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bet体育_188体育投注-在线APP官网@

图片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规划信息

188bet体育_188体育投注-在线APP官网@办公室关于印发昆明市健康城市建设发展规划(2020—2025)的通知

来源: 188bet体育_188体育投注-在线APP官网@办公室   2021-01-04 17:41   字号: [        ]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开发(度假)区管委会,自贸区昆明片区管委会,各直属机构:

《昆明市健康城市建设发展规划(2020—2025)》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188bet体育_188体育投注-在线APP官网@办公室

2020年12月31日

(此件公开发布)


昆明市健康城市建设发展规划(2020—2025年)

序言

第一章 建设基础

一、人群健康水平

二、人居健康环境

三、社会健康保障

四、健康服务能力

五、健康文化氛围

六、健康产业结构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第三章 推进社会健康治理现代化

一、完善健康治理体系

二、提升健康治理能力

三、提高应急治理能力

四、推进健康治理信息化工程

第四章 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

一、改善人居环境工程

二、普及健康生活工程

三、优化健康服务工程

四、构建健康社会工程

五、发展健康产业工程

第五章 促进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

一、未成年人健康促进行动

二、职业人群健康促进行动

三、老龄人群健康促进行动

四、特殊人群健康促进行动

第六章 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二、强化宣传引导

三、强化监测评估


序  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要发展,健康要上去,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都离不开健康,要大力发展健康事业,为广大老百姓健康服务”。健康是构成一个充满活力经济体的关键社会要素。未来5年是昆明市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关于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有关要求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和中国健康之城的关键阶段,是昆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重要考验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的攻坚时期,也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战略机遇期。建设健康城市是昆明市委、市政府打造“中国健康之城”的核心要义。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齐心协力把‘十四五’规划编制好”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大健康发展规划和“十四五”规划编制要求,依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国发〔2019〕13号)、《“健康云南2030”规划纲要》和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关于开展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全爱卫发〔2016〕5号)有关推进健康城市建设的有关内容,我市编制了《昆明市健康城市建设发展规划(2020—2025)》(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从推进社会健康治理现代化、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3个维度出发,提出“完善健康治理”1个体系,“提升健康治理和应急治理”2项能力,实施“治理信息化、改善人居环境、普及健康文化、优化健康服务、构建健康社会、发展健康产业”6大工程,落实“深化污染防治攻坚、城市环境品质提升、传播健康知识、倡导合理膳食、促进全民健身、提高医疗服务技术水平、加强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健全传统医药服务体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控、减少意外伤害、控制烟草暴露、加强心理卫生、促进健康公平、培育健康单位、大健康产业品牌打造、未成年人健康促进、职业人群健康促进、老龄人群健康促进、特殊人群健康促进”等20项行动的大健康建设蓝图,全面推进昆明市健康城市建设。该《规划》是各级党委政府推进大健康建设的重要依据,也是编制及实施我市各级区域规划、制定有关政策以及年度计划与考核的重要依据。全面实施并完成《规划》提出的奋斗目标和任务,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一章  建设基础

昆明市自古就是西南重镇,是中国大陆面向东南亚和南亚地区开放的重要门户城市,也是经过国务院批复确定的“国家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享有“春城”美誉。改革开放40多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健康城市建设有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人群健康水平

2018年,昆明市居民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9.01岁,高于全国平均值(76.70岁);婴儿死亡率降至3.25‰,低于全国平均值(6.1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4.28‰,低于全国平均值(8.40‰);孕产妇死亡率11.62/10万,低于全国平均值(18.3/10万);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12.25%,低于全国平均值(19.10%);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为91%,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为34.96%,均处于全国中游水平;全市无甲类传染病报告病例,乙类传染病发病率(报告发病/死亡率,下同)为160.34/10万,均低于全国同期水平(全国甲类发病率0.0020/10万,乙类发病率220.51/10万);全市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为568.44/10万,高于全国水平(338.90/10万),全市丙类传染病无死亡病例。

二、人居健康环境

2018年,全市森林覆盖率49.57%,在全国同等城市中排名第4位;可吸入颗粒物(PM10)51微克/立方米、细颗粒物(PM2.5)28微克/立方米,全年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61天,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8.90%,在全国169个重点城市中排名15位;主城区区域环境昼间噪声平均值54.4分贝,功能区监测总点次达标率全国排名第1位,夜间监测总点次达标率全国排名第5位(2017年数据);水环境治理成效显著,滇池草海、外海水质均达到Ⅳ类,为1988年建立滇池水质数据监测库30年来最好水平,国家考核断面地表水达标率为73.90%(无排名数据);基础设施方面,城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4.6平方米,处于全国前列水平,每平方公里公厕数量高于国家标准;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94平方米,处于全国中下水平。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已连续多年维持在100%,主城区30%的街道已经开展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实施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区面积已达88.11平方公里。

