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bet体育_188体育投注-在线APP官网@

图片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联合发文

中共昆明市委办公厅、188bet体育_188体育投注-在线APP官网@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人文交流中心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来源: 188bet体育_188体育投注-在线APP官网@   2018-09-13 17:56   字号: [        ]

昆办通〔2018〕47号

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各国家级、省级开发(度假)园区,市委和市级国家机关各部委办局,各人民团体,市属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

《关于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人文交流中心的实施意见》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昆明市委办公厅

188bet体育_188体育投注-在线APP官网@办公厅

2018年9月6日

(此件发至县级)

关于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人文交流中心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区域性国际人文交流中心建设,根据《昆明市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实施纲要(2017—2030)》,结合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 重大意义

昆明作为云南的省会城市,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重要门户。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深入开展,为昆明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建设区域性国际人文交流中心,是昆明践行国家“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的重要抓手,有利于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促进与南亚东南亚国家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是服务全省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发挥昆明在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开放合作中的龙头作用,着力打造区域性国际综合枢纽,把昆明建设成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支点和枢纽城市、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新高地、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核心区,增强对南亚东南亚的经贸影响力、金融服务力、创新带动力、人文亲和力;是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挖掘昆明丰厚多元文化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不断夯实以人文交流为纽带的社会根基,全方位推进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务实合作,彰显昆明特色,增强昆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城市吸引力和国际影响力。

二、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充分发挥昆明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通、经济相融优势,以“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宗旨,以交流机制和平台建设为抓手,以务实合作为根本,全面推进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人文交流,增进理解、增进信任、增进友谊,着力加强对外人文交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昆明故事、传播好昆明声音,为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服务大局。紧密围绕国家和省、市中心工作及对外工作安排部署,切实增强人文交流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积极推动人文交流有序开展,营造良好文化环境。

——坚持互利共赢。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加强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文化双向交流与贸易往来,构建良好的互利共赢机制,强化中华文化的向心力。

——坚持重点突破。促进重大工程和项目建设,充分发挥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中城市群在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中的枢纽和带动作用,构建重点突破、功能各异、以点带面的开放建设格局。

——坚持统筹推进。组织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形成多元化的交流主体,推动建立党委和政府主导、各方积极参与的工作体系,扩大对外交流合作影响,提高昆明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

(三)发展目标

根据《昆明市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实施纲要(2017—2030)》,结合区域性国际人文交流中心建设实际,围绕缔结国际友好城市数量、国际组织总部和地区代表处数量、年度国际会议及展览活动举办次数、入境旅游人次、文创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国际学校(中、小学)数量等关键性指标,提出2020年、2025年、2030年、2035年的发展目标(详见附件),对区域性国际人文交流中心建设目标进行量化。

——建设南亚东南亚文化多样性示范区。加强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交流合作,强化昆明与南亚东南亚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推进文化多样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共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文化多样性示范区与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

——建设文化发展新高地。实施文化引领发展工程、文化创意产业提升工程、文化市场主体建设工程、文艺精品创作工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着力构建“大文创”产业格局,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深化国际人文交流,提高文化人才聚集度,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把昆明建设成为文化标识更加鲜明、文化引领充分彰显、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文化创意产业新高地。

——建设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城市。充分发挥昆明气候资源优势、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滇池湖泊优势、沿边区位优势,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加快智慧旅游景区建设,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世界春城花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健康之城”三大城市品牌,努力把昆明建设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示范城市。

——建设文化对外开放前沿。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加强对“十三五”期间重大文化建设工程、项目的对接,将昆明建设成为中华文化与南亚东南亚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形成一批文化开放载体、对外文化交流品牌、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和海外文化贸易平台。开放体系和开放格局更加完善,对外文化贸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文化对外影响力和国际传播能力不断增强,“文化昆明”的国际形象和美誉度显著提升。

——建设国际人文交流中心。充分利用昆明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区位优势,发挥昆明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在地缘、历史及文化认同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推进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旅游、媒体等各领域交流合作,营造良好的人文交流环境,构建多种手段并举、多个平台互补、多种渠道联动的人文交流合作机制。

