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bet体育_188体育投注-在线APP官网@

图片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市政府办公室文件
索引号
686175779-202102-298430
文号
昆政办〔2021〕4号
来源
188bet体育_188体育投注-在线APP官网@办公室
公开日期
2021-02-10

188bet体育_188体育投注-在线APP官网@办公室印发昆明市贯彻落实云南省关于加快建设体育强省意见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开发(度假)区管委会,自贸区昆明片区管委会,各直属机构:

《昆明市贯彻落实云南省关于加快建设体育强省意见的实施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188bet体育_188体育投注-在线APP官网@办公室

2021年2月1日

(此件公开发布)


昆明市贯彻落实云南省关于加快建设体育强省意见的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建设体育强省的意见》(云政办发〔2020〕47号),推动我市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全面发展,结合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及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围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大力发展惠民利民便民的群众体育;多元化培养和创新我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和输送机制体制,激发全民体育消费热情,发展体育产业;促进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相结合,体育和教育深度融合。坚持科教强体、依法治体,实现昆明体育健康发展、升级发展、跨越发展。

(二)总体目标

到2025年,努力实现昆明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全面提高昆明市人民群众体质与健康水平,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保基本,保公平,有特色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2%,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3平方米,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达91.3%。人民群众体质健康水平要有明显增强,人民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体育消费额度逐步加大,做大做强体育产业,逐步成为昆明市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人民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环境和条件要有较大的改善。青少年体育健康发展,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增强,全民健身更普及,全市人民身体素质显著提升。

到2035年,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民健身管理体制,初步形成广大市民共同参与、充满发展活力的运行机制,建立起科学化、社会化、产业化和法制化的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框架。竞技体育保持全省领先,优势项目在全国有所突破,体育教育深度融合,青少年体育训练网络显现成效。加大体育创新的力度,引进体育产业落户昆明,做优做强体育产业,建成辐射南亚、东南亚的高原体育训练基地。促进体育与文化、体育与旅游、体育与健康融合协调发展,使体育对外交流与合作更加频繁。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服务供给更加丰富,地方特色鲜明浓郁,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45%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平方米,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超过92%。

到2050年,全面建成全国全民健康运动城市,人民健康水平明显提升,昆明高原运动健康城市的特色更加鲜明,结构更优、质量更高的可持续发展赛事体系建成,从而使昆明市体育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二、 工作任务

(一)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加快推动群众体育发展

1.扩大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紧紧围绕便民惠民,抓好全民健身“六个身边”工程建设。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加大城乡体育健身设施的建设力度,按照《国家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指导标准》,在城市社区内打造“15分钟健身圈”,推进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全覆盖,在每年新增30个农民体育工程点和90条健身路径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十四五期间计划新建市级体育中心1个(按“一场馆三中心一广场”高标准规划,占地500亩),大气膜体育馆2个,县区公共体育场馆、健身中心6个,体育公园1个,挂牌成立国民体质监测中心,新建一批社会足球场,逐年扩大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完善公共体育设施,逐年降低收费标准,逐年推行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策,有序促进各类体育场地设施向大众开放。加快推进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逐步推动有条件的学校体育设施在节假日或课后向公众开放。通过管办分离、公建民营等模式,通过市场化配置,满足民众多层次健身需求。

2.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加快全民健身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继续丰富全民健身活动内容,办好各级各类、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和赛事;持续提升“春城体育节”品牌活动质量,继续办好宜良68道拐自行车赛、中国昆明石林原野射箭公开赛、昆明地标穿越城市定向越野挑战赛、中国石林非物质文化遗产摔跤公开赛等赛事活动,继续打造“一县一品牌、一地一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动名片,每年开展100人次以上健身活动达100次以上,全民健身活动实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广泛组织开展各类冰雪运动,拓展陆地冰雪运动项目活动覆盖面,加大培训力度,通过普及与提高,吸引更多人民群众参与健身、坚持健身、科学健身,定期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工作,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组队参加各级各类群众体育赛事及交流。