三、社会健康保障

2018年末,昆明市常住人口685万人。其中,户籍总人口571.66万人。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988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95元,分别高出全国水平3737.2元和278元。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65.42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11.36万人,截至2019年末,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12.49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60.98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92.5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05.8万人,参加工伤保险的职工人数110.75万人。全市社会保障水平与国内主要城市尚有一定差距。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8.79%,与全国水平持平(88.80%),学前教育毛入园率97.86%,高于全国水平(81.70%)。全市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08,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2.45人,“伤害”在全市居民前十位死亡原因中排第四位,是中低年龄组第一死因。

四、健康服务能力

近年来,昆明市进一步加快信息化建设和“互联网+健康医疗”的步伐,以电子病历信息系统建设和预约挂号平台为突破口,努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管理水平和居民对健康医疗的获得感。2016年,昆明市通过了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获三级(地市级)成熟度认证。2018年,全市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4.18人,不仅超出全国水平,并已提前达到“健康中国2030”考核目标;全市每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数5.44人、每千人拥有全科医生人数2.01人、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9.23张,均超出全国水平(3人、0.15人、6.03张)。

截至2019年12月,全市共有户籍老年人口111万人,户籍老龄化率为19.20%。市人民政府始终把养老服务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开展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免费接种23价肺炎疫苗、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保健补助发放、建设城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床位、兴办养老机构等工作,连续9年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列为政府10件惠民实事,不断加强政策引领,切实加强兜底保障水平,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事业发展,努力弥补服务短板,初步形成了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衔接的养老服务体系。全市现有养老服务席位2.64万张。

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在全国率先设置留验站对重点人群进行集中隔离观察,28天建成应急病房,确诊病例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派出2批次133名医务工作者驰援湖北,制定全国首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领域地方标准,获评《2020城市应急能力报告》A级城市。

五、健康文化氛围

全市媒体健康科普栏目丰富多彩,健康传播氛围浓厚。全市在昆明电视台K1频道、云南广播电视台七彩公交频道和FM100.8、91.8交通之声以及昆明日报、掌上春城共设置了6个健康栏目,并开办了“健康春城”健康主题网站。2018年,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0.36%,高于全国平均值(14.18%)。其中,城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24.8%,农村居民为14.50%。此外,全市社会人群互助友爱的文明氛围浓厚,参与志愿者服务的积极性高涨。截至2018年底,全市在“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中注册的志愿者总人数达到960188人,占全市常住人口比例14.02%,居全国中上游水平。

六、健康产业结构

2016年9月,昆明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结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把昆明加快建设成为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全面打造“世界春城花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健康之城”三大城市品牌。市委、市政府重点围绕“个人身心健康、人与人关系健康、人与环境关系健康”的三大内涵,聚焦“医疗服务、健康产品、健康管理、健康养老、健身休闲、健康旅游、智慧健康”七大重点领域,部署“医、药、养、健、游、食”六大产业,全力开展打造生命科学创新中心、健康产品制造中心、高端医疗服务中心、候鸟式养生养老中心、高原健体运动中心、民族健康文化中心等六大中心的具体工作。2017年,昆明大健康产业完成增加值690亿元左右,占全市GDP比重约14%,占云南省大健康产业增加值比重约68.80%。2018年,全市大健康产业增加值增速10%。

自市委、市政府实施大健康发展战略以来,昆明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为全市进一步深入推进健康城市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建设基础。当前,昆明市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快速的城镇化进程和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使得全市自然环境、城市管理、社会保障、经济发展、市民生活方式都面临着众多新挑战。局部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已达到或超过上限,滇池总磷、总氮等关键性因子仍然需要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基层健康状况亟待改善,健康服务能力与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要求仍有较大差距;生物安全和传染病防控压力依然巨大,艾滋病防控工作面临新挑战,禁毒工作形势严峻;居民不良生活方式亟待改进,慢性病防治工作面临挑战,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需要加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尤其是农村居民不容乐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仍需推进;公共场所控烟工作面临严峻形势;养老服务供需矛盾突出,影响居民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日渐凸显;健康信息化建设步伐有待加快。凡此种种问题很难从单一的部门或领域进行解决。因此以建设健康城市为突破口,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成为破解这些问题的关键举措。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贯彻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创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内涵,加快推动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持续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改善人居健康环境、完善社会健康保障、促进人群健康水平、优化健康服务水平、构建健康治理体系,全方位、全周期保障市民健康,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健康基础保障,全面打造健康昆明建设新格局。

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健康优先。把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立足昆明实际,将促进健康的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的全过程,加快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实现健康与经济社会良性协调发展。

