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bet体育_188体育投注-在线APP官网@

图片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市政府办公室文件
索引号
686175779-202112-328101
文号
昆政办〔2021〕74号
来源
188bet体育_188体育投注-在线APP官网@办公室
公开日期
2021-12-16

188bet体育_188体育投注-在线APP官网@办公室关于印发昆明市推进城市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开发(度假)区管委会,自贸区昆明片区管委会,各直属机构:

《昆明市推进城市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188bet体育_188体育投注-在线APP官网@办公室

2021年12月15日

(此件公开发布)


昆明市推进城市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中国气象局推进大城市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气发〔2021〕106号)、《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大城市气象预警预报服务工作的通知》(气办发〔2021〕28号)和《昆明市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实施纲要(2017—2030)(修订版)》有关要求,推进昆明大城市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结合昆明市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防灾减灾救灾、对城市化和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战略定位,聚焦昆明市高品质打造中国春城、历史文化名城、国际大健康名城、加快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战略目标和重点,对标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有关要求,做好城市防灾减灾、城市精细化治理、人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保护、重大活动保障等气象服务工作。

二、 基本原则

(一)坚持人民立场,生命至上。坚持把党的领导作为根本保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筑牢城市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着力实现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提升城市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水平,切实提高城市防灾减灾避险能力。

(二)坚持需求导向,融入发展。立足昆明实际,突出“+气象”理念,气象服务主动融入智慧城市、数字城市、海绵城市、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及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市创建,气象信息跨部门、跨领域协同应用,气象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深度融合。

(三)坚持科技引领,创新发展。对标全国先进,把科技创新作为保障大城市气象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加强城市气象关键技术攻关和应用研究,加强城市气象服务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

(四)坚持统筹谋划,协调发展。城市气象保障服务与深化气象改革、气象现代化建设和“十四五”规划有机衔接,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气象资源,提升城市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性和协同性。

(五)坚持开放合作,联动发展。健全开放合作机制,强化与部门、科研院所、高校和社会企业合作,充分聚合和利用各类资源,形成推动城市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 发展目标

到2025年,综合气象观测站网布局进一步优化,实现重点易灾区和人口主要分布区气象观测站网全覆盖,城市大气垂直监测能力和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监测能力显著增强。建立城市分区、分时段、分强度气象预报预警业务,数字网格预报空间分辨率达到1公里,0—12小时更新频次不低于1小时,0—2小时更新频次为10分钟。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85%以上,灾害性天气预警准确率达到90%以上,突发气象灾害预警时间提前量超过45分钟,气象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2%以上。城市气象预警信息快速靶向发布与传播能力显著增强,预警信号精细到街道,预警服务信息精细到城市治理网格。初步建成面向城市生命线、城市建设、综合交通、旅游康养、生态环境等行业的气象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体系,城市气象法规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更加健全,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显著提升,气象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四、 主要任务

(一)提升城市安全气象保障能力

1.建立城市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数字清单。完成昆明主城及周边区域主要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建立动态城市气象防灾减灾大数据,摸清各类风险点、隐患点及其致灾阈值清单、应急责任人预警服务对象清单,形成数字化、精细化城市气象灾害风险地图,提高气象灾害风险实时动态研判能力。[责任单位:市应急局、市气象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配合单位:市民政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务局、市林草局、市防震减灾局]

2.提升城市立体协同气象综合监测能力。在风险隐患点、人员密集场所和重大工程周边地区增补气象观测站点和观测要素。建立以双偏振相控阵天气雷达网和大气垂直廓线探测为核心的多系统协同观测业务,在昆明主城周边建设5部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天气雷达、4部风廓线雷达、1部激光雷达/云雷达、1部微波辐射监测系统、12部北斗导航水汽垂直观测系统和12部雷电监测系统,提高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系统捕捉能力;开展基于大数据物联网的社会化气象观测与服务,推进发展“泛在感知”的社会化智慧气象观测,实现分辨率不低于1公里,重点区域百米级的一体化多要素、多圈层城市气象实况监测业务。[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配合单位:市网格化综合监督指挥中心、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城市管理局、市滇池管理局]

