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bet体育_188体育投注-在线APP官网@

图片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规划信息

关于昆明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书面)

来源: 昆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1-03-10 18:48   字号: [        ]

——2021年2月2日在昆明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昆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昆明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0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实现了经济稳步复苏向好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基本完成。

(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目标完成情况

对照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主要指标除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略低于计划目标外,其余指标均超额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733.79亿元,增长2.3%;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8.1%,欠计划目标1.9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50.5亿元,增长3.2%,超计划目标0.7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6.6%,超计划目标3.6个百分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完成省下达任务;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1%,低于控价目标0.4个百分点;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018元,增长3.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19元,增长8.3%;城镇登记失业率4.22%,就业保持总体稳定。

(二)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工作

一是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实现经济回稳向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效。制定全国首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领域地方标准,在全省率先设置集中留验站,推动落实社会防控工作“四有”“七到位”,运用“大数据+网格化”手段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全面开展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在全国较早实现本土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双清零”,实现了确诊病例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获评《2020城市应急能力报告》A级城市。稳增长“组合拳”精准有效。采取应对疫情稳增长20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20条等一揽子助企纾困政策,有效对冲疫情影响,有力引导市场预期,有序推动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稳住了经济基本盘。经济运行稳定恢复。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从一季度下降5.6%,到上半年下降1%,到前三季度增长1.1%,再到全年增长2.3%,呈现总体回稳、逐季加快、复苏向好的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好于预期。

二是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坚持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出台“稳就业”“保就业”系列政策措施,提供有效就业岗位18.43万个,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6.56万人,城镇新增就业14.68万人。基本民生保障有力。安排民生支出635.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2.7%。全面落实保价稳供各项措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逐月回落。城市、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640元/人/月、4920元/人/年。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发放临时价格补贴8873.52万元,惠及困难群众135.67万人次。市场主体逆势增长。全面落实税费减免缓等各项纾困惠企政策措施,全年降低企业负担200亿元以上。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无分歧账款11.22亿元,完成进度100%。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16.24万户。粮食能源供应稳定。将“米袋子”“菜篮子”保障作为头等大事,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粮食总产量103.65万吨,增长1.4%。煤电油气实现安全稳定供应。产业链供应链恢复畅通。开展产业链固链行动,着力协调解决企业原材料供应、物流运输、要素保障等困难问题,推动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复工达产。创新开展“不见面”招商、“线上”招商,做到疫情防控期间招商引资节奏不乱、项目跟进不断。基层运转稳定有序。全面推进专项资金清理,压缩一般性非重点非刚性支出,优先保基层运转,切实帮助基层兜实兜牢“三保”底线。

三是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全面小康成色底色得到提升,全面小康指数位列全国省会城市第15位。脱贫攻坚任务高质量完成。深入开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总攻行动,投入财政脱贫攻坚资金82.19亿元,实现“户户达标、村村提升、县县清零、整体巩固”目标。全市35.0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稳定达标,无返贫人口和新增贫困人口,404个出列贫困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集体经济全部达标,3个摘帽县顺利通过国家脱贫攻坚普查检验,东川区“四全”模式入选全国“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典型案例。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完成162个中央、省环保督查反馈问题整改。深入推进以滇池治理、长江流域(昆明段)大保护为重点的水污染防治,滇池全湖水质保持IV类,阳宗海水质稳定保持III类。完成营造林59.38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2.62%。积极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空气优良率100%,为2013年国家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以来最好水平。完成495个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基础信息调查,完成工业固废堆存场所整治9家、“清废行动”问题点位整治18个。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处置效果明显。强化政府债务预期管理,有效防范政府债务逾期风险,严格落实政府投融资前置审查制度,严禁新增政府隐性债务,各级政府债务余额均控制在法定限额内。P2P网络借贷机构专项整治、小额贷款公司行业整治取得实效,建成地方金融风险大数据监测预警服务平台,牢牢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四是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工业新增长点加速培育。健全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规模以上先进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6.4%。加快生物医药转型发展,昆明国际工业大麻产业园揭牌,昆明细胞产业园开园,细胞产业“一园一院六中心”建设有序推进。能源产业迅速崛起,乌东德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21.1%。高新区获批全国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区域。安宁工业园区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服务业发展势头较好。昆明大健康产业地图上线运行,鹏瑞利健康城、博奥智慧健康综合体、泰康之家健康城等122个大健康产业项目加速建设。文旅融合发展提速,都市主题游乐项目、特色小镇、乡村旅游成为新的旅游增长点,2个旅游村入选国家重点乡村特色旅游村,新增市级文创产业园区10家,授牌认定首批市级VR/AR产业园4家,入选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首批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落户昆明,昆明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入选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金融业增加值达到771.6亿元,增长3.4%。新认定总部企业21户,保有税收亿元楼宇48幢、千万元楼宇57幢。南屏步行街入围国家第二批改造提升试点街区,夜间经济位列全国十强。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全国首个省级区块链中心(云南省区块链中心)挂牌成立,“刷脸就行”工程应用场景不断扩大。浪潮云南智能制造生产基地正式投产,填补了全省PC、服务器、整机制造空白。新建5G基站10032个,重点区域、重点场景5G信号连续覆盖。入选全国特色型信息消费示范城市。

