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bet体育_188体育投注-在线APP官网@

图片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保基层运转

打造“昆明模式” 争当“全能冠军”

来源: 昆明日报   2022-07-21 14:20   字号: [        ]

自2020年5月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以来,昆明市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设计、高站位推进,努力争当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全能冠军”,横向构建起共治同心圆,纵向打造好善治指挥链,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开拓进取

形成“昆明经验”

2021年,昆明在京发布《昆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数报告(2020)》,运用大量翔实的数据对社会治理进行综合分析,实现社会治理成效可量化、可评价,11个正向指标高于全国平均值;昆明公安病残吸毒人员收治管控工作形成全省有示范、全国有标杆、国外有影响的“昆明戒毒”品牌,国家禁毒委员会还在昆召开现场会,推广病残吸毒人员收戒收治“昆明模式”;中央政法委在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交流会上推广昆明的经验做法。

系统探索

打造“昆明模式”

昆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位居全国第四位,公共服务体系高效便捷,社会治理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效能”转变;全市城市公共安全感指数跃居全国省会城市首位,风险防控体系关口前移,社会治理由“应急灭火”向“源头防控”转变;推进市、县、乡、村四级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实现“一网统管”“多网合一”,基层基础体系联动融合,社会治理从“封闭作战”向“全域贯通”转变;“幸福圆桌会”、村规民约“红黑榜”、红色物业、“百佳小区”等品牌效应日益凸显,社会动员体系广泛深入,社会治理由“单一主导”向“多元共治”转变。“昆明模式”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中全面形成。

固化成果

贡献“昆明方案”

昆明市紧盯基层社会治理问题短板,构建社会治理“1+7+N”政策制度体系,畅通社会治理立法工作渠道,先后制定实施《昆明市物业管理条例》《昆明市安全生产条例》《昆明市养老服务促进条例》《昆明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等,长期、稳定、系统、依法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制度建设贡献“昆明方案”。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17个分指挥部、各县(市)区、开发(度假)区先试先行、创新探索了许多好经验、好做法。

五华区华山街道发动143名“小巷管家”充实基层力量,他们每天在大街小巷穿梭,把巡逻辖区282个小区楼院时发现的安全隐患、邻里纠纷等问题及时反馈给街道或社区,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官渡区培育发展了49家社会组织,培养了536名专业社会工作者,为官渡基层治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组织和人才保障;盘龙区青云街道佳园社区联合辖区12家公共单位党组织和3家“两新”党组织构筑起“大党委”,抓实辖区红色物业;晋宁区晋城街道福安村通过基层协商,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管理、决定村内事务,整体提升乡村治理效果……

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试点创建工作绝不只是为了争一项荣誉,而是以此为契机,整体提升市域社会治理工作质效,持续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幸福感。

分指挥部

完善公众参与体制指挥部

铆足“三力”破解难题

近年来,昆明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完善公众参与体制指挥部搭平台、优载体、建机制,推动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昆明连续三年上榜“中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群众参与感和满意度不断增强。这些成绩的取得,与试点工作中一直提倡的“三力”密不可分。

平台支撑激活力 昆明市引入专业社会组织,为居民提供优质的专业服务,最大限度激发基层共治活力。截至目前,全市开展志愿服务项目115411个,服务总时长超1.38亿小时。建立网格昆明平台,跟踪处置群众反映的城市环境、卫生、道路、交通等方面的问题,截至目前,处置率达94.44%。搭建青春昆明平台,发布组织志愿服务活动450余场。

载体搭建增动力 全市组建小区党支部1521个,党的组织覆盖率达100%。昆明市在楼上楼下的好邻居、离休退休的老党员和爱管闲事的“热心肠”中选聘社区“楼栋长”17226名、乡村“十户长”36490名,把社会治理的触角延伸到居民家门口。建立“阳光畅言院坝会”“书记茶室”“小区党建会客厅”等协商议事平台,全市城乡社区民主协商覆盖率达100%。