改革创新。坚持党委政府主导,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健康治理环节改革步伐,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破除利益固化藩篱,清除体制机制障碍,发挥科技创新和信息化的引领支撑作用,形成具有昆明特色的大健康建设体制机制。

科学发展。把握健康领域发展规律,坚持预防为主,转变服务模式,关注健康社会决定因素,实现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推动健康服务绿色集约式发展,提升健康服务水平。

公平公正。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推动健康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维护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逐步缩小城乡、地区、人群间基本健康服务和健康水平的差异,实现全民健康覆盖,促进社会公平。

二、发展目标

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全周期维护生命健康,把昆明打造成为健康服务贯穿全程、环境友好宜居、社会和谐安定、健康产业发达、健康文化鲜明、引领西部、示范全国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健康之城”。具体指标见下表。

昆明市健康城市建设规划主要指标一览表


序号

指标

2018

2022

2025

健康环境

1.

市区日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

98.8

98

>98

2.

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天)

0

0

0

3.

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82.0

≥82

85

4.

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建成区)

95

≥95

≥95

5.

生活饮用水水质达标率(%

100

100

100

6.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率(%

100

100

100

7.

受污染地块及耕地安全利用率(%

74.9

≥80

8.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99.7

100

100

9.

城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

30/10

70/30

90/60

10.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

10.94

≥8

≥8

11.

公共厕所设置密度(座/Km?

7.47

稳步提升

稳步提升

12.

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农村)(%

57.5

≥70

≥80

13.

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

C

C

B

14.

国家卫生乡镇占比(%

7

≥20

≥25

健康社会

15.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97.67

≥96

≥96

16.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

97.84

201998.18%

≥9896

≥9896

17.

城镇(调查)失业率(%

3.09

≤4

≤4

18.

城镇职工基本医保政策范围内报销比(%))

79.15

≥79

≥79

19.

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政策范围内报销比(%

65

≥65

≥65

20.

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

57.6

>60

>60

21.

城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平方米/人)

4.6

≥4.6

≥4.6

22.

城市慢跑步行绿道人均长度(M/万人)

1.9

≥2.5

23.

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比例(人)

2.42

≥2.5

≥2.8

24.

农村行政村体育设施覆盖率(%

90.33

≥91

≥91

25.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88.79

≥89

≥89

26.

每千名老年人口拥有养老床位数(张)

36.76

40

40

27.

1亿元GDP安全生产事故死亡率

0.08

0.07

0.06

28.

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

1.22

≤1.2

≤1.15

29.

主要食品评价性抽查合格率(%

97

≥98

≥98

30.

主要药品监督抽检合格率(%

97

≥98

≥99

31.

食品抽样检验4批次/千人

6.22

≥4.0

≥4.0

32.

百人以上内部食堂油/盐采购量降幅(%

降幅>10

降幅>20

33.

食物中毒频次降幅(%

降幅>10

降幅>20

34.

辖区职业病诊断服务覆盖率(%

80

85

35.

重点行业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率(%

80

85

36.

职业健康检查覆盖率(%

41.09

≥98

≥98

37.

健康社区覆盖率(%

10

20

38.

健康学校覆盖率(%

10

20

39.

健康企业覆盖率(%

20

50

健康服务

40.

高血压社区规范管理率(%

61.1

≥75

≥75

41.

糖尿病社区规范管理率(%

60.2

≥60

≥65

42.

常见恶性肿瘤诊断时早期比例(%

≥30

40

43.

产前筛查率(%

98.8

≥99

≥99

44.

孕产妇系统管理率(%

84.51

90

≥90

45.

儿童健康管理率(%

92.83

≥93

≥95

46.

农村妇女两癌筛查率(%

≥80

≥80

47.

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

99.85

≥95

≥95

48.

精神障碍社区康复规范开展率(%

80

>90

49.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

66.57

70

>80

50.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

60

70

51.

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

50

60

52.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

4.18

>4.6

>5.0

53.

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

2.01

2.1

2.3

54.

每万人口拥有公共卫生人员数

8.92

9

>9

55.

二级以上医院设置老年科比例(%

>50

>70

56.

每千人口拥有医疗卫生床位数

9.29

>9.29

>9.3

57.

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

27.5

<27.5

58.

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

6.6

>6.6

59.

卫生健康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8.25

>8.25

>8.25

60.

30分钟卫生服务行政村覆盖率(%

100

100

100

61.

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占比(%

86.6

90

95

健康人群

62.

人均期望寿命

79.01

80.1

81.1

63.

婴儿死亡率(

3.25

5

5

64.

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4.28

≤6

≤6

65.

孕产妇死亡率(1/10万)

11.62

≤14

≤14

66.

出生缺陷发生率(1/万)

202

<202

<202

67.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良率(%

31.48

50

>50

68.

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

91

92

92

69.

