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bet体育_188体育投注-在线APP官网@

图片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人大建议办理结果

昆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关于对昆明市人大十四届四次会议第271号建议的答复

来源: 188bet体育_188体育投注-在线APP官网@   2019-12-11 14:40   字号: [        ]

尊敬的常敏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让昆明历史文化名城绽放新光彩的建议》已交由我局办理。首先,感谢您对昆明城乡规划建设的关心和大力支持,提出宝贵的意见。我局接到建议后高度重视,及时组织工作人员认真研究。现结合我局工作职责,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昆明拥有山环水聚、地质奇观、气候宜人的地理环境特点,独特的山水环境造就了城乡聚落文化景观和影响深远的近现代文化。昆明拥有形胜宏大、依山就势、清晰独特的古城形制及其山水格局,民居多样、地方特征突出、主题鲜明的历史村镇与街区。昆明又因波澜壮阔、遗存众多、影响深远的近代文化与抗战文化,在我国乃至东南亚近现代历史舞台上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以龙潭山遗址为代表古人类遗址,以石寨山为代表的青铜文化,以益州郡、地藏寺经幢、东西寺塔、昆明砖城为代表的古代城市演进,以重九起义、护国起义、抗战史实为代表的近代文化等历史文化异彩纷呈,彰显出昆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的城市文化气质。

自1982年国务院批准昆明为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昆明各级政府精心呵护这项荣誉,高度重视名城的保护与管理,坚持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从规划、建设、管理以及地方法规制定等多个方面开展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我市先后编制并实施了多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及重点地段保护规划,不断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管理体系;先后制定与颁布了多项昆明历史文化名城相关保护法律制度和建设规划管理办法,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积极推进政策实施;推进了若干昆明特色系列遗产内涵的研究工作;并成立名城保护委员会、昆明市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来强化名城保护管理,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名城及其历史文化遗存,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取得了一定成效。也出现了诸如历史文化名城原有的空间尺度和肌理不断发生变化,城市传统格局、景观视廊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名城内涵与保护内容还需进一步挖掘与完善、保护对象申报认定工作滞后、保护利用水平需要提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体系需进一步完善、保护资金来源有限等问题,如何全面提升和打响“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品牌,延续昆明历史文脉,彰显昆明文化形象,增强昆明的吸引力、影响力和美誉度,一直是昆明城乡建设的重大课题。

二、进一步落实建议工作

对于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让昆明历史文化名城绽放新光彩的建议,我们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很有见地、很有价值,对推动其保护、传承、发展很有帮助,所涉及的问题能解决的将立即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并逐一细化到具体工作中,从以下方面进行落实:

(一)全面提升历史文化名城品牌吸引力

2019年1月7日,我市举行了中国共产党昆明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全会听取、审议通过了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滇中新区党工委书记程连元同志代表市委常委会所作的题为《深化改革强动能,扩大开放增优势,聚力创新促转型,高质量推进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的报告。报告提出以“提品质”为重点,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完成环滇池空间形态与城市天际线等188bet体育_188体育投注-在线APP官网@编制,出台实施城市空间管控和特色风貌塑造指导意见,初步形成国土空间规划成果。围绕彰显特色魅力,坚持规划引领、建管并重,在提升城市品质上实现新突破。狠抓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升“世界春城花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健康之城”的知名度美誉度。要优化城市空间格局,高标准、高质量开展好城市设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特色风貌塑造等重点188bet体育_188体育投注-在线APP官网@编制,科学谋划昆明“成长坐标”。要提升城市风貌形象。推进翠湖片区、“昆明老街”片区、南强历史街区整体联动,保护好历史文化建筑群落和人文景观,留住昆明特有的“城市基因”。

同时,根据我市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相关要求,全面提升历史文化名城品牌吸引力是加快把昆明建设成为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重要工作之一。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国家、省、市对保护历史文化风貌、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文化引领发展战略,以保护昆明历史文化遗产、改善人居环境、促进昆明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保护与发展协调,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底蕴,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培育城市文化气质,着力打造保护利用水平较高、历史文化格局完整、个性特色鲜明的国际知名历史文化名城,我市认真研究并编制了《昆明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工作推进实施方案》(下文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提出通过深入挖掘昆明历史文化底蕴、民族文化资源,集中力量实施一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创新一批历史文化展示传播模式,打造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品牌项目;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村镇、传统村落、文物古迹、历史建筑的保护修复和合理利用,传承民俗节庆、传统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历史文脉,丰富城市内涵,充分展示昆明山水城市之美、历史文化之韵。实现历史文化名城风貌、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历史文化展示效果、历史文化名城影响力的有力提升。围绕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总要求和总目标,梳理了近期、中远期一系列具体项目,包括以名城专项保护规划为纲领,挖掘展示名城人文魅力,建设国家对外文化窗口;开展《滇池国家遗址考古公园(晋城片区)概念性规划》编制工作,厘清石寨山文化(滇文化)在中国西南乃至东南亚地区的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历史地位;推进历史城区、历史地段、街区等保护管理工作,凸显“三山绕一湖、城轴带相连”的人文魅力名城文化核心区域空间特色;充分挖掘革命历史及遗址,强化陆军讲武堂、西南联大等昆明近代抗战红色文化品牌建设,扩大国际文化影响力;推进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的申报工作,彰显环滇池湖滨聚落的独特魅力;推进传统村落文化保护,激活传统村落内在活力;持续推进历史建筑确定工作,注重活化利用,不断拓展资源类型和价值广度;加强对非国有博物馆在项目申报、管理运行、服务提升方面的扶持和指导;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力度、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合理利用、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水平;构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产品,活化城市文化脉络等。