五是投资关键作用充分发挥。稳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坚持把扩大有效投资作为应对疫情冲击的关键一招,全年新增入库项目1417个,同比增长41.9%,改善了项目支撑不足的不利局面。抢抓国家政策“窗口期”,全年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83.66亿元、抗疫特别国债17.92亿元,向上争取资金达230.3亿元。全市投资增速近10年来首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投资结构呈现优化趋势。75个项目入选省工业转型升级“3个100”重点项目库,闻泰智能制造产业园(一期)等51个亿元以上项目开工,云南绿色能源产业园、紫光芯云产业园等188个亿元以上项目加快建设,工业和信息化投资增长13.2%。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国产化整机服务器生产线等62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超过265亿元。民间投资活力增强,增长10.5%。重点项目稳步推进。开展“重大项目攻坚提速”专项行动,加快“两新一重”建设,实施基础设施“双十”重大工程,640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104.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4%,其中:重点在建项目完成投资2480.9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11%;重点新开工项目完成投资623.7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83%;72项重点前期项目有序推进。

六是城乡区域融合迈出新步伐。制定实施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双轮驱动”三年行动计划,积极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城市功能品质不断提升。成功创建为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安宁市、石林县荣获“云南省美丽县城”称号。制定昆明城市更新改造行动计划,完成341.6万平米老旧小区改造,整治拆除违法违规建筑2502.6万平米,完成62条城市道路整治提升,建设海绵城市34.88平方公里,新增机动车停车泊位2.36万个。城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宜石高速、武倘寻高速建成通车,新增高速公路里程125公里,实现“城际双高速、县县通高速”。地铁4号线、6号线二期开通运营,运营总里程达139.4公里。昆明西客站“站城一体化”项目启动建设,昆明火车站南北广场改造项目顺利完成。东川港开工建设,滇池草海夜航试运营。新建改建农村公路370公里,实施1710公里农村公路生命防护工程。城乡公共交通运输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升,全市建制村通客车率达100%。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战略制度框架基本形成,6个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实验区加快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乡镇(镇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村庄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完成率均达到100%。高原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全年蔬菜总产量332.57万吨、外销占比79.7%,鲜切花产量73.03亿枝、同比增长9.1%。27个品牌和企业入选云南“10大名品”“10强企业”“20佳创新企业”。区域融合发展提速。推动昆明市与滇中新区加快融合发展,与玉溪市签订同城化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加快构建昆玉1小时经济圈。

七是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显著增强。科创能力稳步提升。新增云南(昆明)院士专家工作站12个、国际(对外)科技合作基地11个,首次引进1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创新团队。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166家,科技服务业营业总收入超过500亿元,R&D经费支出增长14.4%。入选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重点领域改革力度加大。启动市属国企整合重组,积极探索“两制监管”体制。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承接省政府下放和属地化管理行政权力78项。医疗卫生、交通运输、科技、教育等领域市以下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稳妥推进。全面完成422个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工作。嵩明县小街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稳步推进。营商环境不断改善。17985项政务服务事项进驻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和网上平台,全程网办率超过91%。开办企业全省率先实施“一窗通”,实现最快1个工作日“零成本”开业。获评网上政务服务能力高的重点城市、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质量十佳城市和全国政务服务“智慧赋能金数奖”。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测评位居省会城市第二位。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全球贸易伙伴增至173个国家(地区),实现进出口总额160.59亿美元,同比增长21.8%。荣获国家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国家第五批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城市。实际利用外资6.62亿美元,占全省的87.3%;引进市外到位资金1490.41亿元,增长14.29%。稳步推进中国(昆明)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180%。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发展提速,新增注册企业14884户,实现进出口额278.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89%。新开通昆明—曼谷、昆明—拉合尔等国际航空货运航线。缔结国际友好城市、国际友好交流城市各1座。