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

51.86

降幅>1%

降幅>2%

70.

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

12.1

12

12

71.

18—50岁人群高血压患病率(%

22

22

72.

肿瘤年龄标化发病率变化幅度(%



73.

意外伤害案件发案率(1/10万)

0.178

0.174

0.170

74.

艾滋病三个90%”完成情况%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检测发现率(%84.4%);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接受抗病毒指标比例(%82.6%;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成功率(%89.1%

>90

>90

75.

肺结核发病率(1/10万)


<55

有效控制

76.

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1/10万)

160.87

160.87

160.87

健康文化

77.

15岁以上成人吸烟率(%

25.4

<25

<25

78.

二手烟暴露率(%


<60

<50

79.

青少年吸烟率(%


5

5

80.

无烟党政机关覆盖率(%


100

持续保持

81.

全面无烟法规保护的人口比例(%


30

>30

82.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

39.46

≥40

≥42

83.

中小学生每天校内体育活动时间(小时)

≥1

>1

>1

84.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20.5

≥28

≥30

85.

媒体健康科普水平(各媒体平台设立专栏)

7

持续增加

持续增加

86.

寄宿制中小学校或600名以上的非寄宿制中小学校配备专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600名学生以下的非寄宿制中小学校配备专兼职保健教师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

70

>70

87.

注册志愿者比例(%

14.02

16

>20

88.

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工作人员的中小学比例(%

49.13

80.60

>80

健康产业

89.

全市健康产业增加值(亿元)


1000

2000

90.

全市健康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


16

20

91.

健康产业增加值增速(%)

10

15

15

第三章 推进社会健康治理现代化

一、完善健康治理体系

健康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涵之一。充分发挥“昆明市推进大健康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大健康建设平台作用,推进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健康中国行动组织实施和考核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9〕32号)有关要求,编制健康昆明建设考核办法及实施方案,通过将健康城市建设纳入地方党委政府和市直部门综合目标考核的形式,建立党委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健康城市建设机制,形成全方位推进健康昆明建设的城市健康治理现代化体系。

二、提升健康治理能力

“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是现代化健康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以在昆高校、科研院所及市直机关事业单位为主体,面向全国选拔和聘请具有大健康理念的专业人士,组建昆明市健康城市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全市健康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将健康城市建设有关内容纳入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日常培训课纲,全面提升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健康治理能力。同时,积极探索开展全市重大规划、工程项目健康影响评价工作,把疾病预防控制关口继续前移,实现零级预防的健康促进源头治理。

三、提高应急治理能力

充分认识昆明本地火灾、水旱灾、自然灾害、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风险和生物资源丰富多样的现状,建立完善全市事故灾难和自然灾害分级应对制度。把生物安全和防范重大疫情纳入全市安全体系,系统规划全市城乡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城市生物安全治理能力。强化风险意识,完善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监测、预警、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推动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和应急管理高效协同、无缝衔接,健全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工作机制。

四、推进健康治理信息化工程

“互联网+”是实现健康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工具。以全市“最多跑一次”平台架构为基础,打通网格人口、社会保障、医保支付、教育学籍、生态环境、公共卫生、健康监测、健康体检、医疗、养老、体育等健康有关领域的信息孤岛,探索建立昆明市智慧健康治理系统,为大健康事业和产业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实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精准治理、高效治理和全面治理。


第四章 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

一、改善人居环境工程

(一)深化污染防治攻坚行动

加强源头管控,用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约束空间利用格局和开发强度,从源头上杜绝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针对不同流域、区域和行业特点,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治污、精准发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巩固“两湖两江”流域保护治理及修复、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及重点流域规模化畜禽养殖整治、生态保护修复及自然保护区整治、固体废物及重金属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和黄标车淘汰、工业园区污染治理和主城区工业企业搬迁及砖瓦行业整治、城市扬尘综合治理、油烟和噪声污染整治等10项攻坚战的成果,并建立长效机制。逐步探索建立环境与健康的监测和风险评估体系,预防控制环境污染有关疾病发生。

(二)城乡环境品质提升行动

将健康促进元素和城市美学设计融入城市国土空间规划,推进市容面貌进一步彰显“美丽春城”、“健康春城”、“宜居春城”和“浪漫春城”的城市特质。强化城乡爱国卫生运动,以改善群众居住环境为重点,加大城乡环境卫生综合管理力度,确保城乡建成区、道路沿线及公共场所等无裸露垃圾,有序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市区范围实现无违建、无占道经营、无乱堆乱放、无乱涂乱画;健全病媒生物监测网络,有效降低“四害”密度,重点地区、重点场所全部达到病媒生物防治C级认证资质;全面推进城乡厕所革命,城镇消除旱厕,进一步提升市区公厕环境卫生品质,提高农村地区无害化卫生厕所覆盖率。加强公共场所洗手设施建设。确保公共场所清洁消毒全覆盖。加强农贸市场卫生管控。