下一步,我市将认真落实完成相关项目,深入挖掘我市历史文化内涵,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名城及其历史文化遗存,把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与全面提升和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品牌结合起来,延续昆明历史文脉,彰显昆明人文魅力,增强昆明的吸引力、影响力和美誉度。

(二)从法律层面完善历史遗存保护制度

现行《昆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自2012年1月1日施行以来,昆明市相继出台了系列政策文件、建立了历史文化名城管理体制,编制完成《昆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4-2020)》及《昆明文明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修编)》、《南强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昆明翠湖周边历史文化片区整治提升规划》、《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保护规划》等多个片区保护规划及188bet体育_188体育投注-在线APP官网@,并在具体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审查制度及行政许可制度中落实各层级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求。2017年10月,188bet体育_188体育投注-在线APP官网@成立了昆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和昆明市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负责按照条例指导、协调涉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重大事项,监督执行有关名城保护的法律、法规;统筹指导昆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审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研究昆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大事项。至2019年,我市经省政府批准认定省级历史文化街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各一处,批准市级历史村镇一处,传统村落24处;已完成4批次共计80处历史建筑的申报及批准程序,并已向社会公布,其中已有46处因历史价值较高、保护状况较好被公布为文保单位和登录文物。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陆续在城市规划编制管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划定、文物保护利用等方面出台了重要工作意见和方针政策,我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现行法规、政策已难以适应新的保护要求。具体存在四个方面的主要问题与矛盾:一是保护对象的范畴不全面;二是保护对象申报标准、程序及保护措施等规定过于笼统,可操作性不强;三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资金来源及使用方式单一;四是保护利用方式单一。为此,现行《条例》亟需加以认真修订,以期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管理的需求。

按照我市人大立法计划,修订《昆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被确定为市人大2019年度立法项目。2018年,我市已完成了《条例》修订的立法调研工作,学习借鉴其他历史文化名城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历史建筑、街区活化利用、制度设计等方面积累的较多先进理念和经验,包括在立法及保护、利用、管理等方面也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2019年,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在原《条例》基础上,拟在拓展保护对象、明晰部门责权、落实保护资金、加强保护名录制度管理、加强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强化各层级保护规划要求、增补保护与利用措施等方面对条例进行修订。

在明晰部门责权部分,本次修订根据昆明的工作实际,在现行《条例》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市、县(市、区)、镇、街道办事处各级政府负责各辖区内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明确了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城乡建设部门等各职能部门责权。按照2017年10月《188bet体育_188体育投注-在线APP官网@办公厅关于成立昆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的通知》及《188bet体育_188体育投注-在线APP官网@办公厅关于成立昆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的通知》要求,完善了昆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及专家委员会工作职责。同时,考虑到现行《条例》对历史建筑保护要求较为薄弱的情况,结合我市工作开展实际, 本次修订进一步强化了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方面的要求。修订明确了我市历史建筑的确定标准、明确了历史建筑应编制保护图则及图则编制要求、确定了历史建筑的分类保护措施、维护修缮和使用要求、历史环境保护要求等内容,明确了历史建筑保护责任人及保护修缮责任等。通过《条例》对部门责权、相关工作的落实及督促检查等进行明确。