八是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巩固提升。推进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205.81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219.55万人。关爱“一老一小”,出台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实施意见,新增各类养老床位2132张。基本建成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7000套,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持续改善。教育医疗短板加快补齐。优质教育资源扩容提质,引进东北师大到昆举办附属学校,本地名校跨区域、一校多点拓展办学11所,成立昆一中等18个优质教育集团,培育引进名师208名,组建名师工作室44个、名校长基地10个。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治理基本完成,小学生“三点半”课后服务全面实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实施疾控机构核心能力和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双提升工程,市传染病医院项目、市儿童医院传染病诊疗中心项目开工建设。国家呼吸、心血管病2个区域医疗中心落地昆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云南分院项目加快推进。五华区、呈贡区、安宁市成功创建为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文化体育供给能力增强。创建成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面完成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任务。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4380场次,惠及群众超过300万人次。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翠湖片区近现代历史博物馆群基本成型。加快推进“15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建成50条全民健身路径、50个农民体育工程点。

(三)计划执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更要清醒地认识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依然面临一些难点和痛点。

一是部分重点经济指标未能完成预期目标。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工业对经济基础支撑作用不强,工业增加值仅增长0.7%,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降至19.7%;以传统行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受疫情冲击较大,恢复慢于预期,导致全市经济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同时,对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把握不够准确,对疫情影响预估不足,固定资产投资等部分经济指标目标设定偏高,完成难度较大。

二是新产业新动能培育发展滞后。高技术制造业、新兴服务业等新动能未能成为对冲疫情影响、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工业新兴产业增加值仅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4.9%,高技术制造业下降14%,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降至5.3%。技术服务市场不够繁荣,高科技人才难以满足发展需求,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全市R&D经费投入强度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是社会消费回补依然较慢。传统商贸业仍处于恢复期,住宿业、餐饮业营业额分别下降21.1%、11.4%;出行类商品销售下滑明显,汽车类、石油及制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下降2.3%、17.8%。外来消费动力不足,全年接待游客数量、旅游总收入分别仅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73.2%、69.5%,会展业直接收入下降超过30%。服务消费下滑明显,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业收入下降15.8%,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营业收入下降8.4%。

四是民生领域补短板任务依然繁重。教育、医疗、文化、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供给总量、结构、质量与市民期盼仍有不小差距。交通拥堵、城市内涝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还未根除。滇池保护治理任重道远,湖体水质有所波动,部分滇池入湖河道水质不稳定。

二、2021年发展环境分析和目标建议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意义重大。

(一)2021年发展环境分析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全球疫情扩散蔓延态势还在持续,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国际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不稳定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从国内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继续实施,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有利于稳增长、稳预期、稳市场。从省内看,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迈出新步伐,滇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提速,八大重点产业和世界一流“三张牌”打造富有成效,产业发展“双百”工程加快实施,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培育。从我市看,“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署,为昆明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全市正处在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面临着不进则退的严峻挑战,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发展的任务更加紧迫。不管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困难挑战有多大,要始终保持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不变,保持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的目标不变,保持攻坚克难、锐意进取的劲头不变,努力在国家和省大格局、大目标、大战略中找准定位和谋划发展,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和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的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加快建设国内循环的重要节点和国际循环的门户枢纽,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确保“十四五”开好局,奋力开启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新征程。

(三)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5%以内,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完成省下达任务,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完成省下达任务,粮食产量稳定在100万吨。提出以上主要预期目标,既与国家和省的部署要求保持一致,又与我市“十四五”规划有效衔接。