二、普及健康生活工程

(一)传播健康知识行动

建立并完善全市健康科普专家库和资源库,以及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同时强化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健康促进与教育的激励机制。完善健康教育网络,形成单位、社区承担单位内部和属地健康教育职责的主体责任共识,各级电视台、电台、报纸等各类媒体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公益宣传必备内容,并主动持续开办优质健康科普节目。按照每万人配备1名以上健康素养讲师的条件,培养“既能讲得对又能讲得好”的权威健康素养讲师,建立全市健康素养讲师团,针对全市居民薄弱的健康生活方式素养、健康技能素养、慢性病防治素养、基本医疗素养、传染病防治素养等内容,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广泛宣传健康科普知识。同时,加大健康文化领域执法力度,不断打压虚假健康宣教信息生存空间,营造良好的城乡健康文化氛围。

(二)倡导合理膳食行动

合理膳食是健康四大基石之一。巩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试点创建成果,进一步严查关停全市范围内野生动物非法加工售卖,向公众普及膳食营养和食品安全知识,引导社会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督,落实企业、单位主体责任。聚焦学校、医院、养老机构等单位食堂和社会餐厅等场所,加强膳食营养和食品安全指导,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食堂和社会餐厅积极开展减盐、减油、减糖活动和配备营养餐活动,以及减少熏、腌、炸、烤食品的制备。鼓励“建新园”、“德和罐头”等在昆老字号餐饮和食品加工生产企业推出“减盐版”特产食品,并做好经济学评价。加强对食用野生菌中毒风险的安全教育,从源头采购、中间销售、末端消费等各个环节强化野生菌市场监管力度,严防发生因食用野生菌引起的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到2025年,就餐人数在100人以上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食堂的食盐、食用油采购量下降30%,食物中毒频次降幅下降30%。

(三)促进全民健身行动

统筹规划全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大中型体育场馆,大力发展社区多功能运动场,因地制宜建设便民基层体育设施,城市社区和有条件的农村社区积极构建“15分钟健身圈”。研究制定“学校内部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方案”,逐步将符合开放条件的学校内部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拓展广大市民身边的健身活动空间。大力建设城市慢行系统。充分发挥滇池高原湖滨低碳慢行系统的优势,以环滇池慢行带为核心,串联全市环绕滇池的公园、湿地、绿地、公共运动场所为一体的环滇池健康行动区。围绕学校、商场、公交站、地铁站、居民小区、景区等各类慢行核心,不断延伸和打通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从而实现慢行系统在各类慢行核心区域的无缝连接。积极推广健身跑(走)、骑行、登山、游泳、球类、广场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和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体育运动,实现全民健身活动经常化、多样化、生活化。到2025年,城市各类慢行道路总里程在现有基础上增加30%,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42%。

三、优化健康服务工程

(一)提高医疗服务技术水平行动

深化市属医联体、医共体、专科联盟试点分级诊疗体制改革,在安宁等医疗资源整合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试点推进从“以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的健康服务共同体,进一步统筹辖区内的医疗卫生与健康服务资源,形成集预防+治疗+康复为一体的健共体。充分利用已签订合作协议的6家国内顶尖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优势,培养壮大市属医院的名医名家队伍,在各级驻昆医疗卫生机构中形成比较优势。推进政府主导、符合分级诊疗制度的远程医疗系统建设。完善医共体、医联体检查检验数据共享和签约管理、预约诊疗、双向转诊等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市、县两级医疗机构信息互联互通互认。建成“医、防、养、康、护、药、保”一体化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平台,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广泛应用,为市民提供一站式、精准化的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和健康服务。

(二)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行动

科学规划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布局,健全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城乡医疗服务网络,全面实施一体化管理。加强基层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建设,配备常用诊疗设备,以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持续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和全科医师队伍建设,健全执业人员培养、准入、使用、待遇保障、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稳定基层医生队伍。尤其把好新招录乡村医生准入关,对持有执业医师资格证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的乡村医生给予适当奖励。

(三)健全传统医药服务体系行动

加强中医药服务机构建设,以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建设,实施“互联网+中医药健康服务”行动,建设中医药数据中心。推动发展一批优势突出、特色明显的中医药名家、名科,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和重大疾病防治研究。强化中医药在疾病预防中的作用,发展中医治未病服务。提升中医药特色康复能力,加强中医医院康复科建设,发展中国特色康复医学。支持民族医药发展与传承保护,开展民族医药文献、经典名方和制剂研究,鼓励有条件的县区建设民族医药科室、特色化民族医药诊所。