三、 主要任务

(一)推进文化交流

1. 搭建人文交流平台。依托南博会、中国—南亚商务论坛、云南省文博会、中国云南省—印度西孟加拉邦论坛、孟中印缅商务论坛、孟中印缅汽车集结赛等国家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加强人文交流对话与合作。发挥昆明高校和研究机构集中优势,加强与南亚东南亚国家高校的交流合作。引进和建设一批以南亚东南亚为研究对象的高层次研究机构和智库,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中共同关注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重大问题开展对话、研究,营造良好的学术对话环境,推出系列研究成果,拓展文化交流合作,加深文化认同感。(牵头部门:市博览局,配合部门:市委政研室、市商务局、市政府研究室)

2. 创新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建立健全文化交流合作的长效机制,积极拓展民间对外文化交流渠道,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化运作为主要方式、以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交流合作机制。依托文化遗产、文化多样性、生态文化及文化旅游产业,加强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交流合作,建成一批文化交流合作重大项目、重要基地和知名品牌。引入各类国内外知名文化交流活动在昆举办,吸引国内外艺术团队和文化人才到昆明发展创业。持续举办“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聂耳音乐节”等国际文化活动。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开展广播影视交流活动,通过合拍、协拍纪录片和电视剧及到国(境)外举办影视周等方式,扩大“走出去”渠道。加强选题策划,选取一批国产优秀影视剧、纪录片、广播电视节目、中华传统经典出版物、文艺精品、优秀民族文化出版物等进行多语种译制,主动为南亚东南亚国家媒体传播文化提供有效的内容支持。(牵头部门:市文化广电体育局,配合部门:市委宣传部、市旅游发展委)

3. 大力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抓住昆明市获批“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的重要契机,加快培育外向型文化市场主体,加强出口型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创作生产,积极参与深圳文化产业博览会、创意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等会展活动,大力打造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平台。统筹推进文化交流、传播、贸易,支持以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演艺、文化旅游等为重点的文化企业“走出去”发展。培育扶持一批文化出口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和重点品牌,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积极拓展国际文化市场。支持文化企业参与国家“丝路书香工程”“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建设,参与国际著名图书、影视、动漫等文化产品展览展示交易会。推进与周边国家的出版物贸易和版权交易,积极举办图书展览和新闻出版版权贸易洽谈会,推动昆明图书经营企业海外发展。鼓励对外文化中介机构发展,支持建立国际性文化营销网络,推介昆明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拓宽文化进出口渠道。(牵头部门:市商务局,配合部门:市科技局、市投促局、市文化广电体育局、市博览局、市文产办)

4. 加强对外法治文化交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融入对外文化合作交流中,借助各级各类媒介渠道,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类艺术形式,以南亚东南亚为重点,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对外交流,营造促进法治文化和人才交流的良好氛围,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对外传播力和影响力。积极推动对外司法合作交流、商事仲裁交流、制度建设交流、政法系统对外合作交流和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及法律学者专家外出培训交流,拓宽法治文化、法律人才、学术文化交流渠道,充分发挥法治文化交流对人文交流的基础性保障作用。(牵头部门:市委政法委,配合部门:市级相关部门)

(二)推进教育合作交流

1. 提升合作交流基础。着力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和优质教育资源,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促进优质教育均衡发展,着力增强教育国际化的吸引力、影响力和辐射力,当好全省教育现代化的排头兵和火车头,办好公平普惠、优质多样、充满活力、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构建与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相匹配的教育体系。(牵头部门:市教育局,配合部门:市级相关部门)

2. 拓宽合作交流渠道。推动成立“昆明市教育对外合作交流中心”,搭建留学生互派交流的桥梁和平台,为留学生提供语言培训、政策咨询、留学中介等个性化服务。积极建立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教育互访交流机制,通过平等对口协商,建立师生互派互送机制,拓宽师生来往渠道,扩大交流合作规模。积极引进国外品牌教育机构来昆投资合作办学,引导中外合作办学向高层次、规范化方向发展。积极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优质学校到海外联合办学或开办分校,努力拓展教育国际化办学空间。(牵头部门:市教育局,配合部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外侨办)