三、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一)坚定不移聚焦实体经济,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是做好世界一流“三张牌”昆明文章。全力服务保障乌东德水电站满负荷运行,确保全年发电量增长50%。发挥水电资源优势,积极引进绿色高载能深加工产业项目和云计算中心。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年内建成新能源汽车公共充电站130座,完成9100辆新能源巡游出租车配套换电站建设,出台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确保汽车制造业增长10%。积极争创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带动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年内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100个。加快推进中国(云南)普洱茶中心暨普洱茶博物馆、国家高原云果产业园等项目建设。举全市之力打造云南健康产业发展核心区,制定出台全面提升“中国健康之城”国际影响力行动计划,推动国家植物博物馆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大力发展健康经济,着力延长健康产业链条,确保大健康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

二是着力锻造传统优势产业长板。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等在传统产业领域的融合应用。巩固提升烟草产业新优势,大力发展烟用辅料、包装印刷等烟草配套产品,实施红云红河集团昆明卷烟厂工商物流一体化等6个烟草技改项目,力争烟草制品业增长3%左右。推进石化产业“稳油强化”,加快中石油云南一体化炼化转型升级,积极促进炼油项目配套100万吨乙烯装置项目落地,推动磷化工、钛化工产品向食品、医疗等领域延伸。提升冶金产业竞争力,加快推动武钢昆钢、云南滇金公司和西南铜业异地搬迁,大力发展稀贵金属新材料产业,推进云南省贵金属新材料产业园建设,确保冶金产业产值达到740亿元。加快重塑旅游业发展新优势,稳步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加快建设派拉蒙、华强方特、七彩世界等新业态大型文旅项目为抓手,带动旅游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积极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加快安宁玉龙湾、寻甸凤龙湾、呈贡梁王山现代农业公园等5个半山酒店项目建设,推进云南民族村国家5A级景区创建工作。

三是加快补齐新兴产业短板。制定工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完善重点产业发展政策措施。积极推动工业大麻国际产业园建设,新引进30家以上入园企业,大幅提升工业大麻开发利用水平。大力发展中药配方颗粒,积极引进仿制药落地生产,支持疫苗研发和产能扩大,确保生物医药制造业产值达300亿元。推动闻泰科技投产达产,加快网龙西南总部基地项目建设,力争电子信息产业增长10%以上。加快巫家坝、滇池会展中心等总部经济聚集区建设,内培外引总部企业8家、新增税收亿元楼宇3幢。促进会展行业经济效益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力争年内新落地2个全国性会展,吸引6家知名企业入驻会展产业聚集区。探索建设昆明市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争取利宝保险、渤海银行年内落地开业,推动云南神农农业、云南贝泰妮生物科技上市。加快数字经济发展,统筹推进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城市建设,开展“上云用数赋智”行动,积极拓展区块链应用试点场景,重点推进紫光芯云产业园、云南能投数字经济产业园、云大启迪科技园等项目建设,加强“互联网+协同制造”企业示范培育,力争引进100家数字经济创新企业,打造3—5个区块链示范项目,新认定1—2家数字经济园区,新增5G基站1万个以上,实现主城区5G信号全覆盖。

四是努力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效益。研究出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施意见和产业发展“双百”工程工作方案,谋划一批重点产业功能区试点示范。开展关键产业“补链延链强链”专项行动,培育一批“链主”企业。支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壮大10家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0亿元的重点企业,引进落地3个总投资超过50亿元的重点产业项目。大力推动各类开发区优化提升,制定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支持政策,创新实施“骨干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生态圈”模式,加快“孵化园”“配套园”“园中园”建设,推动产业向园区集聚发展。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标准化发展战略和品牌发展战略,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专项行动。

(二)充分挖掘内需增长潜力,筑牢经济长期向好基础

一是持续扩大有效投资。继续加大短板领域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和方向。实施云南创视界12英寸硅基OLED等100项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持续提升工业和信息化投资占比。设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金,加快推进昆明农业信息科技园、呈贡信息产业园国家重要产品追溯西南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年内完成新型基础设施投资300亿元以上。发挥政府性投资引导和撬动作用,稳妥利用PPP模式盘活存量资产,发布一批鼓励社会资本投资项目,做好项目推介,确保民间投资增长12%以上。