3.着力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加强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推动民族地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注重挖掘昆明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发展武术、龙舟、射弩、陀螺、马术、吹枪、抢花炮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培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大力支持少数民族体育产业发展。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丰富校园体育课程及课后体育锻炼的内容。每4年举办1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支持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事和活动。

4.加强完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加强非营利社会体育组织的指导,丰富体育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提高体育公共服务水平。加强体育社会组织建设。在“基础建设、活动建设、组织建设”等方面,充分发挥体育总会的纽带作用,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县(市)区依法成立体育总会,推动各县(市)区体育总会全覆盖,加大体育类社会组织工作的支持,不断发挥体育协会、俱乐部的中介和服务功能。按照“服务政府、服务社会”的原则,充分发挥体育社团组织在本项目协调管理的优势作用,指导群众体育健身活动健康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热情,扩大昆明市全民健身体育活动的社会影响力。着力提升体育社会组织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能力,提升体育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

按照“扩大数量、提高质量、改善结构、发挥实效”要求,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定期培训,建立完善登记注册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网络信息平台和规范管理,努力实现全民健身各领域社会体育指导员全覆盖。每年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1000人,力争到2035年,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3人以上。动员和引导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体育科研人员、体育教师和在校学生开展体育志愿服务活动,形成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5.大力推进体育数字化建设。推进体育大数据管理系统应用,促进全民健身智慧化发展。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信息技术,促进体育场馆活动预订、赛事信息发布、经营服务统计等整合应用,推进智慧健身路径、智慧健身步道、智慧体育公园建设。通过引进网络及数字化运营能力强的国内外企业,提升公共体育场馆智能化、公共体育设施智慧化,群众体育赛事信息化,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培育体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加强对运动员基本信息、训练计划的执行与监控、体育产业、国民体质监测等数据的统计,建立数据监测和分析机制。提升智慧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能力,实现资源整合、数据共享、互联互通,完善体育数字化建设机制。

6.推进体医融合。宣传推广科学健身方法,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活动。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体医融合,促进重点人群参加体育活动。推广体质健康测定,根据测定结果开具运动处方,同时提供健身咨询等科学健身服务,整合体育资源和医疗资源,构建运动伤病预防、治疗与急救体系,推进体医深度融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务,助力昆明市打造“中国健康之城”。“十四五”期间支持昆明市龙头企业建成并营运“集体育赛事中心、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医疗康复中心、体育文化中心”为一体的健身体育服务总部基地。

(二)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保障学校体育教学质量

1.着力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体育总局 教育部关于印发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体发〔2020〕1号)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深入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学校要将学生在校内开展的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切实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外全民健身运动,中小学校要合理安排家庭“体育作业”,家长要支持学生参加社会体育活动,逐步形成家庭、学校、社区联动,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引导学生掌握1—2项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发挥体育考试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导向作用,加大体育课程教科研力度,加快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落实《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加强学校体育师资建设,统筹中小学教师资源,确保配足配强体育教师。体育课程课时量与其他课程课时量等同核算,学校每学年按照不低于1500元标准落实体育教师的工作服装经费。完善落实体育教师在课外辅导和组织竞赛活动中的课时和工作量计算等补贴政策。切实保障体育教师在职称(职务)评聘、福利待遇、评先评优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提升体育教师职业荣誉感。鼓励优秀教练员、退役运动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具有体育特长的志愿者进校园担任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并按规定领取报酬。

2.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实施学校体育固本行动,提高体育考试分值,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每年发布《学生体质健康蓝皮书》,发挥体育考试对学生体质健康的正确导向作用。建设体育传统特色校、体育社团或体育俱乐部。搭建区域校园体育联赛平台,完善选拔性体育竞赛工作机制,健全具有品牌引领效应的学校体育联赛体系,提升学生体育竞技水平和体育人才培养质量。统筹安排开展好市级体育联办点的布点工作,鼓励学校申报或建设体育传统特色校,建设学校体育社团和社会体育组织,实现“校校有队伍、人人有社团、团团有特色”和“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目标,鼓励中小学建立足球、篮球、排球学校代表队,引导学生开展体育锻炼,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支持并引导学生体育社团自我管理,丰富体育社团活动内容,积极参加各级体育赛事活动。

