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bet体育_188体育投注-在线APP官网@

图片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规划信息

188bet体育_188体育投注-在线APP官网@关于印发昆明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

来源: 188bet体育_188体育投注-在线APP官网@办公室   2022-10-14 16:13   字号: [        ]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开发(度假)区管委会,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管委会,各直属机构,市属企业:

现将《昆明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188bet体育_188体育投注-在线APP官网@

2022年10月14日

(此件公开发布)


昆明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


为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身和健康需求,根据《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云政发〔2021〕30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进全民健身科学化进程,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全市全民健身事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水平显著提升,基本补齐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短板,科学健身指导体系更加完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丰富多彩,全民健身融合发展深入推进,人民群众健身意识和健康水平进一步提升,各运动项目参与人群持续增长。

(一)人民群众身体素质稳步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2%,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超过92%。

(二)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不断加强。全市城市社区普遍建成“15分钟健身圈”,积极推进“10分钟健身圈”建设,市、县、乡、村四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实现全覆盖,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

(三)社会体育组织体系逐步完善。打造具有示范性的市级体育单项协会10个、体育俱乐部20个,提升体育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

(四)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持续开展。持续提升“春城体育节”品牌活动质量,继续打造“一县一品牌、一地一特色”全民健身活动名片,每年举办10场以上大型品牌赛事活动、200场次以上群众性健身活动。

(五)科学健身服务水平有效提升。成立17个科学健身指导中心,每年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3000人,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3人,国民体质监测人数每年不少于50000人。

二、主要任务

(一)强化供给、补齐短板,夯实全民健身设施服务基础

1.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规划。开展健身场地设施调查统计,梳理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短板和覆盖“空白点”,实施七彩云南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工程。编制全市体育设施188bet体育_188体育投注-在线APP官网@,以县(市)区为单位,制定并向社会公布可用于建设健身设施的非体育用地、非体育建筑目录或指引。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兴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按照国家在建设用地、委托运营、减免税费、行政审批等方面的有关规定给予政策扶持。(市教育体育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城市管理局配合)

2.补齐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短板。利用和管理好规划体育用地,盘活城市空闲土地,用好公益性建设用地,支持以租赁方式供地,复合利用城市已有空间资源,充分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规划建设贴近社区、方便可达的场地设施。支持建设集文化宣传、体育健身等功能为一体的基层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新建或改扩建5个以上体育公园国家遴选项目,推动各县(市)区、开发(度假)区按照常住人口规模建设不同类型的体育公园,形成覆盖面广、类型多样、特色鲜明、普惠性强的体育公园体系。打造官渡区体育公园试点。按照“七彩云南全民健身工程”基本配置要求,新建或改扩建5条以上全民健身步道。(市教育体育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配合)

3.丰富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类型。利用全市新建的公园绿地、湿地以及盘龙江、大观河等7条联系山水的生态河道,建设互联互通的健身步道和城市绿道。全市公园、游园因地制宜配置健身路径,常规球类、步道类、广场与器械类、儿童活动设施类的体育健身设施。推动冰雪场地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试点建设群众性滑冰(仿真)冰场。按照国家全民健身场地项目遴选标准,推动各县(市)区、开发(度假)区新建或改扩建全民健身中心,完善公共体育场标准田径跑道和足球场地建设,健全户外运动公共服务设施。配备适合全年龄段人群使用的设施设备,开展健身场地设施适老化和无障碍化改造。(市教育体育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城市管理局、市滇池管理局配合)

 4.加快社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紧紧围绕便民惠民,抓好全民健身“六个身边”工程建设。每年新增30个七彩云南全民健身基础设施村级项目和90条健身路径,普遍建成社区“15分钟健身圈”,积极推进“10分钟健身圈”建设。新建居住社区按照有关要求和规定配建社区健身设施,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实现体育设施全覆盖。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在不影响消防救援的前提下,尊重居民意愿,统筹建设社区健身设施,为居民就近锻炼提供便利场所。(市教育体育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牵头;市民政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城市管理局、市残联配合)