二是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实施重大项目建设攻坚行动,全面掀起“抓项目、稳投资、促发展”热潮。抢抓政策“窗口期”,谋划储备地方专项债券需求1000亿元以上,确保争取上级资金200亿元以上,完成土地收储2万亩、供应不少于3万亩,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和省级“大盘子”。建立完善项目谋划储备、要素保障、协调推进等工作机制,坚持“资金、要素跟着项目走”,不断提高项目成熟度和建设进度,坚决避免形成“半拉子”工程。安排前期工作经费3亿元以上,实行前期工作经费与项目储备推进挂钩,确保全年新开工300个亿元以上项目。全年安排市级重点项目700项,年度计划投资2880亿元,其中:重点基础设施项目300项,计划投资950亿元;重点产业投资项目300项,计划投资1930亿元;前期项目100项。

三是加快打造消费新高地。全面开展消费升级行动,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搭建消费升级平台,持续推进南屏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力争滇池后海、官渡古镇入围省级示范步行街,新增国内外品牌首店、旗舰店50家以上,推动“名品—名店—名街”联动发展。大力发展夜间经济,提升夜间消费载体、繁荣夜间消费业态、优化夜间公共服务,重点推进南亚风情第壹城、公园1903等12个夜经济示范项目。促进汽车类、石油及制品类等传统消费提质升级。加快培育线上消费,大力发展直播电商、社群电商、无接触配送等新业态新模式,推进无人超市、智能售货机等智慧终端建设。提升服务消费水平,推动养老、家政、托幼等服务标准化、品牌化、连锁化发展。

(三)更加注重改革创新,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动力

一是加快重点领域改革。在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多措并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大助企纾困力度,持续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加快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改革。推动国家级开发区改革创新,积极探索一批具有推广价值的改革举措。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稳步推进政府投融资平台战略重组。深化要素市场配置改革,推进茶叶、花卉、橡胶、中药材等6个商品交易中心建设。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和处置问责机制,持续加强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和预算管理,有效防范市属企业债务风险,运用大数据开展非法集资监测预警,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二是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出台《昆明市优化营商环境办法》,健全完善营商环境“红黑榜”评价机制,持续优化开办企业、建筑许可、不动产登记、水电气报装、纳税等惠民便企事项办理流程,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全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着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严格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平等获取生产要素和政策支持,持续做好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工作,培育骨干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省级成长型中小企业30家,确保民营经济增加值达2800亿元。建立重点企业服务专员工作机制,做好市场主体培育工作,分领域出台扶持政策,确保全年新增市场主体18万户。

三是突出创新核心地位。瞄准科技需求和重点产业,重点支持30项重大科技项目成果转化。大力推进创新平台建设,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7个、各类企业技术中心40个,积极引进和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加快组建昆明细胞创新研究院、昆明国际工业大麻研发中心(研究院)。深化科技交流合作,引进国际国内先进实用技术成果300项。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推进实施十万大学生留(回)昆、企业家队伍培育计划,加快实施人才安居工程,继续实施人才“绿卡”、柔性引才用才等制度,引进高层次紧缺急需人才300名,新增高技能人才1万名,选拔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60名。构建创新创业良好环境,深化科技攻关“揭榜制”,设立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专区,建立科技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完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强化市场主体创新能力,确保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10%以上,力争新增专利申请1.9万件以上、专利授权1万件以上,全社会R&D支出增长12%。

(四)坚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统筹城乡区域融合发展

一是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高质量编制《昆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和《昆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0—2035年)》,强化“三区三线”管控,优化市域发展布局。彻底转变“环湖造城、环湖布局”的发展格局,引导滇池流域内外协调发展。推进昆明市与滇中新区融合发展,加快昆玉同城化步伐,积极打造昆明现代化都市圈,发挥好昆明在滇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中的核心引领作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鼓励“五华西北片区+富民”“盘龙双龙片区+空港”“西山+安宁太平新城”“晋宁+度假大渔片区”跨县域联合共建,支持晋宁区、安宁市和嵩明县融入主城一体化发展,力争盘龙区、西山区经济总量双双突破1000亿元。