(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行动

以基层社区医疗服务单位为主体,运用“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的治未病思想,对于影响市民健康水平的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癌症开展早期筛查,早期治疗。全面落实18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试点推行高危人群首诊测量肺功能和40岁及以上人群体检检测肺功能制度,对于有家族史等高危因素居民开展早期干预,全面加强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糖尿病的规范管理,对于已患有慢性病的患者进行社区健康管理,定期举办健康宣教、病友互助等活动,降低全市重点慢性病过早死亡率,提高患者健康水平。到2025年,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75%。

(五)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控行动

加快推进重大、新发传染病救治能力和疾控机构核心能力“双提升”工程,改革完善全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善传染病监测预警机制,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投入结构,加强农村、社区等基层防控能力建设,引导居民提高自我防范意识,织密织牢第一道防线,提高早期预防、及时发现、快速反应和有效处置能力。强化动物源性突发急性传染病的源头治理。继续加大防治梅毒、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知识宣传力度,加强高危人群的综合干预。建立结核病防治综合服务模式,加强耐多药肺结核筛查和监测,规范肺结核诊疗管理。针对患有肺结核的贫困人口,以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为依托,给予正规诊治,并监督其治疗过程,以提高贫困人群肺结核患者治疗效果。持续加强碘缺乏病和克山病等地方病的防治力度。

健全口岸公共卫生体系。昆明地处祖国西南门户,出入境需求旺盛,建立境内外联防联控的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机制、健全口岸病媒生物及各类重大与新发传染病监测控制机制尤为重要,对于霍乱、中东呼吸综合征、寨卡等多种可能通过南亚和东南亚地区传入的重大传染病加强入境人员检疫,主动预防、控制和应对境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持续巩固和提升口岸核心能力,创建国际卫生机场(港口)。完善国际旅行与健康信息网络,提供及时有效的国际旅行健康指导。

四、构建健康社会工程

(一)减少意外伤害行动

减少意外伤害死亡是提高居民人均期望寿命最直接的措施之一。基于110出警、120院前急救、医院门急诊、死因监测、殡葬等平台数据,建立意外伤害综合监测体系。重点规范建筑行业防跌落安全设施设计、规划和建设,加强山区危险地段防跌落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开展针对特殊群体的防跌落安全教育,提高婴幼儿父母、青少年及老年人防跌落安全意识。加强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划、建设和秩序管理,加强电动车骑行人员佩戴头盔管理及安全驾驶教育,同时提高机动车驾驶人和交通参与者综合素质及道路安全意识。到2025年,意外跌落、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率下降20%。

(二)控制烟草暴露行动

加快昆明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立法进度。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领导干部带头遵守在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等有关规定的通知》,各级党政机关带头建设成无烟机关,将不在公共场所吸烟纳入领导干部纪律效能巡视范畴,倡导医务人员、教师、公务员发挥控烟引领作用,加大吸烟和二手烟暴露危害的宣教力度,开展无烟示范场所建设,提高公众无烟意识,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以青少年为重点,在学校开展拒绝第一支烟行动,严查烟草销售点向未成年人销售卷烟现象,努力减少新增吸烟人口。到2025年,成人吸烟率下降到25%以下,二手烟暴露率下降到50%以下,无烟党政机关覆盖率达到100%。

(三)加强心理卫生行动

建立并完善全市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完善社区、教育系统、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医疗机构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及其功能。推动心理健康服务行业规范发展,促进心理健康服务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关注儿童、青少年、妇女、残疾人、老年人、流动人口和不同职业群体心理健康问题,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学校、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流动人口聚集地定期举办心理咨询服务。加强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培养。

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建立完善持证困难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免费治疗政策。完善社会自杀预防、预警及心理干预体系,开发网络自杀预警系统,推广自杀干预救助热线,构建自杀危机干预体系,减少自杀及后遗症造成死亡人数。到2025年,心理卫生知识知晓率达到90%,社区心理咨询开设率达到100%,精神障碍社区康复规范开展率达到90%,重大突发事件心理干预水平显著提高。

(四)促进健康公平行动

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及县级医院为依托,采用“大病集中救治”、“慢病签约服务”、“重病兜底保障”3种方式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对全市范围内所有贫困家庭开展免费健康体检,针对其所患疾病进行专项健康管理。多种方式加强贫困地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引导贫困人口逐步改善生活习惯,提高健康意识和健康技能。

(五)培育健康单位行动

进一步修订完善《昆明市健康社区(村)、健康单位、健康家庭标准》,以健康社区、健康学校、健康机关、健康企业等健康单位和健康家庭为重点,深化实施“健康细胞”工程,筑牢大健康共建共享基础。坚持整体推进、个性发展原则,重点围绕居民关注的热点和需求,从制定单位健康促进制度、建设单位健康支持性环境、强化社区健康行动、提高职工个人技能等领域广泛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促进行动,加强各类健康有害因素预防,倡导健康生活行为方式,探索创新“健康细胞”工程培育模式,将健康促进工作纳入文明单位评测体系。到2025年,健康社区、健康学校、健康企业(规上)、健康家庭覆盖率分别达到20%、20%、50%、20%。