5.提升公共体育场所服务能力。结合公共卫生、应急避难(险)、消防安全、适老和无障碍等需求规划公共体育场馆建设和改造。完善信息化服务系统,数字化升级改造公共体育场馆,提升场馆运营和使用效益。完善大型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补助政策,加大公共体育场馆开放绩效评估力度,强化结果应用。探索社会力量承接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模式,提高运营效率。(市教育体育局牵头;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应急局、市防震减灾局、市残联、市消防救援支队配合)

6.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制定《昆明市中小学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试行)》,建立管理规范、监督有力、评价科学的学校体育场馆开放制度体系,形成政府、部门、学校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开放工作机制。统筹财政资金和体彩公益金,落实资金保障,推进学校体育场馆与教学设施的物理隔离、学校体育场馆社会通道改造、场馆开放预约管理平台建设等工作,一校一策、分批分类逐步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市教育体育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卫生健康委配合)

(二)创新机制、提升服务,激发全民健身社会组织活力

7.深化体育社会组织改革。充分发挥市体育总会的作用,支持县(市)区、开发(度假)区依法成立体育总会,实现体育总会全覆盖。推进单项体育协会、行业体育协会、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社区体育俱乐部建设,引导体育社会组织积极发挥作用。推动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配齐配强文体工作人员,广泛开展群众体育健身活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社会组织的组建,支持社区俱乐部等基层体育组织承接形式多样的社区体育赛事活动。将运动项目推广作为单项体育协会的主要评价指标,引导群众科学参与运动。(市教育体育局牵头;市民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配合)

8.提高科学健身指导水平。开展科学健身指导专项行动,完善科学健身指导体系,常态化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试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发挥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和慢性病预防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构建科学权威的健身方法库、宣传平台和线上培训平台,推广体质健康测定、运动处方、健身咨询等服务。各县(市)区、开发(度假)区要充分发挥国民体质监测点的作用,加强对乡镇(街道)国民体质监测工作的指导,为群众提供身边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市教育体育局牵头;市卫生健康委、市总工会、团市委配合)

9.提升全民健身志愿服务质量。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使用、管理、服务工作体系,加大高危险性体育项目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打造西山区高危体育项目经营场所证照颁发试点。持续扩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规模,鼓励各类专业人员申报成为社会体育指导员。推行社会体育指导员基层报到制度,提升指导服务率和服务水平。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服务制度,鼓励运动员、体育教师、体育专业人员参与社区健身指导和线上直播等志愿服务,弘扬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精神,打造盘龙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服务试点。推动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技能提升纳入劳动技能岗位培训,探索设置社会体育指导员公益性岗位。(市教育体育局牵头;市文明办、市民族宗教委、市民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残联配合)

10.推动全民健身智慧化发展。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建设和完善昆明数字体育平台,加快全民健身智慧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互联网+健身”服务,打造一批群众便捷参与的线上赛事活动,提供更加全面、便利的场馆预订、赛事预约、健身指导、体育消费等信息服务。推进智慧健身路径、智慧健身步道、智慧体育公园建设,提升公共体育场馆智能化、公共体育设施智慧化、群众体育赛事信息化水平,提升智慧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能力。(市教育体育局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配合)。

11.推进全民健身文化建设。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引导大众养成运动习惯,形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提倡以家庭为单位培养体育爱好,掌握运动技能,形成家庭科学健身的良好氛围。通过开办专栏、举办讲座、播放公益宣传片、出版音像制品、推广手机软件和数字地图等方式,宣传前辈体育人的奋斗历史,弘扬体育精神,讲好群众身边的健身故事,树立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综合运用多种资源,培养体育消费习惯,提高群众健身素养和体育参与意识。将全民健身相关指标纳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卫生城市和美丽县城等评选内容,营造全民健身社会氛围。(市教育体育局牵头;市政府新闻办、市文明办、市发展改革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广电局配合)

(三)突出特色、打造亮点,丰富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内容

12.打造高原训练的理想地。建设2个以上高原运动训练基地,推进“高原运动训练、全民健身、体育旅游、体育科研、体育文化交流”为一体的昆明高原体育基地建设。以足球、篮球、排球、山地自行车、游泳、网球、射击射箭等项目为重点,提高高原运动训练服务的质量。创新高原运动训练基地管理和运行机制,推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创新基地建设模式,推进昆明市新体育中心建设、昆明市体育场馆(潘家湾)升级改造,突出健身休闲功能,打造我市体育文化新地标。(市教育体育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卫生健康委配合)