3.畅通体育传统特色校网点生升学通道。结合现行招生政策,完善体育传统特色校网点生招生办法,普通高中依据体育专项成绩和文化课考试成绩择优选拔体育网点生,对通过体育专项测试的考生给予降分录取,参加市级以上(包含市级)体育竞赛获得第一名(田径、游泳前三名),按报考学校统招录取分数线的80%录取;参加市级体育竞赛获得第二、三名(田径、游泳获四、五、六名),按报考学校统招录取分数线的85%录取;参加市级体育竞赛获得第四、五、六名,按报考学校统招录取分数线的95%录取。云南省普通高中体育自主招生改革试点学校,招收传统项目学校网点生要严格按照降分比例,不低于80%的标准执行。

(三)加快推进体教融合,提高竞技体育综合实力,保持云南省领先地位

 1.注重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不断挖掘各业余体校、体育特色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广大中小学校的潜力,积极探索、合理规划、健全制度、加强管理、开拓创新,完善我市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和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着力提高竞技体育发展劲力。逐步把学校体育活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后备人才培养输送等情况纳入学校办学的综合考核指标,进行常规性量化考核。

2.建立和完善体育竞赛体系。广泛开展校园普及性体育运动,定期举办学生运动会或体育节。市教育体育局每年举办30项(次)中小学比赛,其中8项重点项目举办两次,每4年举办1届昆明市综合性运动会,每年组队参加省级各单项比赛和运动会。充分利用横贯市、县、校,纵连小学、初中、高中的三级立体竞赛体系,学校每年至少举办1次以田径项目为主的全校综合性运动会,保证全员参与;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日常学生体育竞赛活动。逐步建立健全小学、初中、高中校园足球、篮球、排球、网球等项目联赛机制。各县(市)区每年举办以田径项目为主的综合性学生运动会及体育单项联赛或分站赛,搭建以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班级等为单位参加的普及性学校体育联赛和U系列比赛平台,把竞赛组织、参赛情况纳入到对县(市)区教育体育局考核,确保竞技体育在云南省的领先地位。

3.完善体育训练机制。充分发挥专业训练单位和训练体系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技术指导作用,夯实以昆明市体育学校为龙头,县(市)区级体育学校、业余少体校、联办训练点作为支柱,体育特色学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为基础的三级训练体系。按照“三级”训练模式的总体要求,精干一线、巩固二线、扩大三线,不断壮大我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队伍,认真规划,合理布局,不断健全和完善训练体系组织管理,强化指导和监督,鼓励学校因地制宜承担县(市)区运动队建设任务,整合校内外体育资源,按照“就近、安全、方便”的原则,采取“引进来、走出去、低收费”的办法,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课余体育训练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运动训练规律,科学安排训练计划,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打好专项运动能力基础,壮大在训队伍,提高训练效果和训练效益。

4.提高训练和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指导和督促市级训练单位、县(市)区开展体育科研工作,用科学理论和规律指导竞技体育的实践,进一步加强科研经费的投入,不断完善训练、科研、康复紧密结合的科学训练运行机制,为运动队创造科研保障条件。建立优秀运动员档案,全面掌握运动员训练情况,及时对信息进行系统分析和提炼,服务于运动队训练实践。加强运动队的建设和管理,在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同时,强化对运动员的心理监测和疏导;加强运动队政治思想工作和道德作风建设;加强运动创伤防治与康复、医务监督和运动营养工作,提高服务保障水平;加强训练监控,创新身体功能训练的理念和方法,建立和完善运动队训练评估办法,提高训练和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四)加大校园足球推广力度,提升昆明足球竞技水平

1.加快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按照立足长远、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合理匹配、便于升学、做好存量、发展增量的原则遴选布局特色学校,根据全国、全省校园足球布局指导意见,到2025年,实现全市初高中学校每校1块校园足球场,有条件的小学每校1块非标准足球场地的目标。按6:3:1的比例构建我市小学、初中、高中足球梯形发展架构,到2025年在义务教育阶段建设国家特色校园足球学校达230所,力争建成1个国家级、2个省级校园足球试点区县。