3.提升城市气象精准预报预警能力。推进国家级、省级智能数字化预报业务系统的引进和本地化应用,构建城市一体化、无缝隙精细化预报预警体系,融合高精度的多源观测和模式预报资料,建立空间分辨率1公里,0—12小时更新频次不低于1小时,0—2小时更新频次10分钟的分区、分时段、分强度的城市精细化气象要素网格预报业务。基于天气雷达观测数据,开展天气雷达回波外推技术应用研究,开展中心城区分区预报预警业务,预警信号空间分辨率精细到街道,预警服务信息精细到城市治理网格。(责任单位:市气象局;配合单位:市网格化综合监督指挥中心、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4.发展基于影响的城市风险预警。强化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深度应用,构建基于网格预报和隐患点致灾阈值的气象风险靶向预警业务。开展暴雨诱发城市内涝阈值研究,实现空间分辨率1公里、0—12小时逐小时、12—72小时逐6小时的城市内涝风险预警,为城市精细化的防汛调度与滇池水资源配置提供技术支撑;开展城市及周边地区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和地质灾害精细化气象风险预警。(责任单位:市气象局;配合单位:市水务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应急局、市网格化综合监督指挥中心、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5.提升城市气象预警信息发布能力。继续推动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建立预警信息发布“绿色通道”,实现预警信息分级别、分区域、分时段、分用户发布,提升突发灾害性天气快速、精准、靶向发布和面向全城市民的快速覆盖能力。进一步健全与有关部门、社会媒体预警信息即时共享机制和渠道,依托其他部门同步转,社会媒体协同播提升预警信息快速传播能力。[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应急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配合单位:市政府新闻办、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网格化综合监督指挥中心]

6.健全城市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建立具有制度约束力的部门应急联动机制和社会响应机制,制定气象灾害应急联动阈值指标和防御指南,建立健全以预警信号为先导,基于重大气象灾害红色预警信号高风险区域、高敏感行业、高危人群的自动停工停业停课机制。建立“网格化管理、直通式服务、多元化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基层网格化组织体系,气象防灾减灾融入基层应急管理单元、基层社区和基层网格治理体系。推动全科自然灾害多元合一,着力打造、覆盖全面、一专多能、稳定可靠的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联合推进综合减灾社区创建,提升社会公众防灾避灾和自救互救能力。[责任单位:市应急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配合单位:市气象局、市网格化综合监督指挥中心、市级各有关部门]

7.加强城市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推进昆明市气象科普场馆数字化、智能化建设,以气象科普信息化建设为核心,带动气象科普理念、内容创作、表达方式、传播方式、运行机制、服务模式、业务平台的全面创新。广泛动员社会力量,以城市气象防灾减灾科普主题活动为契机,以气象科普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事业活动为桥梁,以志愿者活动为抓手,开展系列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气象科普活动,增强全民城市气象防灾减灾意识。[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气象局;配合单位:市教育体育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二)气象赋能城市精细化治理

8.加强城市内涝气象服务。县(市)区两级应急、水务、住建、气象部门加强城市内涝气象风险监测预警,建立重点区域的暴雨诱发城市内涝影响评估模型,完善暴雨内涝气象风险“灾前预估、灾中预警、灾后检验”服务流程和预警联动工作机制,为实现风险预警、精准治理和智慧防汛提供决策支撑。[责任单位:市应急局、市水务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气象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9.加强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气象保障。聚焦暴雨、大风、雷电、大雾、高温、低温雨雪冰冻等灾害性天气,水务、电力、燃气、通讯、应急、住建、城管、公安、交通等部门与气象部门联合,研究气象条件对城市水、电、气等生命线工程调度和运行管理的影响,针对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开展精细化气象监测预警,开展极端天气灾害对生命线安全运行的影响评估等工作。[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水务局、昆明供电局;配合单位:市应急局、市城市管理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公安局、市气象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10.推进数字气象融入“城市大脑”。城市运行管理部门配合气象部门实施数字气象工程,建设智慧城市气象数据底座,推进气象信息融入“城市大脑”,推动气象与城市运营管理各领域深度融合,提升城市气象风险隐患敏锐感知、智能研判、快速识别和精准预警等能力。(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级各有关部门)