二是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236.1万平米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完善水电路气等配套设施及养老、托幼等服务设施,支持加装电梯、配建停车和充电设施。高标准推进87个集中连片城市更新改造项目,年内完成征地拆迁2283万平米,拆除违法违规建筑1500万平米,积极妥善解决“烂尾楼”问题,同步推进市容市貌整治提升。全面启动主城区排水管网普查,推动二环内公共排水设施及小区(庭院)雨污分流改造,加快螳螂川河道治理、金汁河综合整治等“下泄、中疏、上截、高蓄”系统工程进度,实施海绵城市建设25平方公里,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全面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形成常态化文明提升机制。全力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加快城市大脑运管中心建设,落实“1+5+X”网格化工作模式,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

三是加快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积极推动渝昆高铁(昆明段)、昆明西客站“站城一体化”项目建设,启动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征地拆迁工作。加快实施“能通全通”“互联互通”工程,续建昆楚(昆明段)、昆倘、福宜、三清、玉楚(晋宁段)等5条高速公路,启动长水机场至双龙、玉溪(易门)至昆明(晋宁)高速公路建设和三环闭合工程。加快地铁1号线西北延、2号线二期、5号线工程建设,确保5号线年内实现“三通”、争取9号线获批开工建设。加快东川港项目建设,协调推进乌东德翻坝运输码头及连接公路落地实施。尽快启动都市核心区供水水源保障工程,推进罗泊河水库(清水海二期)等水源项目建设,实施新庄水库水源工程、掌鸠河—清水海引水线路连通工程。加快昆明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建立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和应急物流体系,提升应急保障能力。

四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巩固成果和完善发展工作,抓好产业、就业和消费帮扶,持续促进脱贫地区、脱贫群众发展。加快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强村工程,着力消除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加快发展乡村产业,推动花卉、林果等“6+2”重点产业发展壮大,创建3个市级“一县一业”示范县区。坚决保障粮食安全,实施现代化种业提升工程,提升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水平,加强2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50万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大力实施村庄基础设施改善工程,完成新建改建自然村通村公路路面硬化100公里、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建设200公里。实施3万人农村供水保障工程。

(五)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

一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化滇池水环境综合治理,压实河(湖)长制工作责任,持续抓好阳宗海、牛栏江、螳螂川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启动市第三水质净化厂尾水(二期)提标、滇池北岸国家湿地、牛栏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等项目建设,完成市第十三水质净化厂二期、市第十四水质净化厂、草海及入湖河口清淤等工程,确保滇池全湖水质稳定保持Ⅳ类、阳宗海水质稳定在III类,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达到国家和省确定的考核目标,松华坝水库等7个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到Ⅲ类。强化臭氧、扬尘、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防治,确保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8%以上。实施耕地土壤改良和污染防治,加强重点单位监管和建设用地污染风险防控。推进固体废物及重金属污染治理专项攻坚战,完成重金属削减目标。做好医疗废物处置,持续推进塑料污染治理。

二是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实施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落实金沙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工作,持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确保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20平方公里,新增城市绿地200公顷以上,完成营造林50万亩。围绕“干净、宜居、特色、智慧”四大要素,扎实做好美丽县城建设。提升寻甸凤龙湾小镇创建成果,加快安宁温泉小镇、斗南花卉小镇、“云上云”双创小镇、九乡旅游小镇等特色小镇建设,打造一批世界级特色小镇。接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争取创建10个省级田园综合体、50个精品示范村、100个美丽乡村。继续打造一批美丽河湖、美丽公路。

三是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力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大力推行绿色生活方式,加快推广使用绿色节能产品,建立制止餐饮浪费行为长效机制,开展全民节能、全民节水行动,确保年内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超过60%,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60%。不断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理系统,加快补齐厨余垃圾处理能力短板,确保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在100%。加快建立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碳排放权交易资源储备体系,积极融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加快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开展工业绿色制造体系建设,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技术改造,持续推动安宁市、东川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力争创建省级以上绿色制造示范单位5家。