2.完善校园足球青训体系。把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作为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大举措,夯实校园足球人才培养工作,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全面发展。持续加强校园足球组织建设和人才建设,健全青少年足球教学和训练体系,完善昆明市小学、初中、高中各级校园足球联赛机制。利用昆明与西甲联盟、英国利物浦足球俱乐部等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足球企业和机构合作契机,引进国际国内先进足球理念和技术,开展“满天星”训练营校园足球人才选拔工作,建立昆明市校园足球各级别高水平代表队。建立校园足球人才培养激励机制,支持鼓励优秀学校足球队伍参加国际、国内校园足球赛事及交流活动。

3.加强校园足球科学管理。完善具有昆明特色的校园足球智慧管理大数据体系,实现校园足球教学相关工作的信息化和智慧化。坚持“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创新多元管理体系与智能竞赛体系,以校园足球、足球青训为突破口,促进教体融合,为国家培养更适应社会发展的足球后备人才。

(五)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升级

1.做强高原体育训练基地群。推进“高原运动训练、全民健身、体育旅游、体育科研、体育文化交流”为一体的昆明高原体育基地群建设。以足球、篮球、排球、山地自行车、游泳、网球、射击射箭等项目为重点,提高高原运动训练服务的质量。创新高原运动训练基地管理和运行机制,推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建设2个以上高原运动训练基地,引导有条件的县(市)区加大体育旅游特色小镇建设力度,彰显昆明体育特色。创新基地建设模式,推进昆明市新体育中心建设,突出健身休闲功能,建设集“体育赛事中心、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医疗康养中心、体育文化中心”为一体的健身休闲服务综合体系,打造我市体育文化新地标。

2.推动集聚发展。提倡各县(市)区根据自身的区位优势和文化特色,对体育与旅游、体育与文化、体育与健康、体育与养老、体育与教育培训的深度融合,形成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全民健身服务新业态,致力营造“一区一品”全民健身特色化,大力推进体育重点项目建设。按照国家和云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根据昆明区域现有体育产业资源及未来发展潜力,结合空间和时间元素,努力打造“一核、两环、三带、四季、多点”的体育产业立体空间体系。“一核”:着力打造以高原休闲体育为核心的产业集群;“两环”:环滇池体育旅游区域,环老城时尚运动区域;“三带”:东南民族体育发展带,西部养生温泉发展带、北部山地运动发展带;“四季”:利用四季如春的气候打造四季高原体育之城;“多点”:围绕高原休闲体育这一核心,打造多个体育产业基地、园区和体育小镇。

3.发展特色体育产品。加强体育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着力培育一批具有本土优势和较强竞争力的体育用品企业,加大体育器材产品的创新与研发,生产多种多样适合体育教学与训练的设备与器材。推动“云子”围棋、云南云健体育等生产企业由生产向文创、旅游、培训、举办品牌赛事等领域拓展。同时要扶持和帮助新企业研发健康管理类智能体育设备和用品、民族体育器材、健身休闲装备、运动服装、功能饮料、保健食品药品等健身休闲产品,引导体育用品企业从生产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营销推广、运营服务等领域延伸。

4.扩大体育产业消费群体基础。提高体育设施利用率和消费粘性。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奖励、运营补贴等多种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兴办面向大众的体育健身场所设施,推进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惠民开放,提高体育设施利用率。加大对体育市场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的打击力度,保障消费者权益、增强消费者信心。