机制创新强内力 昆明市创新探索“金豆积分”“志愿圈圈”“志愿者米仓”“时间银行”等公益反哺激励措施,鼓励和引导群众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落实奖励措施,引导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扫黑除恶、滇池保护、环境整治、居民议事、疫情防控、纠纷排查等活动。

发挥政治引领作用指挥部

促进社会政治生态风清气正

近年来,昆明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发挥政治引领作用指挥部以良好的政治生态优化社会治理环境,不断促进社会政治生态风清气正。

昆明市一体推进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察监督“四轮驱动”同向发力。加强纪律监督,作风问题实现全程监督,创新建立靶向监督机制在 “前端”派单、“单元制”机制在“中段”联动推进、分色管理在“末端”综合评价的闭环监督机制。严格监察监督,“不敢腐”的震慑力持续释放,持续加大腐败案件查办力度,清除整治污染底泥淤泥。强化派驻监督,“探头”作用充分发挥,聚焦“关键少数”,加强对驻在部门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日常监督。深化巡察监督,“利剑”作用有效发挥,在全省率先出台巡视巡察整改督查工作实施办法,构建纪检监察、组织、巡察、职能部门整改督查的协同机制,形成整改监督闭环。

践行“一线工作法”,深化运用“蹲点式”监督。目前,已实现对14个县(市)区、4个开发(度假)区“蹲点式”监督全覆盖。“靶向监督”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以“小切口”整治民生领域问题,用心用情纾解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2022年截至6月,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275件,处理437人,通报曝光典型问题26批65件;监督推动全市养老、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待遇违法违规资金追回率100%。

案例

西山区

“四中心”融合实现“三个零”

2021年10月以来,西山区开启“四中心”融合探索之路,通过物理格局整合、资源力量聚合、部门联动配合、群防群治联合、制度机制融合,实现力量往基层走、资源向基层聚、问题由基层治、矛盾在基层解。“四中心”融合以来,全区6个街道106个社区实现“零事故、零命案、零非访”。

目前,街道、社区“四中心”接待群众1185人次。综治中心牵头,组织相关调解委员会、职能部门、法律专家团队等,对疑难矛盾纠纷进行把脉会诊。目前,“四中心”牵头研究矛盾纠纷158起,化解148起。

西山区建立应急联动非警务警情分流交办机制,将相关单位划分为3个响应等级,对事权不在公安、街道的问题,实施分流交办,通过具体职能部门的快速响应、专业处置、协同办理,解决了长期“看得见、管不着”的难题。目前,“四中心”分流交办非警务警情547起,办结179起,回访当事人满意率达96%。

精细综治网格,把全区划分为五级网格1237个、综治微网格3969个。西山区还发动2.9万名“红袖标”治安志愿者参与平安建设,构筑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石林县

构建彝乡多元解纷新模式

近年来,石林县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民族特色+多元联动”调解模式,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石林县推出彝汉双语调处机制,组建“彝汉”法官团队,成立由22名少数民族人民陪审员组成的合议庭,共同解决涉及彝族同胞的刑事、民事和纠纷类案件,推动实现“案结事了”;“阿诗玛”和“高玛饶”2个调解室成立以来,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247件,审理的涉少数民族群众案件年均调撤率为54%。

在便民司法服务上,石林县将庭审现场“搬进”村(社区)。同时,以巡回审判点为依托,将“背包法庭”用到旅游法庭。2020年以来,“背包法庭”为诉求困难群众提供上门服务30余次,受理涉旅纠纷70余件。

“群众议事室”“妇女议事室”“呗嘚室”……全县100%的村(社区)建立了议事协商载体。目前,全县完成了五棵树村、阿乌村等6个村(社区)的协商场所规范化建设,打造了鹿阜街道南门社区居委会、大屯村委会等8个村(社区)示范点,把协商议事成果转化为推动社会治理的强劲动力。(记者唐丽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