13.打造体育赛事的聚集地。继续丰富全民健身活动内容,办好各级各类、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体育赛事和活动。继续做好上合昆明马拉松、昆明滇池国际龙舟争霸赛、昆明环滇自行车赛等品牌赛事,吸引国内外体育爱好者来昆进行赛事观摩和深度旅游。依托滇池绿道,打造环滇体育赛事品牌。持续提升“春城体育节”品牌活动品质,继续办好宜良68道拐自行车赛、石林非物质文化遗产摔跤公开赛、昆明地标穿越城市定向越野挑战赛等赛事活动,继续打造“一县一品牌、一地一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动名片。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足、篮、排、乒、羽、网等球类运动业余联赛,开发以昆明十峰登山、翻越轿子山、攀岩、垂钓、帆船、龙舟为特色的户外运动,组织群众性冰雪项目和县域足球推广普及活动,积极组织健身气功、武术、棋类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民间交流活动。办好市运会、市民运会、市残运会,组织参加省运会、省民运会、省残运会等大型赛事。(市教育体育局、市文化和旅游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水务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外办、市滇池管理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侨联、市残联配合)

14.打造社区健身的示范地。全力推进全市社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具备创建条件的社区创建健身示范社区。示范社区配备室内、室外相结合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和国民体质监测点等;配置室内健身器材及国民体质监测一体机等器材设施,室外至少拥有篮球(或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健身路径器材、健身步道等场地设施;拥有1个健身指导站、5名及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3支及以上社区健身活动队。每年开展社区健身展示、科学指导、培训交流等活动累计不少于20次,力求做到“月月有活动、周周有展示、天天有锻炼”,满足群众就近参加健身活动的需求。(市教育体育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民政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残联配合)

15.打造民族体育的展示地。注重挖掘昆明的少数民族和民间体育文化,推广陀螺、射弩、吹枪、抢花炮、摔跤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探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后备人才选拔培养模式,搭建运动员培养、训练、竞赛一体化平台。鼓励各级各类院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校园体育活动。积极组织参加省民运会,举办好第十二届、十三届市民运会以及单项赛事,支持举办县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事活动。(市教育体育局牵头;市民族宗教委配合)

16.打造全民健身的休闲地。大力推广居家健身和全民健身网络赛事活动,带动更广泛的人群参与健身、科学健身。持续开展爱国卫生七个专项行动,在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等各类职工群体中推广普及广播体操、民族健身操(舞)等工间操,发挥各级工会、团委、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引领作用,带动职工、青年、妇女、残疾人等群体开展健身气功、中长跑、健步走、游泳、篮球、气排球、柔力球、地掷球等适宜性健身活动。加强各级老年人体育协会建设,组织老年人团体科学健身,适量运动,促进运动康养。以公共体育机构、社区和用工单位为实施主体,加强外来务工人员体育社会保障和公共体育服务,定期举办外来务工人员运动会。(市教育体育局牵头;市民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残联配合)

(四)发挥功能、融合发展,培育全民健身多元服务品牌

17.推进体教融合。贯彻落实《云南省体育局、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云南省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云体发〔2022〕1号),畅通优秀退役运动员、体校教练员、社会组织进入学校参与学校体育工作渠道,鼓励学校体育工作者走出校园指导社会体育工作,促进体育教师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比赛及工作开展,开拓校内外体育人才资源互通互补、互促互进的新局面。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时间、空间促进计划,落实“五项管理”及“双减”政策要求,提高体育与健康教学质量,强化大课间活动安排,推进体育锻炼类作业的实施,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增加课后服务的文体类内容,切实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和场地需求。(市教育体育局牵头;市民族宗教委、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配合)