3. 打造合作交流载体。支持和鼓励在昆高校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让昆明成为周边国家来华留学的首选地。依托安宁、嵩明两个职教基地,积极引进国际认可的职业资格标准,建设国际职教园区(中心),重点培养南亚东南亚国家所需的高技能人才。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开办国际学校,规划建设一批服务型的示范性、引领性双语国际学校。积极支持优质学校建立国际“姊妹学校”,开展校际间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加强华文教育基地建设,开展海外华文教师培训,选派对外汉语教师,推广对外汉语教学,促进语言相通和民心相通。(牵头部门:市教育局,配合部门:市外侨办,安宁市、嵩明县)

(三)推进卫生交流

依托昆明集中省、市优质医疗资源,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医疗康体服务中心。以举办“东南亚感染性疾病高峰论坛”等活动为契机,强化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在医疗技术交流、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配合省级相关部门,在南亚东南亚国家继续开展“光明行”“微笑活动”等免费医疗援助服务。加强中医药领域交流合作,提高中医药品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鼓励境内外企业和个人到昆明投资发展健康养老服务。推进中医药教育合作交流,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在昆明接受中医药短期培训、临床实习、体检、治疗。(牵头部门:市卫生计生委,配合部门:市大健康办)

(四)推进科技交流

1. 吸引国内外高水平研发机构、科技型企业、高层次人才团队的先进技术和成果落地转化。扩宽开放合作渠道,积极引入并有效配置和整合国内外优势创新资源,引智、引技并举,推进创新主体、创新要素跨界融合,推进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知名企业的深入合作,引进先进产业的关键性技术、管理经验及创新理念,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面向全国乃至全球吸引符合昆明定位的知名大学、高端创新机构、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国际科技组织、科技企业落户。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提升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的能力水平。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的科技创新中心,在农业、工业、服务业、社会事业、生态环境、自然科学等领域积极开展科技攻关、技术创新。(牵头部门:市科技局,配合部门:市发展改革委、市外侨办,高新区)

2. 紧扣“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扩大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融入国家乃至全球创新网络,加强与我市国际友好城市的科技合作与交流。探索建立区域性国际科技合作机制与平台,在昆设立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及秘书处,推进与金砖国家的技术成果相互转移转化。开展国际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依托中国—南亚技术转移中心、昆明—万象科技创新中心等进一步构建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双边或多边国际合作机制。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对外合作项目,开展技术联合攻关,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牵头部门:市科技局,配合部门: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农业局、市外侨办、市大健康办)

(五)推进旅游交流

1. 加大国际营销拓展力度。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入境客源输送能力的旅游企业,支持旅游企业参加国际旅游展,开展国际旅游外联业务。加快昆明旅游海外营销中心体系建设,实现昆明旅游的海外常态化营销。宣传、利用好昆明机场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增强对第三国游客的旅游吸引力。加快昆明旅游走出去步伐,依托泛亚高铁和昆曼大通道,巩固提升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和印度等海外客源地市场;依托国际航线的拓展延伸,强化港澳、日韩、俄罗斯、北美、西欧和澳大利亚等入境市场的宣传推广。(牵头部门:市旅游发展委,配合部门:市委外宣办)

2. 推进国际旅游合作。配合云南省推进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国际旅游城市联盟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加强与我市国际友好城市、国际旅游组织的双向旅游交流,推进昆明国际友城旅游联盟建设,健全运行机制,扩大会员规模,发挥国际友城旅游联盟在推进昆明旅游对外合作与交流中的积极作用。加大与国家旅游局驻海外办事处的联系与合作,帮助昆明在海外旅游投资、宣传、文化交流等方面与外方开展实质性项目合作。加强与航空公司合作力度,扩大昆明旅游资讯对国际航班的覆盖率。鼓励我市有实力的旅游企业积极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旅游竞争和合作;加快引进一批实力雄厚、善于经营、社会责任感强的跨国旅游集团,参与我市旅游资源开发和产业整合;积极加入国际性旅游组织,吸引更多旅游组织、旅游跨国公司落户昆明。(牵头部门:市旅游发展委,配合部门:市级相关部门)