(三)充分依靠政协、民主党派等资源优势,不同渠道深入挖掘昆明历史文化资源。

近年来,我市充分依靠政协、民主党派等资源优势,从不同渠道深入挖掘昆明历史文化资源。2017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精心领导下,市政协与各级各部门的通力配合,开展了翠湖周边历史文化片区提升整治,各项工作稳步推进,目前,项目一期“两坡一街”提升整治示范工程及洗马河水系恢复及带状公园建设工程已全面完工并开放使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在提升城市品质形象和文化底蕴的同时,激发了片区发展活力。为贯彻落实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程连元同志在“市级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有关人民团体专题调研协商座谈会”上提出“由市政协党组牵头研究,统筹考虑将打造西南联大历史文化品牌纳入翠湖周边历史文化片区品质提升总体规划”的工作指示,以及2017年1月4日由熊瑞丽主席、王建颖副市长主持召开的翠湖历史文化旅游片区改造提升和西南联大历史文化品牌打造工作专题会议的精神,在市政协的积极配合和支持下,由原昆明市规划局作为牵头单位负责组织完成了《西南联大历史文化品牌相关规划(初步成果)》,于2018年9月报市名城委会审议通过,后续将由五华区、盘龙区、呈贡区政府分别开展五华西南联大旧址、盘龙宝云片区、呈贡片区等三个文物集聚片区及其它散落遗存点的保护及利用规划编制相关工作。2019年,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文化和旅游局积极配合市政协开展历史文化街区重点调研视察工作,依托市政协为我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言献策。在后续工作开展中,将充分依靠政协、民主党派,保护好、传承好、整合好、打造好相关历史文化资源。

(四)加强环滇池地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2014年11月27日,云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同意《昆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4-2020)》。该版保护规划范围与城市总体规划范围一致,适用范围为整个昆明市域范围,面积约21011平方公里。其中,保护规划划定环滇池地区面积为2180平方公里,历史城区面积为4.7平方公里;保护规划在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保护单位三个层次的基础上增加市域、环滇池地区、历史建筑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四个部分的保护内容。我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内容已从以文物保护为中心的单一保护,发展到增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重要内容的双层次保护,进而又增加到包括历史文化街区的多层次保护,至此,已初步形成了富有昆明特色的以历史文化名城为主体,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建筑、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四个层次的保护体系,以及古树名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对应的文化空间所构成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工作框架格局,管理保护范围逐步从历史城区向环滇池地区和市域范围延伸,保护对象不断扩展。

1.开展《昆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4-2020)》修编工作

在新时期进一步强化历史文化保护理念的指引下,历史文化遗产的内涵与广度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拓展,随着昆明市环滇池流域遗址考古、历史文化遗产普查等工作的深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内容亟待增补完善及整合提升;随着昆明城镇化深化发展、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的推进,城乡一体、全域统筹发展成为新时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昆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4-2020)》实施末期将至,结合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规划目标与思路,我市将开展《昆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4-2020)》修编工作。修编工作将从区域视角下,以未来昆明面向南亚东南亚文化中心为定位,深入断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加强昆明魅力文化塑造;开展面向全域的历史文化资源梳理,结合自身特色深化完善昆明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形成覆盖全市的更加全面的保护框架,进一步梳理协调保护与城乡发展的关系,建立起全域统一的保护思路与管理机制。规划将更加注重对城市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加强市域层面的全域保护,完整展现不同历史时期发展积淀形成的城市空间脉络,强化环滇池地区的遗产保护。

2. 开展《滇池国家遗址考古公园(晋城片区)概念性规划》编制工作

石寨山文化是以典型遗址——石寨山古墓群命名的考古学文化,是云南乃至中国西南青铜时代—铁器时代最具影响力的考古学文化之一,是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记载的“古滇国”的历史见证,是云贵高原发展程度最高的考古学文化之一,对中国西南乃至东南亚地区的古代文化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有着极高的科学研究、宣传、展示利用等价值。晋宁区石寨山遗址片区是石寨山古墓群遗址本体,是战国至汉代滇王及其家族臣仆的墓地,是秦汉时期滇国的统治中心,对研究滇池地区的古代民族史、冶炼和宗教习俗、凸显古滇文化在东南亚区域青铜文明的重要历史地位具有重大意义。石寨山古墓群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全国“十一五”100处大遗址之一。为进一步推动石寨山遗址片区的保护利用工作,带动遗址区及周边片区的提升发展,基于真实性与完整性的遗址保护与展示,我市正在组织开展《滇池国家遗址考古公园(晋城片区)概念性规划》编制工作。规划将借鉴柬埔寨吴哥窟、杭州良渚、西安大明宫、成都金沙等类似项目的经验,将文化遗产资源与生态自然资源紧密结合,打造具有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的双重价值、具有遗产保护与带动旅游的作用、承担着“展示主体”与“展示载体”两个功能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同时,随着环滇池流域历史文化遗产普查等工作的深入,我市还将不断推进环滇池区域历史文化名村、文物和历史建筑、传统村落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凸显环滇池聚落遗产的历史韵味。