(六)持续深化高水平开放,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

一是高标准办好国际化盛会。全力服务保障办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突出绿色、安全、智慧理念,加快完成生物多样性展览展示项目建设,推进7大城市公园提升改造,积极搭建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合作交流平台,充分展示生态昆明、春城花都良好形象。全力筹办好第七届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大会,积极举办高水平主题论坛,力争签署一批合作协议、谋划推动一批合作项目、引进一批前沿技术,进一步推动国际友城交流合作提质扩容。充分发挥“大外事”对提高城市品质的促进作用,放大“两个大会”溢出效应,系统做好净化、绿化、亮化、美化等市容环境提质提升工作,促进基础设施、政务服务、人文环境与国际接轨,携手国内外主流媒体和传播机构主动发声,进一步提升昆明国际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二是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更加主动地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重大开放战略,抢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推进实施机遇,深化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经贸交流合作。完善外贸发展促进体系,制定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培育壮大外贸主体。稳定高原特色农产品、磷化工等优势产品出口,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装备及紧缺资源性产品进口,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加快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持续扩大文化、科技、金融等服务业对外开放,力争服务贸易额增长12%以上;深入推进中国(昆明)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建设跨境电商展示展销中心,确保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增长20%以上;抓好螺蛳湾国际商贸城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力争市场采购贸易总额突破5亿元。健全对外投资政策和服务体系,支持龙头企业和工贸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劳务合作,共建产业园区。

三是打造多层次高能级开放平台。加大赋权改革力度,高标准推进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创新发展,确保完成90%试点任务,新设企业数增长5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大力提升昆明综合保税区、昆明高新保税物流中心(B型)、腾俊国际陆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设施规模和运营水平。加快铁路口岸开放和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申报,推进跨境直达运输试点。推进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积极开展空港型、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方案申报。加快推进花卉、茶叶等国际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建设。

四是提高招商引资精准度。强力推进“一把手”招商工程,持续加强招商引资工作机构和一线队伍建设,构建“产业招商组+县区+驻外招商局”三位一体的联动招商工作机制。聚焦重点区域、重点行业,以“三个500强”及行业龙头企业为重点目标群体,强化定向招商、以商招商、委托招商,突出产业链招商、补短板招商。全力推进招商项目落地,建立招商引资“一图两库”,实现招商资源和招商项目动态跟踪服务,坚持重大招商引资项目“月协调调度、季联席会办、半年观摩通报”,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开辟绿色通道、实施专班推进,加快正威国际集团、德和罐头食品25万吨产业总部基地等重点项目跟踪推进,确保引进市外到位资金154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7亿美元。

(七)加快补齐民生事业发展短板,更好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一是坚决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毫不松懈抓牢“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7个专项行动”,全面落实社区网格化管理,严格执行“云南健康码”查验后通行制度。持续抓好重点人群管控,严格落实“五个管住”要求,做好国内中、高风险地区来昆人员健康管理,抓好春季和春运期间疫情防控,确保不出现规模性疫情输入和反弹。加大核酸检测力度,加强高风险人群筛查,对重点人群“应检尽检”,有序开展疫苗接种。严格落实集中监管仓制度,对进入我市的所有储存、销售、加工进口冷链食品进行集中检测消毒,实现全流程闭环管控可追溯。建立健全“平急一体”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处置机制。

二是扎实做好稳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强化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年内新增市级新型创业创新孵化服务园区5个,新增城镇就业13万人以上,实名登记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研究制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工作方案,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持续推进全民参保计划,积极推动社保、医保经办数字化转型。启动14个县(市)区失能照护服务机构项目改造建设,大力发展社区为老助餐服务,新增护理型床位2000张。推进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普惠托育服务机构。高度重视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增加租赁用地有效供给,基本建成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10000套。切实做好保价稳供工作,加强物价监测预警,保障“米袋子”“菜篮子”市场供应。

三是推动教育医疗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入实施“三名”工程,确保年内引进名师50名,新增省一级示范幼儿园、一级高完中各2所。持续推进幼儿园“一乡两公办”建设,启动市第二十八中学、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中学等项目建设,推进昆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二期、云南高速铁路技术公共实训基地等项目建设,确保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户籍适龄儿童少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提高到99%、93%和96%以上。加快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协助推动国家呼吸、心血管病2个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争取国家中医、肿瘤区域医疗中心落地昆明,加快市二院新院、市三院吴井院区改扩建等重点项目建设。大力提升医疗质量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市医保智慧监控平台建设,探索推广“先看病再付费”模式,开展市级第七批重点中医专科(专病)建设,确保中心卫生院全部达到“云南省甲级乡镇卫生院”标准。