18.加强体旅融合。以体育旅游产业为主导,推进健身休闲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引入集观赛旅游、体验旅游、休闲运动、极限挑战、高原体育训练、民族体育旅游等“体育+旅游”系列体旅产品。改造提升具有区域特色的体育旅游精品景区、精品赛事、精品线路和体育旅游目的地,鼓励旅游经营者设计推出健身休闲旅游新产品。依托昆明丰富的历史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谋划推动环滇池国家步道规划,重点发展山地运动、水上运动、城市乐走、越野跑、人文环线马拉松等新兴运动休闲业态。引导有条件的县(市)区、开发(度假)区根据自身的区位优势和文化特色,建设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体育旅游特色小镇、运动休闲小镇和健身休闲服务综合体,致力营造“一区一品”全民健身特色化。扶持发展体育影视、体育传媒、体育动漫、电子竞技等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与昆明本土特色文化相结合,培育具有昆明特色的体育产业。(市教育体育局牵头;市政府新闻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民族宗教委、市水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广电局、市滇池管理局配合)

19.深化体卫融合。以乡镇(街道)为单位,探索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场所,部署健康体征自助检测、国民体质自助检测等设备,提供健康自助检测、健康自我评估、健康指导早期干预等健康服务。支持在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中设立科学健身门诊,根据体质健康测定结果开具运动处方,推广常见慢性病运动干预项目和方法,打造五华区体医融合试点。支持社会力量建成并营运“集体育赛事中心、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医疗康复中心、体育文化中心”为一体的健身体育服务总部基地。(市教育体育局牵头;市政府新闻办、市卫生健康委配合)

(五)政企合作、激发活力,加快发展提升体育消费能力

20.加快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以昆明市入选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为契机,引入第三方平台公司,着力打造健身休闲、竞赛表演、智能体育、体育用品制造和服务、体育培训、体育彩票等六大产业链条。依托全民健身中心、户外运动休闲设施、商业空间等载体,整合体育、健康、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商业等功能,发展大健康产业,打造具有高原特色的体育服务综合体和体育消费聚集区。落实服务市场主体倍增计划,充分发挥体育产业龙头企业的带动、示范作用,推动形成一批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示范单位和示范项目。鼓励中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支持和推进校企合作。扩大体育消费市场,提升体育用品、体育健身等传统体育消费,培育冰雪运动、电子竞技等新兴体育消费,面向大众或特定群体发放体育消费券、项目体验券、赛事门票等,支持经营性体育场馆以优惠价格向居民提供体育健身服务。大力推进机制创新、政策创新、模式创新,释放体育消费潜力,扩大居民体育消费。(市教育体育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国资委、市市场监管局、市投资促进局、市大健康办配合)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

建立、完善各级全民健身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责任清晰、分工明确、齐抓共管的全民健身工作机制。各县(市)区、开发(度假)区要建立健全全民健身工作领导机构,将全民健身重点工作纳入政府惠民实事,结合实际,制定出台本地全民健身实施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二)完善投入机制,保障资金支持

各县(市)区、开发(度假)区要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在经费、机构、人员等方面给予支持,要加大公共财政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投入力度。留归各级教育体育主管部门使用的彩票公益金应合理合规纳入年初部门预算编制,统筹用于全民健身事业,严格根据《彩票公益金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使用资金,确保专款专用。加大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力度,优化相关政策,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全民健身事业发展。

(三)拓宽培养渠道,壮大人才队伍

拓宽多元化人才培养渠道,加大民族体育、健身指导、赛事组织、志愿服务、应急救援等方面的人才培养,加强青少年体育管理、体育社会组织管理、赛事组织、应急救援等领域的专项人才培养。引导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人才培养,形成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和科学评价机制。健全完善聘用优秀退役运动员为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制度,探索退役运动员从事全民健身服务的机制。

(四)严格落实制度,筑牢安全保障

加强对各类健身设施的安全运行监管,制定实施体育场馆应急避难(险)功能转换预案,鼓励在公共体育场馆配置急救设备,并开展培训,确保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开放服务达到防疫、应急、疏散、产品质量和消防安全标准。建立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安全防范、应急保障机制,建立户外运动安全分级管控体系。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强全民健身相关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和个人信息保护。坚持防控为先,动态调整,统筹做好赛事活动举办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五)开展绩效评估,强化督促检查

各县(市)区、开发(度假)区要督促指导全民健身重点工程、政府惠民实事等项目实施,要不定期对全民健身实施计划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强化评价结果运用。体育部门要在2023年、2025年分别对全民健身实施成效进行中期评估和全面评估,评估结果报本级人民政府。


相关解读:

关于《昆明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政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