五、发展健康产业工程

大健康产业品牌打造行动。加快升级区域服务综合配套,持续优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大力推进大健康产业高水平融合集聚和全方位创新突破,大幅提升产业辐射带动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健康服务业高水平发展、健康制造业做大做强和健康农业特色发展,基本形成天然药用植物种植、天然药用植物加工、健康旅游、健康养老等一二三产业高效协同、高质量发展的大健康产业体系。五年内,使打造全球最大的生物基因宝库、天然药物宝库以及建设全国最好的高原养生养老福地和康体健身宝地等重大工程项目初具规模,大健康产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5%,增加值实现5年翻一番,成为中国健康之城。


第五章 促进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

一、未成年人健康促进行动

(一)婴幼儿健康照护

试点探索0—3岁婴幼儿成长健康照护体系构建行动,初步建立全市婴幼儿照护服务的标准规范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加强婴幼儿照护的科学指导,规范发展多种婴幼儿照护机构,建成一批示范性、普惠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增加城乡婴幼儿照护服务有效供给。开展涉及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的有关工种,包括育婴员、母婴护理员和保育员的教育培训与准入制度。切实做好婴幼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将婴幼儿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点人群,鼓励开展个性化签约,拓展针对性服务内容。到2025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保持在6‰以下。

完善幼儿园健康教育体系,重点突出培养健康生活行为方式、阳光心理、生活技能和人际沟通能力。加强幼儿园传染病监测预警能力和防控能力建设,落实新建幼儿园室内空气质量监测工作,鼓励社区支持公办幼儿园开设早晚托班服务。

(二)中小学生健康促进

学龄阶段学习到的健康知识、行为和技能对整个生命过程的影响是终生性的。依据《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推动把应急救护、疾病预防、膳食营养、科学运动、合理用药、心理卫生、生长发育、青春期性教育等知识融入学校课程体系,保证每周开设1节独立健康教育课,每月举办1次心理干预讲座。实施政府、社会、家庭联动,加强青少年网瘾预防与控制。

完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及欺凌伤害事件防控制度,规范落实防控措施。建立公共卫生及欺凌伤害事件的“校长/书记—分管校长—涉事班主任—任课老师”连带责任制,鼓励学校建立学生参与学校发展政策制定的机制,畅通学生对校园异象举报机制。实施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治行动,将“学生在校期间视力不下降”纳入校长任期内考核目标。继续推行并逐步扩大对全市7—9岁儿童免费提供窝沟封闭服务、涂氟服务,促进儿童口腔健康。制定儿童青少年营养促进健康策略,推广学校营养午餐食谱,限制校内商店售卖含糖饮料。至2025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优良率分别达到50%及以上,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工作人员的中小学校比例分别达到80%,在2020年的基础上,中、小学生总体近视率力争每年降低0.5%以上,近视高发县(市)区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中小学校内部商店含糖饮料进货量下降50%。

二、职业人群健康促进行动

(一)传统职业危害因素健康促进

完善职业健康保护体系。研发、推广有利于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严格源头控制,引导职业危害严重的用人单位进行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以职业性尘肺病、噪声聋、化学中毒为重点,在采矿、建材、金属冶炼、化工等行业领域开展专项治理。至2025年,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病诊断服务覆盖率达到85%;重点行业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率达到85%及以上;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率达到85%及以上,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率达到98%及以上;职业病诊断机构报告率达到95%及以上;重点行业劳动者对本岗位主要危害及防护知识知晓率达到90%及以上。

(二)新型职业危害因素健康促进

逐步拓宽丰富职业健康范围,积极推动将工作压力、肌肉骨骼疾病、超重肥胖、不规律作息、饮食等危害因素纳入职业健康干预范围。以职业大健康干预为重点推进健康促进企业建设。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全员健康体重、健康骨骼、健康口腔行动。支持体检机构和各类单位对职工开展体检后跟踪健康管理服务。

三、老龄人群健康促进行动

推进医养结合和护理型养老体系建设,提升居家健康养老服务水平。积极推行“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共同体模式、协作体模式,“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养老机构+医院”1+1+X联合体模式、“家庭医生团队+居家养老”嵌入式模式和“医疗服务+休闲养生+健康养老”候鸟式的复合型模式。继续加大养老服务领域智慧应用,加快构建安防急救、主动关怀、亲情通话和生活服务“四位一体”的智能养老服务网络。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健康养老服务业,支持社会资本以新建或改扩建形式举办老年病医院、护理院、安宁疗护中心(病区)等医疗机构,增强养老机构的医疗、康复、护理、保健等服务能力。以老年活动中心、社区活动中心、老年大学以及各类老龄社团为载体,加强传染病防治、慢性病治疗、保健养生、科学就医、合理用药、儿童照护等内容的健康教育工作。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市)或街道为属地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接种肺炎疫苗、流感疫苗,并开展卫生经济学评价。至2025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70%及以上,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达到60%及以上。

