保护建设10个传统村落。(责任单位:市委农办、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规划局、市环境保护局、市扶贫办、市交通运输局、市民族宗教委、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各县(市)区、开发(度假)园区)

(二十一)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坚持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加快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建立完善县域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继续实施农村公共基础教育“增量扩优”工程,强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提升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水平。完善县乡医疗体系,加强农村基层卫生人才培养,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推广分级诊疗制度。完善城乡居民医疗和养老保险制度,提高保险覆盖面和保障水平。推进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统筹发展,建立正常调整机制。实施2.1万户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残疾人士关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村委会(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完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设施,支持社会各类文化服务机构和组织开展农村文化服务。大力扶持农村民间文化艺术,支持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创作。完善气象监测信息发布体系,提升气象服务“三农”的能力水平。(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卫生计生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民政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扶贫办、市文化广电体育局、市妇联、市残联,各县(市)区、开发(度假)园区)

(二十二)加强农村社会治理。认真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建立农村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治理长效机制。坚决查处发生在群众周围的各类违纪违法行为。完善农村社会治理机制,健全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民主选举、村民会议、党员大会等民主制度,坚持村级事务“四议两公开”,保障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各项权益。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道德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美德,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加强普法宣传教育,整顿治理不良社会风气。充分发挥农村治安网格员的作用,及时掌握化解农村各类矛盾纠纷,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防止群体性事件,维护农村社会的安全稳定。(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市法制办、市民政局,各县(市)区、开发(度假)园区)

六、加大农村改革力度

(二十三)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制定贯彻落实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办法,推进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分置工作。加大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力度,2017年基本完成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面加快“房地一体”的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探索建立村集体对进城落户农民自愿退出承包地、宅基地的补偿机制。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稳妥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鼓励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等改革,增强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健全森林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全面深化农田水利改革。推进水资源使用权确权,加快水权水市场建设。加强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2017年基本建成覆盖全市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责任单位:市委农办、市农业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林业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水务局,各县(市)区、开发(度假)园区)

(二十四)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强化激励约束机制,落实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确保“三农”贷款投放持续增长。稳步推进农村信用社改制工作,组建昆明农村商业银行和县级农村商业银行。支持金融机构增加县域网点,丰富农村支付服务和支付产品。积极开展信用县、信用乡、信用村建设,推进农村企业和个人信用基础数据库建设。开展农业产业龙头企业专项贷款、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专项贷款。推进富民县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规范集体林权流转,建立健全林权抵质押贷款制度,完善林业贷款贴息政策。探索开展大型农机具、农业生产设施抵押贷款业务。加快农村各类资源资产权属认定,推动部门确权信息与银行业金融机构联网共享。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开展特色农产品政策性保险、商业保险等业务。完善森林保险制度。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兼并重组。严厉打击农村非法集资和金融诈骗。(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金融办、昆明市农村信用社,各县(市)区、开发(度假)园区)

(二十五)加大支农投入力度。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固定资产投资优先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农业农村投入持续增加。严格落实从土地出让收入计提4%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的水利建设专项资金足额计提。财政投入结构,突出支持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结构优化、绿色生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发挥规划统筹引领作用,多层次多形式推进涉农资金整合统筹。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支持建立担保机制,鼓励县(市)区建立风险补偿基金,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健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积极推进市、县(市)区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建设。设立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基金,鼓励各县(市)区和社会资本设立各类农业农村发展投资基金。各级财政支持的各类小型项目,优先安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等作为建设管护主体,强化农民参与和全程监督。推进财政支农资金形成经营性资产股权量化改革,开展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贫制度试点。(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水务局、市扶贫办,各县(市)区、开发(度假)园区)

(二十六)建立健全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合理安排农业农村各业用地。将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用于支持农村创业创新和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严禁违法违规开发房地产或建私人庄园会所。加大力度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允许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完善农业用地政策,积极支持农产品冷链、初加工、休闲采摘、仓储等设施建设。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鼓励新型经营主体所需建设用地尽量利用荒山、坡地、滩涂等未利用地和低效闲置的土地。(责任单位:市国土资源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各县(市)区、开发(度假)园区)

(二十七)统筹推进农村各项改革。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大力推进基层合作组织建设,着力加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不断增强为农服务能力。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国有林场改革,深入推进国家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农村社区建设试点。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城镇建设用地新增指标、基建投资安排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的激励机制,稳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强对农村各类改革试点试验的指导督查,及时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经验。(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农办、市供销社、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民政局、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发展改革委,各县(市)区、开发(度假)园区)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入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省委和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的总体安排部署,坚持重农强农调子不能变、力度不能减,始终坚持把“三农”工作摆在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细化实化政策举措,把各项任务体现到具体政策措施上、落实到具体工作安排上。加强督促检查,强化“三农”发展综合考评。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将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落实到农村基层,深入开展“基层党建提升年活动”,严格落实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坚持整乡推进、整县提升,全面规范农村基层党组织生活,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选好管好用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实行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备案管理。强化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深化“双联系一共建双推进”活动,充分发挥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的重要作用。县乡纪委要把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作为主要工作任务,集中整治和查处涉及农村集体“三资”、惠农补贴、低保资金等重点领域的违法违纪行为。加强农民负担监管。加强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健全务实管用的村务监督机制。强化农村社会治安管理、法律宣传教育服务和信访工作。加大“三农”工作宣传力度,为农村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氛围。 

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意义重大,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勠力同心、精准发力,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为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