11.加强城市应对气候变化。顺应气候规律,开展城市细致气候特征及热岛、雨岛效应综合分析,为城市国土空间规划、海绵城市建设、城市通风廊道布局等提供支撑。推进重大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园区等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责任单位:市气象局;配合单位: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城市管理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林草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度假)区管委会、自贸区昆明片区管委会]

(三)构建“+气象”服务新模式融入城市生产生活

12.加强城市建设气象服务。开展城市重大工程、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推进城市暴雨强度公式修编,将灾害性天气风险同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内城市建设风险、城市运行风险形成的隐患清单相互匹配,综合分析灾害性天气对城市房屋与建筑领域的影响。推进开展深基坑开挖、大型塔吊施工、大型构筑物吊装等气象高敏感工程建设气象风险预警服务。(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配合单位:市城市管理局、市滇池管理局)

13.加强城市综合交通枢纽气象服务。建设完善交通专业气象观测站网。推进以道路交通、轨道交通、滇池航运、航空为重点的城市综合交通气象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服务,提高交通工程建设、运营调度、运行安全气象保障服务能力。探索建立滇中城市群一体化联合交通气象业务服务机制和标准体系。(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气象局;配合单位:市应急局、市公安局、市滇池管理局)

14.加强城市旅游气象服务。围绕昆明建设世界知名旅游城市,构建“一心三片五廊五通道”新格局,建立智慧旅游气象服务体系,融合实景观测和多行业数据,形成城市旅游天气地图,发展全域、全天候气象旅游服务,气象、旅游、保险等部门联合研发天气指数旅游保险产品。[责任单位: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气象局;配合单位:市金融办,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15.加强城市康养气象服务。挖掘气候资源,建立生态气候舒适度监测评估,研发气候康养评价指标,推动气象服务与康养深度融合,开展中国天然氧吧、气候宜居、避寒避暑等国家气候标志品牌认定,助力昆明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开展气象高敏感疾病、传染病、慢性病等气象影响研究,联合开展重点人群的健康气象风险服务和效果评估工作。[责任单位:市大健康办、市卫生健康委、市气象局;配合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四)气象服务助力美丽宜居生态城市建设

16.加强滇池治理气象服务。以保障滇池湖滨生态湿地生态环境、滇池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高原湖滨山水城市建设等为重点,建设综合生态气象监测站,开展光、热、水、温、湿、辐射、温室气体等要素观测;建设滇池保护治理蓝藻气象卫星遥感监测及气象信息综合平台,实现滇池流域气象数据信息化、智能化处理及共享,为滇池蓝藻水华预警防控、水环境监测等提供更具深入的气象产品数据服务支撑。[责任单位:市滇池管理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气象局;配合单位:滇池流域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17.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气象服务。生态环境部门要加强与气象部门合作,共建共享共用大气环境监测预报系统,持续做好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重污染天气潜势预报预警服务,加强重污染天气应对及突发事件应急保障服务。探索开展城市森林公园生态气象效应评估和城市(群)生态绿化建设碳汇效益评估。加强城市温室气体监测评估,探索为城市节能减碳、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及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碳排放碳达峰提供气象服务。[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林草局、市气象局;配合单位:市级各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五)提升城市重大活动气象保障能力