5.促进产业融合。以体育旅游产业为主导,推进健身休闲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和创建一批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示范单位、示范景区和示范项目,打造集观赛旅游、体验旅游、休闲运动、极限挑战、亚高原运动训练、民族体育旅游等体验于一体的“体育+旅游”综合服务平台,通过联合策划、共同宣传推广,协同作业,形成多赢。创建一批体育旅游精品景区、精品赛事、精品线路和体育旅游目的地,鼓励旅游经营者设计推出健身休闲旅游新产品。加强对运动休闲小镇和健身休闲服务综合体的规划和建设统筹,策划和推进健身休闲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加快运动健身检测、“运动处方”等服务标准和体系建设,推进健身休闲产业与健康养生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健身休闲产业与电子信息产业深度融合。推进健身休闲产业与城镇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商贸建设等融合发展,建设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运动休闲小镇、特色体育小镇和健身休闲服务综合体。依托昆明丰富的历史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重点发展山地运动、水上运动、城市乐走、人文环线马拉松等新兴运动休闲产业。扶持发展体育影视、体育传媒、体育动漫、电子竞技等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与昆明本土特色文化相结合,培育具有昆明特色的体育产业。

6.做精户外运动。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综合优势,打造全省户外运动的人才培育中心、体育产品创新中心和体育产业发展中心。开发以登山、徒步、攀岩等为特色的山地户外运动产品,以昆明十峰登山、翻越轿子山、垂钓、帆船、龙舟为特色的户外运动,把昆明市打造成中国垂钓目的地。推进租赁、定制、救援等自驾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把我市打造成“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和户外运动旅游胜地。

7.做亮时尚运动。努力推动足球运动,积极引进国外、省外知名的足球赛事。推动足球运动社会化,开展足球职业化,使校园足球和社会足球同步发展,完善高原特色足球赛事体系。鼓励兴办足球学校,带动和促进昆明文化、旅游、消费等相关体育产业的全面发展。依托水域资源,推进水上运动、露营、垂钓等功能于一体的健身休闲服务综合体。

8.实施“互联网+健身休闲”。利用大数据、5G、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创新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通过引进网络及数字化运营能力强的国内外企业,提升体育场馆智能化、赛事信息化。加强体育产业供应链综合服务和信息化平台建设,鼓励开发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为支撑的健身休闲服务,提升场馆预定、健身指导、运动分析、交流互动、赛事参与、器材装备定制、在线咨询等综合服务水平。探索“互联网+体育”、“互联网+旅游”等“互联网+”发展新路径,鼓励、扶持体育旅游云平台和体育旅游电商交易平台建设,充分利用“一部手机游云南”、“一部手机办事通”等平台促进健身休闲产业发展,促进体育、旅游、教育、卫生等大数据的有机衔接。积极推动在线体育平台企业发展壮大,整合上下游企业资源,形成体育产业新生态圈。根据昆明市自身情况,兼顾与体育相关的上下游产业及新兴产业,发展“体育+”工程,发挥旅游、体育资源十分丰富的优势,重点发展“体育+旅游”、“体育+文化”、“体育+健康”、“体育+传媒”等产业。支持金融、地产、建筑、交通、制造、信息、食品药品等企业开发体育领域产品和服务。同时,加快“智慧体育”建设,提高数据共享性,增强“互联网+体育+旅游+文化”的聚合效应,打好具有昆明特色的融合发展牌。

9.培育龙头企业。创新培育重点龙头企业,激发体育产业发展活力,鼓励体育优势企业、优势品牌和优势项目“走出去”。充分利用不同所有制的优势,推动国资背景平台公司与本市体育企业成立合资公司,打造本市体育龙头企业,支持细分领域形成一批龙头企业,引领本市体育产业有序健康发展。鼓励吸引国际性的体育组织、体育企业落户昆明市。以多元化、多层次体育消费需求为导向,挖掘线上体育产业的潜力,创新机制、体制改革,打破体育消费限制壁垒,提升体育消费的便利化程度,加速线上线下融合实现双轮驱动。加强体育产业供应链综合服务和信息化平台建设,通过一批专业化平台及时发布体育产业消费信息,促进体育产业集聚发展,整合文体旅各产业企业资源,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培育体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促进旅游、文化、大健康产业和体育事业良性互动,优势互补。以精品赛事为龙头,打造一批社会效益显著的体育品牌赛事活动,以品牌优势带动体育产业发展,形成昆明特色体育产业体系,拉动和提高体育消费。扩大体育对外交流,提升昆明城市影响力。实施市场主体培育计划,加大政策、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支持力度,高标准培育一批具有昆明特色的健身休闲产业。鼓励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的单位和组织创建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示范健身俱乐部、示范场馆。

