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bet体育_188体育投注-在线APP官网@

图片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部门解读

关于《持续推动经济回升向好若干政策措施》的政策解读

来源: 昆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4-04-01 17:04   字号: [        ]

一、政策出台背景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持续推动全市经济回升向好意义重大。为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市经济工作部署,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在推进“六个春城”建设中全面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进一步稳预期、强信心、增活力,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在精准把握宏观政策导向、深入开展调研、多方听取意见并学习借鉴发达地区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围绕当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排头兵的奋斗目标,昆明市研究出台持续推动经济回升向好的若干政策措施。

二、政策主要内容

提出六个方面30条政策措施:

一是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包括:提升“8+N”产业链发展水平、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鼓励工业企业增产增效、全力推动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统筹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大力支持数实融合、加快现代商贸流通业和重点服务业发展8条措施。

二是持续恢复和扩大消费。包括:持续激发文旅消费活力、多措并举促消费、不断丰富消费新业态新场景、稳定提振大宗消费、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不断优化消费环境6条措施。

三是着力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包括:高质量做好项目谋划建设、持续扩大产业投资、推动项目招引提质增效、强化项目要素保障4条措施。

四是加速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包括:促进外贸稳规模优结构、全力提升开放通道优势、加快推动“四区联动”发展、提速磨憨国际口岸城市建设4条措施。

五是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包括: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深入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激发各类经营主体发展动能、持续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打造“四季如春营商环境”5条措施。

六是多措并举保障民生。包括:全力稳就业扩参保、稳步增强住房保障能力、持续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等3条措施。

三、政策主要特点

(一)把“大抓产业、主攻工业”作为稳增长的首要支撑。围绕“8+N”产业链不断发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加大对创新载体的奖补支持力度,助推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建设一批市级特色产业集聚区,促进现有开发区以外的产业集聚发展,形成更多经济增长极。抢抓国内产业链、供应链调整机遇,推动昆明承接产业转移园区、磨憨沿边产业园区、浙商产业园、台商产业园等承载园区和平台建设提速。加快推动市域内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打造以磨憨—磨丁合作区、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为重点的“飞地园区”,推动各县(市)区和开发(度假)区招商引资和产业转移项目优先落地、高效集聚,加快构建合作共赢、利益共享的跨区域协作新模式。

(二)把持续扩大内需作为提振经济的关键环节。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提出在多元化营销推广城市形象,鼓励打造城市新玩法、体验型“旧景新游”、夜间主题游乐等旅游产品方面下功夫,激发文旅消费新活力。持续开展各具特色的促消费活动,不断丰富消费新业态、新场景,稳定提振汽车、家电家居等大宗消费。继续实施购房补贴、公积金支持等政策,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聚焦加快辐射中心建设、中老铁路沿线开发、壮大“三大经济”、推进“三大工程”、新一轮设备更新改造等重点工作,以及城市地下管网、教育、农民工住房保障、医疗、养老五大需求方向,做好项目谋划建设。积极开展靶向招商、产业链招商、平台招商等活动,加强重大项目政银企对接,畅通重大项目审批服务绿色通道,提升项目投资服务水平。

(三)把高水平对外开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着力激发外贸新动能,提出推动加工贸易、服务贸易快速发展,支持优势产品扩大出口,对外贸龙头企业、综合服务平台给予奖补支持。进一步提升开放通道和平台优势,加快推进昆明国际陆港建设,支持昆明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推动昆明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昆明—磨憨陆港型(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辐射区域更广、集聚效应更强、服务功能更优。加快磨憨国际口岸城市建设,充分发挥磨憨—磨丁合作区中方区域优惠政策,深化跨境经济合作,推动磨憨—磨丁合作区与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昆明经开区、昆明综保区“四区”联动发展,吸引更多优势产业集聚落地。

(四)把优化发展环境和增进民生福祉作为护航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抓手。继续在支持民间投资、引导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等方面发力,持续健全完善政企多层次常态化沟通机制,推动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提升再上新台阶,打造“四季如春营商环境”。坚持兜牢兜准兜实民生底线,聚焦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群众。提出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统筹推进重点群体就业,支持创业带动就业。将保障性住房建设与城中村改造相结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应,积极稳妥推进城中村改造。合理调整义务教育学校及幼儿园布局规划,推进基础教育扩规提质,促进就医格局更加合理,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薄弱地区下沉。聚焦“一老一小”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养老育幼服务便利化水平。积极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和城乡整体应急隔离保障能力。