四是大力发展文化和体育事业。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推进“一刻钟文化圈”建设,打造一批老百姓家门口的“文化客厅”和“城市书房”,全力提升“春城文化节”“春秋十讲”等文化品牌。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利用,实施20项文物保护工程。继续推进翠湖片区、龙泉宝云片区、官渡古镇博物馆群落建设,认定公布第五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积极推进城市社区“15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打造“春城体育节”“一县(市)区一品牌、一地一特色”的全民健身品牌活动。全力提升上合昆明马拉松、昆明网球公开赛、MCC地中海中国(昆明)冠军赛等品牌赛事影响力。

各位代表,做好2021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将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的监督和帮助下,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在新的历史起点推动昆明发展再上新台阶,奋力开启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附件一

名 词 解 释

1.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

2.六保: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3.“四有”“七到位”:按照“有队伍、有规范、有照顾、有公告”和“组织到位、宣传到位、排查到位、监测到位、消杀到位、隔离到位、保障到位”要求,做好新冠肺炎疫情社会防控工作。

4.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清垃圾、扫厕所、勤洗手、净餐馆、常消毒、管集市、众参与。

5.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

6.“四全”模式:从“大山”到“城市”全程包保,确保“搬得出”;从“安家”到“置业”全程帮带,确保“稳得住”;从“强村”到“富民”全程领办,确保“能发展”;从“农民”到“市民”全程服务,确保“可融入”。

7.P2P网络借贷:借贷双方通过网络信贷公司提供互联网平台实现直接的借贷(P2P是英文peer to peer lending的缩写,意即“个人对个人”)。

8.一园一院六中心:“一园”即昆明细胞产业园;“一院”即昆明细胞创新研究院;“六中心”即检定检验中心、安全评价中心、临床研究中心、制备中心、大数据中心、存储中心等六大研发支撑平台。

9.VR/AR:VR,虚拟现实,模拟虚拟环境从而给人以环境沉浸感的技术。AR,增强现实,将虚拟信息与真实世界巧妙融合的技术。

10.区块链: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的技术的集成运用。

11.刷脸就行:人脸识别技术在交通、住宿、会务、身份证明等领域的运用。

12.“3个100”重点项目库:100项重点新开工项目、100项重点续建项目以及100项重点竣工项目。

13.两新一重: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

14.基础设施“双十”重大工程:推进实施基础设施领域10个重大在建项目和10个重大新开工项目。

15.10大名品:“10大名茶”“10大名花”“10大名菜”“10大名药材”“10大名果”。

16.世界一流“三张牌”:绿色能源牌、绿色食品牌、健康生活目的地牌。

17.产业发展“双百”工程:培育和壮大100户营业收入上百亿元的独立法人企业,推动落实100个单一投资规模上百亿元的产业项目。

18.三品一标:“三品”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一标”指农产品地理标志。

19.上云用数赋智:“上云”是探索推行普惠型的云服务支持政策;“用数”是在更深层次推进大数据的融合运用;“赋智”是要加大对企业智能化改造的支持力度,特别是要推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20.一网通办:通过跨层级、跨部门、跨区域整合,将线上线下所有政府服务数据统一归集到网上功能平台,实现企业和群众“线上进一网”就能办成不同领域事项。

21.双随机、一公开:在监管过程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22.三区三线:“三区”即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三线”即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

23.“1+5+X”网格化工作模式:在网格管理中,整合管理、执法、监督等力量,实现“定格、定人、定岗、定责”。“1”指每个网格设置1名网格长,网格长为该网格的第一责任人,负责统筹网格内各项工作;“5”指将网格监督员、城管执法队员、社区工作人员、环卫保洁人员和片区民警五类人员纳入网格;“X”指根据工作需要,将各类社区专干、楼栋长、社区志愿者、物业管理人员等纳入网格。

24.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建设100个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1000个乡村风貌特色化、产业发展专业化、生活品质现代化的精品示范村;10000个生活富裕、生态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

25.三个500强:世界企业500强、中国企业500强、民营企业500强。

26.一图两库:即招商地图、招商资源库和招商项目库。

27.五个管住:把人管住、把村管住、把通道管住、把证件管住、把边境管住。

28.“三名”工程:名校、名师、名校长培育引进工程。

29.一乡两公办:在人口达到两万且有需求的乡镇规划、建设第二所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