10.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全面落实国家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新技术引进、新业态培育、健身休闲基地建设等为重点,选择一批具有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健身休闲中小微企业和俱乐部。同时积极支持和推进校企合作,加大创新力度,不断研发体育运动新设备、新器材,逐步做大、做强本土中小微体育企业。可通过政府资助、信贷支持、加强服务等多种形式扶持中小微体育企业发展,形成富有活力的中小微企业群体。鼓励各类中小微体育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强化特色经营、特色产品和特色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组建健身休闲产业孵化平台,孵化一批创新型健身休闲企业。

(六)做优品牌赛事、促进国际化体育交流

继续做好昆明高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上合昆明马拉松赛、昆明环滇池高原自行车邀请赛、昆明网球公开赛、昆明滇池国际龙舟争霸赛、西甲希望杯足球赛、MCC国际足球邀请赛、东川泥石流汽车越野赛等品牌赛事,进一步设计培养和创新。突出赛事经济,吸引国内外体育爱好者来昆明市进行体育赛事观摩和深度旅游,提高昆明市的城市影响力,以体育竞赛表演带动交通、广告、新闻、会展、旅游、餐饮、制造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积极举办马拉松、自行车、汽车越野、网球、足球等项目品牌赛事活动,提升办赛层次和规模。鼓励各县(市)区依托资源优势,举办一系列参与性强、影响力大的体育品牌赛事,不断推动体育对外交流合作,助推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体育发展工作机制,加强体育与发展改革、科技、工业和信息化、民政、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文化和旅游、卫生健康等部门的沟通,积极推动建立跨部门的工作协调机制,定期研究我市体育发展规划实施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出政策举措,落实责任分工,各尽其责,形成合力。积极支持群团组织开展体育活动,加强协调领导,推进体育工作开展。加强群众体育组织建设,充分发挥体育总会、协会、俱乐部等社会组织作用,推动体育活动向基层延伸、向末端拓展。

(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体育领域资源全面开放,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体育发展。充分发挥体育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作用。推动体育社会组织社会化、实体化发展,鼓励社会组织在竞赛组织、技能培训、健身指导等方面参与市场运作,发挥体育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

(三)落实体育有关政策

将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城镇建设规划,落实项目用地和建设资金,加大政府对体育公共服务资金投入。对提供体育服务的各类企业和组织,根据其经营性质,制定差异化扶持政策,鼓励各类企业和组织进行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增加体育市场供给。加大体育龙头企业资金扶持。深化体育“放管服”改革,加强体育行业规范和监管措施,促进体育事业健康发展。

(四)优化消费政策

支持各地创新健身休闲消费引导机制,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建立扶持公共体育设施开放、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健身休闲产业机制。加快推进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加大政府采购健身休闲产品服务的范围和力度。

(五)推进试点示范建设

结合“中国健康之城”和“中国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建设,在推进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工作的同时,积极探索设立健身休闲产业综合改革试验区。鼓励各级政府对创建成为国家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体育(户外运动)产业园区、PP示范项目的单位和企业给予奖励和扶持。鼓励各地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积极开展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健身休闲产业发展试点,积极探索发展经验。 

(六)加强人才保障

加强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完善适应体育行业特点的人才保障机制和长效机制。

(七)强化督查考核

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推进《昆明市贯彻落实云南省<关于加快建设体育强省的意见>实施方案》的细化方案,细化目标任务,推动责任落实。市教育体育局会同有关部门,推进落实情况实施跟踪督查,制定考核办法和奖惩措施。

附件:重点任务分工表

重点任务分工表

序号

重点任务

责任单位

(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1

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加快推动群众体育发展

抓好全民健身“六个身边”工程建设;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在城市社区内打造“15分钟健身圈”;推进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全覆盖,逐年扩大人均体育场地面积;逐年推行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策,促进各类体育场地设施向大众开放,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在节假日向大众开放运动场地;持续提升“春城体育节”品牌活动质量;继续打造“一县一品牌、一地一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动名片;定期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测试工作;加强体育社会组织建设;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定期培训;推进体育大数据管理系统建设,促进全民健身智慧化发展;整合体育资源和医疗资源,推进体医深度整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务。推动民族地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挖掘昆明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大力支持少数民族体育产业发展;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举办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事和活动。