(六)推进体育交流

1. 持续举办昆明高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以“和谐、环保,高原体育休闲之都”为主题,把赛事打造成为展示昆明形象的窗口,不断扩大赛事的国际影响力。(牵头部门:市文化广电体育局,配合部门:市级相关部门)

2. 持续举办昆明环滇池高原自行车邀请赛。推进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运动,吸引世界各地自行车爱好者广泛参与,把昆明环滇池高原自行车邀请赛打造成为宣传昆明、展示昆明的城市名片。(牵头部门:市文化广电体育局,配合部门:市级相关部门)

3. 持续举办东川泥石流国际汽车越野赛。依托东川区泥石流赛道的唯一性、天然性、多样性,加大海外推介力度,吸引南亚东南亚国家选手广泛参与,打造名副其实的国际品牌赛事。扩大孟中印缅汽车集结赛影响力,为南亚东南亚国家与中国赛车文化交流搭建平台。(牵头部门:市文化广电体育局,配合部门:市级相关部门)

4. 持续举办昆明国际网球公开赛。充分发挥作为我国唯一举办红土网球公开赛城市的优势,提高赛事规格,支持安宁温泉网球小镇承办高级别国际网球赛事,提升影响力,推广网球运动,发展全民网球,打造全新昆明城市名片。(牵头部门:市文化广电体育局,配合部门:市旅游发展委,安宁市)

5. 建设高原体育文化基地。利用昆明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自然资源,吸引国内外体育组织和团体来昆开展训练、参与赛事。开展青少年足球、排球、篮球、乒乓球、游泳、自行车等体育竞赛活动,扩大交流,提高对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影响力。(牵头部门:市文化广电体育局,配合部门:市级相关部门)

(七)推进宗教交流

建立宗教团体交流机制。发挥地缘优势,在“独立自主、平等友好、相互尊重”原则的基础上,推动我市宗教团体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宗教组织建立交流机制。宣传我国宗教自由、信仰自由及相关政策的真实情况,促进南亚东南亚国家宗教团体、宗教人士对我国宗教政策的了解和理解,讲好中国宗教故事,展示我国各宗教和谐发展的良好形象。引导宗教为促进昆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民族团结服务。(牵头部门:市民族宗教委,配合部门:市级相关部门)

(八)推进媒体交流

1. 建立健全媒体交流传播机制。打造具有区域性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媒体互访品牌和高端对话平台,扩大对外文化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组织策划一批有昆明特色、中国气派、国际水准的大型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展现昆明多元文化。鼓励扶持本地媒体、文化团体、传播机构与国内外媒体、文化团体的交往与合作,推进市属主要媒体与境外主流媒体在新闻采编、稿件互换、信息资源共享、技术共享等方面开展合作。组织团队到国内外举办以昆明文化为主题,形式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推介活动,加大昆明文化整体对外宣传推广力度。(牵头部门:市委外宣办,配合部门:市级相关部门)

2. 打造高层次对话平台。以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沿线国家为重点,加强媒体对话交流平台建设。配合省级相关部门,开展好“南亚东南亚主流媒体云南行”活动。争取中国(昆明)—南亚媒体论坛、孟中印缅媒体高峰论坛、中国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媒体峰会在昆明举办,构筑长期稳定的媒体高层对话平台。(牵头部门:市委外宣办,配合部门:市级相关部门)

3. 完善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对口交流合作机制。大力推动媒体间互访常态化,主动邀请南亚东南亚国家主要媒体负责人和知名记者、编辑、主持人、评论员以及有影响力的独立制作人来昆采访交流、在市属媒体开设专栏,引导他们加深对昆明的认知、增强对昆明的情感。扩大新媒体对南亚东南亚国家的覆盖面,提升昆明文化在南亚东南亚国家的传播力。(牵头部门:市委外宣办,配合部门:市级相关部门)