18.健全重大活动气象保障工作流程和标准规范。完善南博会、旅交会、昆马等重大活动分级分类气象保障服务机制,分类制定前期筹备、测试演练、实战运行、总结评估四个阶段工作流程;分级建立联合会商、加密观测、产品签发、风险处置、宣传科普等重要环节工作规范。遵循“一活动一方案”原则,逐步建立完备的重大活动气象应急预案,细化大风、降水、雷击、体感温度等关键气象要素不利条件下的应急处置措施,为重大活动提供明晰的决策依据。[责任单位: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教育体育局、市气象局、市商务局;配合单位:市应急局、市级各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19.提升重大活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保障能力。建立政府主导的跨区域联合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协调机制。建立完善人工影响天气试验、演练、作业的联动工作机制和指挥流程,明确前方指挥和后方技术保障职责分工。强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作业阵地、作业队伍、作业指挥平台等能力储备,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效果。强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弹药的购销、运输、存储、使用等重点环节的安全监管。[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配合单位:市级各有关部门]

(六)提升城市气象服务科技支撑水平

20.加强城市气象信息化建设。加强气象业务应用系统集约化建设,推进服务、业务系统在政务云平台和省级气象云平台部署,建设基于全省气象大数据云平台的昆明市气象业务中台,形成“云+端”业务新模式。加强信息网络系统的安全防护,落实国家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和信息网络安全规定,提高气象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的网络安全防护能力。[责任单位:市气象局;配合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应急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21.强化城市气象服务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科技创新机制,鼓励联合开展跨行业、跨领域融合应用科技攻关,开展气象关键技术与标准研究,提升综合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气象科技协同创新能力。组建城市气象服务专家组,加强对城市气象业务服务的指导。加强系统性、前瞻性气象服务技能培训,加大城市气象业务科技人才队伍培养力度,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激励机制,着力培养优秀青年人才,夯实人才基础,为气象高质量发展做好人才储备。(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市场监督局、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配合单位:市级各有关部门)

五、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管理

成立昆明市推进城市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工,落实有关单位职责,统筹推进重点工作,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成立相应工作领导机构,加强对本级城市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工作的推进。[责任单位:市推进城市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配合单位:市级各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二)落实经费保障

市、县(市)区两级人民政府统筹安排建设项目,建立健全多元化保障投入机制,加大公共财政支持保障力度,合理安排预算,强化对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保障城市气象服务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推进城市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配合单位:市财政局]

(三)强化科学管理

健全促进城市气象保障服务规范有序发展的法规标准体系。建立推进城市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工作考核机制,加强对工作推进情况的督促检查。[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政府目督办;配合单位:市推进城市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附件


昆明市推进城市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


组  长:             市政府分管领导

副组长:游涯坤  市政府副秘书长

              张成稳  市气象局局长

              李开德  市应急局局长

              龚询木  市水务局局长

              杨再林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

成员单位:市政府目督办、市大健康办、市网格化综合监督指挥中心、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教育体育局、市科技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应急局、市消防救援支队、市林草局、市金融办、市城市管理局、市滇池管理局、市政务服务局、市防震减灾局、昆明供电局、市气象局。

领导小组职责: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推进城市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方针、政策和部署,统筹协调城市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气象局,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工作,市气象局分管副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督促各县(市)区和有关单位落实推进城市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任务;负责城市气象保障服务的组织、管理和协调工作;指导城市气象保障服务项目建设;执行昆明市推进城市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的决定,承办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任务。

今后领导小组成员如工作、职务发生变动,由成员单位相应领导接替。


相关解读:

1.于《188bet体育_188体育投注-在线APP官网@办公室关于印发昆明市推进城市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案的通知》的政策解读

2.一图读懂《昆明市推进城市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案》

3.2025年昆明晴雨预报准确率达85%以上

政策问答 我对政策有疑问

1. 政策看不懂?政府来解惑!如果您对昆明市出台的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通过留言提交给我们。我们将及时为您解答。

2. 如果您有投诉、举报、意见建议等方面的诉求,请移步“互动交流 ”栏目选择对应的渠道提交。

3. 您所提交的个人信息仅用于“我对政策有疑问”结果反馈,市政府门户网站承诺将对您的个人信息进行严格保密!

* 留言内容:
500/500
* 手机号:
* 短信验证码:
发送验证码
提交留言
政策问答 我对政策有疑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