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教育体育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民族宗教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度假)区管委会

2

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保障学校体育教学质量

加强学校体育师资建设,统筹中小学教师资源,确保配足配强体育教师。鼓励优秀教练员、退役运动员兼任体育教师。切实保障体育教师在职称(职务)评聘、福利待遇、评先评优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完善选拔性体育竞赛工作机制,提升学生体育竞技水平和体育人才培养质量;建设体育传统特色校、体育社团或体育俱乐部;统筹安排开展好市级体育联办点的布点工作;完善体育传统特色校网点生招生办法。

市教育体育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团市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度假)区管委会

3

加快推进体教融合,提高竞技体育综合实力,保持云南省领先地位

完善我市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竞技体育发展劲力;逐步把学校体育活动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后备人才培养输送等情况纳入学校办学的综合考核指标;建立和完善体育竞赛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训练体系组织管理;鼓励学校因地制宜承担县(市)区运动队建设任务,整合校内外体育资源;不断完善训练、科研、康复紧密结合的科学训练运行机制;加强运动队的建设和管理。

市教育体育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度假)区管委会

4

加大校园足球推广力度,提升昆明足球竞技水平

抓好足球特色学校的遴选布局,构建我市小学、初中、高中足球梯形发展架构;加快校园足球场地建设;健全青少年足球教学和训练体系,完善,校园足球联赛机制;利用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足球企业和机构合作契机,引进国际国内先进足球理念和技术,加强国际、国内校园足球赛事及交流活动;完善具有昆明特色的校园足球智慧管理大数据体系。

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体育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财政局、市外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度假)区管委会

5

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升级

推进昆明高原体育基地群建设,建设2个以上高原运动训练基地;创新高原运动训练基地管理和运行机制;引导有条件的县(市)区加大体育旅游特色小镇建设;创新基地建设模式,推进新昆明市体育中心建设;各县(市)区根据自身的区位优势和文化特色形成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全民健身服务新业态,致力营造“一区一品”全民健身特色化,大力推进体育重点项目建设;努力打造“一核、两环、三带、四季、多点”的体育产业立体空间体系;加强体育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着力培育一批本土优势和较强竞争力的体育用品企业;以体育旅游产业为主导,推进健身休闲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全省户外运动的人才培育中心、体育产品创新中心和体育产业发展中心;鼓励开发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为支撑的健身休闲服务;全面落实国家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体育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财政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税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科技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度假)区管委会

6

做优品牌赛事、促进国际化体育交流

积极举办马拉松、自行车、汽车越野、网球、足球等品牌赛事活动,提升办赛层次和规模;进一步设计培养和创新,吸引国内外体育爱好者来昆明市进行体育赛事观摩和深度旅游,提高昆明市的城市影响力;各县(市)区依托资源优势,积极举办一系列参与性强、影响力大的体育品牌赛事。

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教育体育局、市公安局、市外办、市广电局、市委宣传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度假)区管委会


相关解读:

1.关于《昆明市贯彻落实云南省关于加快建设体育强省意见的实施方案的通知》的政策解读

2.一图读懂《昆明市贯彻落实云南省关于加快建设体育强省意见的实施方案》

政策问答 我对政策有疑问

1. 政策看不懂?政府来解惑!如果您对昆明市出台的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通过留言提交给我们。我们将及时为您解答。

2. 如果您有投诉、举报、意见建议等方面的诉求,请移步“互动交流 ”栏目选择对应的渠道提交。

3. 您所提交的个人信息仅用于“我对政策有疑问”结果反馈,市政府门户网站承诺将对您的个人信息进行严格保密!

* 留言内容:
500/500
* 手机号:
* 短信验证码:
发送验证码
提交留言
政策问答 我对政策有疑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