四、特殊人群健康促进行动

(一)在校大学生健康促进

建立在校大学生体质、心理、社交、伤害监测体系。针对在昆高校大学生开展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血源及性传播疾病防治,安全性行为、高危性行为后的紧急阻断药使用以及同性恋、非法校园贷款、电信诈骗等内容的宣传教育。充分发挥医疗卫生类高校的专业技术优势,依托省精神卫生中心、市公安局、市疾控中心、市健康教育所、昆明血液中心和高校校医院(或医务室)等有关专业技术机构的网络资源优势,建立驻昆高校学生健康互助网络,综合保障和提高在校大学生健康水平。

(二)围产期妇女健康促进

加强育龄妇女生殖健康、孕产妇系统管理。倡导优生优育,落实好免费孕前产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构建覆盖城乡居民,涵盖孕前、孕期、新生儿各阶段的出生缺陷防治体系。加强基层妇幼保健机构的能力建设,重点做好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的高危孕产妇管理,严控高危孕产妇死亡率,完善危重孕产妇、新生儿会诊急救网络,提高新生儿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深入开展农村妇女宫颈癌检查和乳腺癌检查,农村妇女“两癌”筛查率达到80%以上。到2025年,孕产妇死亡率保持在14/10万以下,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90%以上。

(三)流动人口健康促进

为辖区内居住半年以上的非户籍居民建立统一的、规范的电子健康档案,并与诊疗等有关信息互联互通,实现电子健康档案的动态管理。在流动人口数量较多的社区、企业、单位、工地和农民工子女就学的学校等场所,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实施流动儿童享有和户籍儿童同等的免疫服务的政策。一类疫苗免费接种,疫苗费用、注射器费用和接种经费由政府出资,并在家长自愿的前提下,提供二类疫苗的接种服务。为辖区内居住的流动人口孕产妇和儿童建立统一的孕产妇保健电子档案和儿童保健档案。流动人口孕产妇及流动儿童可以在居住地所在的街道(乡镇)基层医疗机构建卡并接受保健服务,对办理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孕产妇给予户籍孕产妇同样的免费服务待遇,包括早孕建卡、孕期保健、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的检测、高危筛查和住院分娩等。同时,进一步完善0—6岁流动儿童家庭访视、定期健康检查、生长发育监测、喂养与营养指导等儿童保健服务。

(四)残疾人群健康促进

合理布局、积极发展各类康复机构。重点培育神经康复、肿瘤康复、骨科康复、风湿性疾病康复、工伤类康复及残疾人康复等细分康复市场,构建由康复医院、社区康复、居家康复组成的三级康复服务体系。推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依托街道(乡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站建设,促进中医特色康复服务发展,提升中医特色康复服务能力。积极引入社会资本举办各种类型的康复机构,探索建立社会资本举办的康复机构与大型公立医院之间的转诊机制。引入专业教育培训机构,加大康复与护理人才培养力度。


第六章 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坚持把人民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健康城市建设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主要健康指标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考核指标,健全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各级各部门要参照市级大健康发展领导小组规格,完善属地大健康工作领导小组架构,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切实提高组织程度,做到上下联动、部门协作、高效推进。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扩大群众参与的载体和渠道,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共识和力量,使健康昆明建设符合群众意愿、得到社会支持,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

二、强化宣传引导

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党和政府关于维护促进人民健康的重大部署和方针政策,宣传推进大健康建设的重大意义、总体战略、目标任务和工作举措。强化正面宣传、舆论监督、科学引导和典型报道,增强社会对卫生与健康的普遍认知,传递健康领域正能量,合理引导社会预期,让“大健康”理念深入人心,形成全社会关心卫生健康、支持大健康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强化监测评估

各级各部门要根据本规划,结合实际提出具体实施方案,研究制定有关配套政策和措施,完善人事、财政、物资保障机制。按照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要求,探索建立健康影响评价制度,系统评价各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策、重大工程项目对健康的影响。建立常态化、经常化的督查考核机制,强化激励和问责。建立健全监测评价机制,对实施进度和效果进行考核评估。总结推广在规划纲要实施中的有效经验做法,发挥典型引路作用,促进整体推进,不断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


附件: 昆明市健康城市建设指标测评体系


相关解读:

关于《昆明市健康城市建设发展规划(2020—2025)》的政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