(五)尊重历史原貌,保护历史文化资源

1.积极开展文物普查工作。

近年来,我市先后开展了全国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和昆明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对全市现存的文化资源遗存进行了普查登记。在2011年结束的全国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中全市共登录不可移动文物2564项,其中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1912项,复查文物509项,消失文物143项。普查登录的不可移动文物涵盖六大类别,其中古遗址177处,占总量的7.31%;古墓葬136处,占总量的5.62%;古建筑1004处,占总量的41.45%;石窟寺及石刻325处,占总量的13.42%;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751处,占总量的31.01%;其他为29处,占总量的1.2%。在新发现的1912项不可移动文物中,古遗址108处,占总量的5.65%;古墓葬98处,占总量的5.13%;古建筑843处,占总量的44.09%;石窟寺及石刻228处,占总量的11.92%;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612处,占总量的32.01%;其他为23处,占总量的1.2%。截至2016年10月31日,昆明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共登录文物收藏单位56家,登录文物13264件/套(共计32129件)。

2.加大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利用工作。

大力扶持如大观楼、金殿、黑龙潭等以保护、展示不可移动文物为主体的公园、景区景点发展。不断加强对如圆通寺、筇竹寺、盘龙寺和西山宗教建筑群等宗教文物使用单位的管理引导,充分发挥古刹名寺在昆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历史文化传承方面的积极作用。

科学推动了历史文化资源与休闲文化产业的结合。在对东西寺塔片区、翠湖片区、文明街片区的规划建设中,按照有利于文物保护与展示的原则,对片区内业态布局进行优化提升,强调与文物始建功能相符合、历史风貌和文化功能相协调的文化休闲产业植入。大力建设了历史文化品牌项目。投入资金对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进行环境整治,依托旧址建筑建设了以“百年军校、将帅摇篮”展览主题的历史博物馆。大力推动西南联大历史文化品牌建设,依托高校力量和西南联大旧址,建设西南联大旧址纪念馆。不断彰显聂耳品牌,利用聂耳故居和聂耳墓,分别建设了相关展览和参观设施。通过努力云南陆军讲武堂和西南联大旧址被纳入国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积极推动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与公益性事业的相互结合。充分利用国有不可移动文物开展面向社会公众的公共服务,积极推动不可移动文物向社会开放参观。目前,昆明市已经建立文物保护管理所、博物馆或辟为公园、广场等参观游览场所的国有文物保护单位有68项。

3.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

通过采集、拍照、录音、摄制等多种手段进行保护名录档案的建设,初步形成我市非遗资源数据库。利用民俗节庆、对外交流等各种机会,搭建平台,扩大影响,连续举办六届“官渡古镇全国非遗联展”,初步形成了一个全国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活动。深入挖掘提升民族民间舞蹈、音乐、曲艺等独具昆明特色的文化资源,打造民族民间歌舞乐精品。建立非遗保护传承基地,共有省级非遗保护传承基地4个,命名市级非遗保护传承基地14个。加大刺绣、斑铜、乌铜走银、云子围棋等经济类非遗项目市场开发,有效推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生产性保护。深入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以创建“非遗传承示范学校”为抓手,以编写非遗乡土教材和读物、非遗进校园展示展演、培养非遗传承师资队伍等内容为重点,培育命名了首批6所“非遗传承示范学校”,营造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以民族团结示范村和民族特色旅游村寨为载体对民族文化旅游进行开发利用,陆续创建了一批有浓郁民族文化的特色村寨,完成了嵩明县新大湾村等5个民族文化示范村,石林县糯黑村等5个民族特色村的创建工作。

4.规范文物保护工作。

针对文物修缮工作,市文物局始终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国标《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1993)、《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资质管理办法》、《文物保护工程施工资质管理办法》、《近现代历史建筑结构安全性评估导则》(WWT+0048—2014)、《文物保护项目评估规范》(WWT+0070—2015)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和规定进行组织实施,我局在2017年也出台了《昆明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工程管理暂行办法》对文物保护工程项目作了进一步要求和规范,确保文物修缮“不改变原状”等原则的落实。

(六)不断提升“世界春城花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健康之城”的知名度美誉度

深度挖掘昆明滨水、历史、气候、文化等独特要素,把资源禀赋、民族传统、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提升“世界春城花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健康之城”三大城市品牌,充分彰显昆明的特色与个性,建设区域性国际和谐宜居城市,有效提升昆明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是我市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重要内容之一。昆明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工作中,将加强对城市的空间、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精心设计城市形态、城市轮廓、建筑景观与色彩、标志系统,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深度挖掘、融入花文化内涵,坚持“以春打底”“以花为媒”,共同彰显昆明独特的城市个性魅力。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昆明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关心和支持,我局将在后续的工作中认真落实相关建议,积极推进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建设工作。真诚地希望您在今后的工作中对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提出更多更好的意见、建议。相信有您的支持和帮助,昆明的历史文化名城工作一定能做得更好。

昆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019年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