4. 统筹利用主流媒体、知名网站,精心组织策划,推广昆明城市形象,广泛传播昆明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以及优惠的投资政策,介绍昆明在面向南亚东南亚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作用和贡献,展示昆明良好形象,不断提升昆明对外影响力。与知名国际组织、传播机构、公关公司开展媒体交流、境外推介、项目合作,加强沟通联系,争取舆论支持,有效推进外宣工作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牵头部门:市委外宣办,配合部门:市级相关部门)

(九)推进人才交流

1. 通过集中培训、学习交流、实践锻炼、考察调研等方式,加强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技、艺术、媒体等领域的人才交流,深化其在人文交流领域的互动。努力壮大南亚东南亚语种专业人才队伍,培养一批高层次翻译人才。建立文化传播人才信息库,吸引一批了解昆明历史文化、熟悉南亚东南亚历史文化的文化传播人才参与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注重人才培养引进,打造一支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有较强外语能力、善于沟通协调的对外交流人才队伍。(牵头部门:市外侨办,配合部门:市级相关部门)

2. 充分发挥省会城市青年组织作用。广泛组织昆明市青年企业家、昆明市青联委员及优秀青年干部与南亚东南亚国家青年开展交流学习,寻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合作项目,共同构筑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充满活力的国际性青年工作互动体系;组织、邀请双方优秀青少年代表、优秀学生代表开展友好交流,构建培养青少年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友谊体系,增强昆明与南亚东南亚国家青少年事务的合作。(牵头部门:市委统战部,配合部门:市外侨办、团市委、市工商联)

(十)推进侨胞交流

1. 加强信息、资源的搜集和整理,建立政府部门与企业、民间社会组织间的沟通联系协调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信息畅通、政策咨询和有效服务,为不断促进区域合作创造有利条件。强化服务保障,建立完善对外信息交流和外事服务平台,协调做好外国在昆设立领事代表处相关服务工作,充分利用外事侨务窗口,加强与国际友城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合作,展示昆明良好的对外开放形象,提升昆明对外影响力。(牵头部门:市外侨办,配合部门:市级相关部门)

2. 扩大和拓展民间交流交往。以同乡文化、民间艺术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亲情文化为纽带,积极拓展民间交流交往,加强与南亚东南亚国家云南同乡社团、海外华人华侨社团、海外侨商协会等的联系。发挥昆明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优势,鼓励支持我市民间艺术家及民间表演团体,赴南亚东南亚国家参加民俗节庆、文化交流。逐步在海外华侨华人聚居区建立昆明联络站,借助国家驻外机构、海外留学人员组织、人才机构、华人华侨社团等海外资源,为华侨回国投资、留学人员回国服务牵线搭桥。(牵头部门:市文化广电体育局,配合部门:市级相关部门)

3. 加快打造文化交流品牌、构筑交流平台。加强与周边华人社团各领域交流合作力度。打造“南侨机工”侨务品牌,加强对华侨爱国精神的宣传,弘扬华侨爱国精神。以“侨胞活动日”为契机,邀请和吸引海外华人华侨到昆明交流考察,开展文化交流合作,扩大昆明影响力。打造郑和文化品牌,进一步扩大郑和文化在南亚东南亚的影响力。组织国家和省、市知名艺术家创作具有时代精神,反映华侨历史文化的作品,采用文学、电视、电影、广播剧、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多种表现形式,扩大昆明华侨历史文化在南亚东南亚乃至全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牵头部门:市文化广电体育局,配合部门:市级相关部门)

4. 实施华人华侨及留学人员人才战略。认真落实国侨办“海外人才为国服务计划”,积极配合省外办推进打造云南“侨梦苑”,实施我市“双百计划”,推动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专家数据库”。支持鼓励留学人员到昆明开展创业创新工作,构建留学归国人员“双创”工作“一条龙”服务体系,营造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的良好工作格局。支持高新区、经开区、五华金鼎科技园等留学人员创业园试点创建国家级新侨创业创新基地。(牵头部门:市外侨办,配合部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委)

四、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全市上下要增强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人文交流中心重要性的认识。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推进面向南亚东南亚人文交流中心建设的政治责任,做到“方向上牢牢把握、工作上研究指导、政策上大力支持、投入上给予保障”,推动各项工作部署落实到位,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市级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制定具体细化的工作措施,明确工作重点、实施计划;各县(市)区、开发(度假)园区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找准定位,错位发展,坚持内培外引相结合,多渠道、多层次培养和引进人才,建立一支与区域性国际人文交流中心相适应的人才队伍,创造性推进工作。

(二)强化政策保障

全市各级各相关部门要深入研究国家和省、市相关政策文件,准确把握政策导向和发展重点,积极争取上级的政策支持和资金倾斜,争取国家和省级人文交流建设项目落地昆明。整合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领域各类专项资金,加大区域性国际人文交流中心重点建设项目投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研究谋划一批涉及文化、教育、卫生、科技、旅游、体育的对外交流项目,定好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制定出台在规划、土地、资金、税收、人才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加大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的支持力度,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针对区域性国际人文交流中心建设目标,研究出台支持区域性国际人文交流中心建设的相关金融政策,创新信贷产品与审贷管理模式,鼓励金融机构投资拓展境外文化业务,支持文化企业“走出去”。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跨境文化交流和文化产业项目,支持中介组织和公益组织参与文化交流。

(三)构建服务平台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支持,以昆明为中心构建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交流合作的服务中心,深化和拓展双方在文化交流、文化贸易、文化保护与传播、文化旅游产业领域的深度合作。依托高校、学术研究机构和社会组织,加强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合作,构建促进人文交流的教育和人才培养公共服务平台;依托企业、行业协会、华侨社团、民间组织,鼓励开展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征的文化交流活动,拓展人文交流渠道,促进民心相通、文化相融。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加快建设南亚东南亚语种的文化信息交流平台,拓展与南亚东南亚国家文化交流的路径与方式。搭建信息咨询平台,加强企业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通过“昆明信息港”等网站,为“走出去”企业提供政府重大经济决策和境外、省外投资环境评估及相关合作项目等信息,让更多的企业熟悉了解南亚东南亚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投资环境。加大境外投资企业与国内相关企业之间的交流与联系,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组织意向投资企业系统完整学习我国境外投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项目申报、备案、管理流程。

(四)完善工作机制

建立完善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人文交流中心协调联动、项目推进、考评激励等方面的工作机制,发挥市级相关部门和各县(市)区、开发(度假)园区积极性,构建上下贯通、横向联动的工作机制。各牵头部门要对标对表,切实履行职能职责,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分年度制定工作方案和工作目标,认真抓好,协调落实。

(五)营造良好氛围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促进人文交流的良好氛围。加强省、市合作,形成工作合力,构建省、市共建共享的工作格局。坚持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原则,加强昆明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在文化贸易、文化推广、民俗沟通、文化演艺等方面的合作互动,彰显昆明特色个性,提升昆明文化软实力和文化竞争力,增强国际文化影响力。

附件:建设区域性国际人文交流中心指标体系


附件

建设区域性国际人文交流中心指标体系

准则层

指标层

单位

2020年

2025年

2030年

2035年

区域性国际

人文交流中心

航空港年旅客吞吐量

万人次

6700

9500

12000

14000

国际(地区)航线

100

150

200

210

缔结国际友好城市数量

25

30

35

40

国际组织总部和地区代表处数量(含领事机构及代表处)

15

21

27

>30

年度国际会议及展览活动举办次数

66

78

92

108

入境旅游人次

万人次

165

250

335

450

文创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10

12.3

13.3

15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

98

99

99.45

>99.45

国际学校(中、小学)数量

6

9

12

15

外籍常住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

0.11

0.18

0.27

0.4

注:2035年数据为远景展望推测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